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经典 | 王昌龄《出塞》(王立群)

王立群 听文化 2021-09-06

【往期选链】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

李山:别董大(高适)


“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启动的重大项目。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讲解专家: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来欣赏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王昌龄:与李白齐名

40岁左右才考中进士


王昌龄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一个诗人,在唐代是和李白齐名的一个伟大诗人,他的生涯特别是为官的生涯并不顺利,早年他困于农耕,长期在科场不顺利,一直到他40岁左右才考中进士,然后做了一个秘书省的校书郎的小官,但是不久就遭贬。就王昌龄的一生来说,他两次遭贬,第一次他贬为江宁丞,所以在文学史上也有人称他王江宁,后来他又贬为龙标尉,所以也有人称他为王龙标。


更不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竟然被他所属的刺史所杀,死于非命。所以王昌龄的一生可以说是仕途上走得很不顺利,而且人生的结局很不好。但是王昌龄生活中的这种不顺利,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不高,反过来,由于他生活上的许多不顺利,他自己反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



“秦时明月汉时关”

加上“秦”、“汉”,在时间上代入历史感


王昌龄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明月和边关之前,由于加上了时代,加上了秦和汉,就把这个时空、把这个历史感加了进去,这个在写法上叫做点染,这种点染的方法是王昌龄最擅长的。


由于他写唐代,而一下子推到秦汉,所以自秦汉到唐代以来,无数个驻守边关的将士和戍卒就一下子进入了他的诗歌之中。这种点染的方法,使它的时空的容量加大、加长了,因此它的内涵也就一下子变得十分沉重了。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一词,拉长了空间


在“长征”之前加了一个“万里”,加了一个万里,这是从空间上拉长了,如果说首句是在时间上点染的话,那么次句就在空间上点染,由于有这么一个点染,所以戍守边关的将士就不仅仅是唐代一朝的将士,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历朝历代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一下子全出来了,这问题就是边关未靖,征人未归。所以王昌龄这两句诗就一下子把自秦汉到唐代以来所有驻守边关的那些征夫戍卒的那种思乡、那种痛苦全部解释出来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引入李广的典故,表达作者的美好心愿


这首诗的第二点,用了一个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面对这么一个现实,也就是戍守边关的将士长期不得归乡,长期不得和家人团聚,这应如何处理是个问题。


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昌龄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将领,真正能够戍守边关的将领。


【典故】他说找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我们今天去读史记的《李将军列传》,其中明确地记载了李广在做右北平太守的时候,匈奴人把他称为飞将军,而且知道李广在镇守右北平的时候,匈奴人就避开右北平,多年都不敢到右北平去。所以李广镇守的右北平郡之所以能够安定,戍边的战士不用打仗,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不用担心匈奴的抢劫,就是因为有李广在。


所以这个诗的后两句,实际上表达了王昌龄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或者说表达了一个他解决两大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矛盾的一种办法,即要找到戍关的优秀将领。


可以说这个诗的后面两句,它也是一种点染,当然这个点染,他是用典,他用了一个历史典故,回答了前两句所提出来的问题。前两句反应了当时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就是戍守边地的将士,长期不得和家人团聚。而后两句的点燃,他用一个历史典故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需要良将戍边,这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收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