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戳心!印度新电影《起跑线》,择校大战,多少家长感同身受!

2018-04-12 Daisy 南宁澳际教育

近来,口碑上佳的印度电影有不少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都是叫好又叫座

今天澳妞给大家推荐

这部豆瓣8.2分的印度电影


《起跑线》



这些在中国大火的印度电影都有一个共通点: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

《三傻》里调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

《我的个神啊》讽刺了宗教派别的隔阂和愚昧

《摔跤吧!爸爸》则批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现在,又有一部这样特质的印度神作诞生了

片名叫做 Hindi Medium,

我国译作了《起跑线》

这个译名可谓是相当传神

这是一部幽默讽刺剧

在搞笑中让人们去思考现实



我们有一句著名的口号,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趣的是,看来很多印度人也认同这个观点

换言之,中国人认为,

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印度虽然是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国家,

但也认同这个观点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

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

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

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男主拉吉是一个服装店的老板,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在当地小有名气。他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米图,专职在家照顾孩子。他们的女儿到了该入学的年龄,这成了妻子心中的头等大事。



他们的首选目标就是5所知名的私立学校,不仅因为教育条件好,更重要的原因是私立学校以英语授课。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阶级。这种观念已经延伸到了孩子身上。



的确,在使用人数上英语几乎成为了印度的母语,说印度语的甚至还会遭到大家的鄙视。为了将女儿送入最好的私立学校,拉吉和米塔这对夫妇可谓经历了一番折磨。


 1、买学区房 


要进私立学校也不容易,首先是学区房的问题,对于拉吉家来说买套房是小事儿,他们搬到了上层人士聚集的小区。但到了一个新环境还得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于是,夫妻两人搞了个宴会。



虽然拉吉很有钱,但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暴发户,根本融入不了上流阶层。从报名开始,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才正式打响。


天还没亮就去排队报名的拉吉,到了现场发现有的人已经排了一天一夜了。


 2、报培训班 


好不容易报上名,首先家长要进行一轮面试。因为面试是纯英文交流的,但拉吉不会英语,所以只好报了英语培训班。



夫妻俩还去拜了所有神灵,无论东西方的佛祖还是上帝,保佑孩子顺利入学。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上流一些,两人从头到脚用名牌武装起来。结果却被人嘲笑,因为富人们都不炫富。折腾了这么久,本以为一切都OK了,结果还是被四所学校拒绝。因为作为父母的拉吉和米图是在公立学校受的教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真真应了那句话: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


 3、骗贫困户指标 


很可笑吧,明明是孩子上学,然而父母的出身却成为考量的标准。只剩下最后一所学校:德里文法学校,这所学校每年会有25%的名额留给贫困孩子。


这成了富人们可以钻的漏洞,于是拉吉夫妻两人决定伪装成贫困家庭,找到中介,并交了一大笔钱。



但由于近年占用贫困生名额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学校的招生审核更加严格。如果查出有假,当事人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没办法,一家人只能搬进贫民窟以应对审核。



 4、装穷人 


之前拼命想挤进富人圈子,现在却要装穷人,这也真是够搞笑的。但搞笑的背后却揭示了赤裸裸的社会问题:这样的教育体制,正常么?夫妻二人在这里尝尽了当穷人的滋味,但受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成长。


以前在富人区,孩子们之间有阶级,大人更不用说。但在贫民窟,他们受到来自穷人们的无私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其中的一位邻居给拉吉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告诉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技巧。



拉吉夫妇最后终于通过审核,获得了免费入学机会,但是被要求缴纳24000卢布的课外活动费。当然在他们眼中这点儿钱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真正生活在贫民窟的人们来说,这笔钱却是遥不可及。



这又暴露了教育体制的混乱:所谓的贫困生免费入学,但除了学费之外还有乱七八糟的一堆费用等着他们交,不缴还是不能入学。


面对仅有的一个名额,拉吉和他们的邻居两家需要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谁才能去。


看吧,这25%的机会,对于穷人来说叫做运气。



最后拉吉家被抽中了,但拉吉却开心不起来,他反复问米图:我们是不是做错了。经过无数次的内心挣扎后,拉吉决定和校长坦白并归还那一个名额,但校长却希望保持现状。因为招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收益呢?更讽刺的是,校长曾受益于贫民窟政策。



即使贫民窟的孩子真的进入了私立学校,也会遭到同学们的排挤,孤立。因为阶级观念已经根深于他们的头脑中。


片名叫《起跑线》,但孩子们真的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吗?这样的故事却不仅仅发生在印度,也在中国上演着。


而更戳中人心的,其实是片中对“升学难”话题的探讨。一场啼笑皆非的“升学”之旅,引发了不少家长的情感共鸣。不少家长表示,“这部电影很有现实意义,戳中了不少家长心中的痛。”“可怜天下父母心,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我们感同身受。”


也有观众在观影之后掀起了关于人格教育、人品教育的讨论:“这条所谓的起跑线,和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而是与父母的工作和金钱实力有关,这是最可怕的。”“如果教育变成父母资源的竞逐,那将是最大的失败!”也有家长表示,看完电影会对自己的教育产生反思,“对孩子只重视能力,而非人品,这是不对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成才,而是成人。”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作者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及时撤下文章,先致以歉意。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澳际教育诚意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