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悦读】第十一期 |《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陪你读经典的 暨大图书馆 2022-05-05

书香暨南 悦享人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写史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而《左传》则讲述了东周前期的主要史实,以鲁国的时间发展为线,辐射了那个年代不同国度的政经文艺,为我们探寻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期的经典悦读,且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吧~


《左传》初印象 · 推荐阅读

书  名:《左传》

著  者: 郭丹 解读

出版信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解读人:郭丹。1949年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等。

《左传》内容:《左传》三十五卷,篇幅宏伟,内容丰赡,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划重点 · 关于《左传》二三事

1. 《左传》书目时间段:《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左传》为左丘明(生卒年不详)著。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3.《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

4.《左传》的瞩目成就,首先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史学钜编,在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部编纂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著,《左传》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它在记事中还体现了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优良传统。首先,《左传》面对纷纭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所记事件与人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全书对于周王与诸侯、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的明争暗斗的具体载述,对于此一时期众多人物崇高与卑下、光明与丑恶之不同表现的真切叙写,都体现出一种真正史家的目光与胆识。其次,《左传》在真实记事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仅在史料取舍或事件的叙述中往往表现出爱憎与臧否的不同态度,而且,还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评人论事,或给予谴责,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赞扬等等。再次,《左传》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集中体现了对仁、义、礼、德等道德规范的肯定。另外,《左传》虽未完全否认天命鬼神,却极力强调人事作为,重视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作用,反对“困民之主”,都突出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5. 与上述史学成就相比,《左传》的文学价值比较容易受到忽略。其实,从我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左传》在这一领域同样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


微光 ·《左传》经典语句精粹

勠力同心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

——《左传·成公十三年》


一鼓作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剑及屦及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

——《左传·宣公十四年》


唇亡齿寒

“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左传·哀公八年》


延伸链接 · 《左传》:思想倾向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左传》更注重褒奖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内容摘自 百度百科)


本期推荐图书选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此套丛书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经史子集四部要集和四部之外的其他典籍,从中慎重选择在哲学、文学、历史、科技等各个学术领域具有重大思想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一百部经典著述。

希望本期推送能让您对品读经典名著有全新的收获。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暨大图书馆微信服务号


    书香暨南  悦享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