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回顾|罗德明:家庭需求与结构转型

主讲人:罗德明 教授

时  间:2021年7月2日

地  点: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

主  题:家庭需求与结构转型

图 / 罗德明教授

   【讲座简介】

      首先,根据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特征,作者引入了一类新的非位似偏好效用函数,并建立多部门结构变化模型。

    进一步,使用2002年-2014年间约21万份家庭单位的微观支出记录(UHS)和41年的宏观部门就业数据分析了这一过程。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三部门产品具有显著且稳定的非位似偏好。通过反事实实验发现,需求端层面的因素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85%的部门间资源分配现象

    最后,结合现阶段中国发展政策,对我国未来15年的经济结构变化进行预测。



讲座详情


_

    首先,作者构建了一个可用于回归分析的结构转型模型。通过引入消费者非位似偏好和异质性的技术增长率,该模型兼顾了结构变化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因素。区别于传统的非位似偏好效用函数,使用常非位似偏好效用函数的优势有两个:第一,结构转型的最新文献指出了传统的Stone-Geary函数在匹配长期数据的局限性(Buera & Kaboski,2009;Dennis & Iscan,2009;Comin et al.2020);第二,这类间接效用函数使得模型构建的需求结构可以直接用于微观数据的回归估计。结合生产函数,作者给出了该模型的一般均衡形式,解释了长期中的部门劳动力份额变化。

    其次,实证部分使用我国家庭单位的支出数据估计了模型中的偏好参数。结果显示,消费者最偏好服务业产品,工业产品其次,农产品最低。这解释了我国的结构变化模式: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经济中的资源从农业部门移至工业部门和非位似性是稳健的。通过对比模型估计的劳动力份额和实际数据的情况来看,构建的模型可以解释大部分现实情况。

    为了测量消费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大小,作者设计了一个反事实实验估计需求侧和供给侧对结构变化的贡献比例。结果显示,需求侧的因素解释了大部分的结构转型,占比85%。供给侧的原因解释了约15%的原因。这一结果说明需求侧,即微观个体的消费决策是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最后,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针对我国目前各部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预计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参考美国、英国和加拿大50年代左右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反事实实验,对未来15年的宏观经济结构发展进行了一个预测。


_




欢迎关注

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旨在运用和发展罗纳德·科斯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解真实世界的经济运行逻辑,力图改变主流经济学过分强调形式化分析而忽视对真实世界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从而推动经济学在正确道路上不断发展与壮大。



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

微信:ccsezju

中心网站:ccse.zju.edu.cn

投稿与合作:ccsezju@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