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看过文化中国春季讲坛,90后这么说!

2017-03-19 青小健 健康中国周刊


导 语

3月18日第八届文化中国讲坛· 春季讲坛落下帷幕,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希望每一个人在听完这场春季讲坛后,都能多多少少沾染上些诗词的气质。可喜的是,来参加讲坛的还有不少是90后,甚至是00后。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85wfosl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杨青青

很荣幸能作为大学生记者参加这次的文化中国春季讲坛,尤其令我欣喜的是,本次讲坛邀请到了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作为主讲嘉宾。


作为一名90后,我感觉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文化”这个词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人们很少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古典文化,而是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物质生活上。有时候我会想,难道我们不需要文化了吗?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坛中,叶嘉莹先生回忆她年轻时的生活,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从美国到加拿大,她穿过竹林,将那封回家的信投递到信筒,然后漂洋过海,回到了中国大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先生今年已经九十四岁高龄了,却仍旧坚持站着讲完全场。讲到《菩萨蛮》时,还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现场听先生吟诵,真有种直击心灵的感动。好似这种从韶华到暮年的执着已经很少见了一般。真的是感叹文化带给人的那种韧性和坚毅。


打动我的还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老师在讲授隋唐乐曲东渡与传承的时候,讲到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隋唐乐曲的曲折。在古代,从日本到中国,往往需要几年的准备期,航行时会遇见风浪,船舶也很容易沉没。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仍有许多遣唐使和留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这是一种有信仰的文化追求。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以及接下来的每一代,都应当担当起这样的责任,把这种信仰坚持下去。

宋京

很感激”中青报旅游周刊”能给我这次亲临现场聆听各位大家授课的机会,今天的这场文化讲坛于我而言是场心灵的洗礼,无论是学术上的专业还是语言上的信手拈来,现场的每位教授、老师以及主持人都给了我很强烈的一击,无处不见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平和的心态。我想,这与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讲坛伊始,陈洪教授做了有关本次讲坛主题的开讲词,让本身有点迷茫的自己找到了讲坛的宗旨所在——“沉静的心灵、活跃的思想”。在接下来各位大家的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讲授的“西方文论与中国词学”,在长达将近两小时的讲坛中,叶先生全程站立。据了解,多年以来,每逢讲座叶先生都如此。先生对文学的执着与敬畏实在是让人心生敬重。半生颠沛流离,如今成就至此,让我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也印证了每个成功之人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先生虽年事已高,讲起课来仍是思路清晰幽默风趣,她时不时地吟诵几首诗词,还作出了叶嘉莹“专版注解”, 以《关雎》和《花间集》等作品和温庭筠和杜甫等作家作品为例,由男女爱情延伸到国家兴衰。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善于感发、富于联想、能高瞻远瞩的不死的心灵。对于90后的我们来讲,读一些古典文化诗词不仅能够改变脸上的气质,更是这浮华年代里追寻自己本心的一剂良药。多读书,多学习,这是我在今后生活中需要进步的地方。

姜雅琴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横山书院历时4年,勿忘初心终有果。横山书院用最贴切的方式来呼唤大众学习传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逐渐被淡化的文化。在古代,有文人墨客们的坚持;在当今,又有无数大家穷其一生来呵护它,继续这场文化接力!


姜昆老师说,“中国梦,内政外交,中国文化终究还是根”,一个活跃于荧屏上的艺术家,一语中的地提出 “中国社会面临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的空洞性”问题,我着实惊讶,如果不是这次讲坛,我不会认识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从未考虑过中国文化现状、发展和未来的大学生,我羞愧不已。


隋唐乐舞的东渡传承,让我认识到了文化的价值!曾经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异国历经千山万水层层阻隔来学习,又以父子相承的方式保护,可想而知,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家族,民族的重要性。当我们还沉浸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中时,五大文明中心的理论已经浮现在文化长河之上了!


现在的社会是浮躁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我们更加是浮躁的,因为找不到中心,找不到方向才感到无所适从。博览群书、在三尺讲台上奉献了一生的先生,却在讲坛中不止一次说到自己“就是乱学、乱看、乱想”时,“腹有诗书气自华”占据了我的大脑,这是文化带给一个人的力量!


最后,感谢中青报能给我享受这样文化盛宴的机会,让我在文化的殿堂里遨游!

伊恩平

“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这次有幸听叶嘉莹先生一堂课,再读起她的诗,寥寥数字,仿佛能看到她半生漂泊经历。


高中时便开始接触叶嘉莹先生的作品,曾经一直想去南开听叶嘉莹先生讲课,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讲坛圆了我一个心愿。在会场,每每想到这里先后有过叶嘉莹、莫言这么多文化大家授课,心情总是会激动。曾经只能在书里拜读的叶先生,有幸聆听妙音,不可谓不震撼。正如白岩松老师所说,叶先生每一次讲课都会认真准备,把自己的知识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播。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创作,不论浮沉,诗心本然,撒下古典文化的种子,为传统诗词点亮一盏明灯。


叶先生也说,她一直用诗词记录自己的风雨人生。这次,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将叶先生的著作读完,也一定要去读她当年初次回国讲学时写下的那首长诗,闲时吟诵几首诗词,感受叶先生在诗词中留给我们的美与感动。


感谢文化中国讲坛,感谢中国青年报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作为一个普通财经类本科院校的中文学生,有幸聆听北大博导葛晓音教授,南开教授叶嘉莹先生这些大家的讲学,真是我莫大的幸运。今后我也一定会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在这浮华的社会追寻叶先生等人的足迹,感受诗词的力量。

小编有话说,送上一道华丽丽的分割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这几位大学生都是从外地赶来,趁周末一睹各位大家的风采。在会场中,小编也发现还有很多年轻人甚至是00后都来参与此次讲坛,有两位十来岁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听课,小男孩听到叶先生讲到“the other”时小声地说:“其他。”另外一个小女孩也坐在座位上认认真真地听着各位大家讲课。还有一位先生,尽管下午要赶一趟飞机,但还是留下来听完侯建新老师的课才离开。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与文化大家如此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能并不多,但有一次就紧紧抓住,不管这是出于对声名在外的各位教授的仰慕好奇,还是出于对其领域的真切热爱,对文化的传播而言,都无疑是一种好处。


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大有小,小编觉得,不如就从每天的阅读做起,从捡起睡前时间做起,从进入地铁放下手机做起,从拿起带着印刷味道的纸质书做起。想要改变自己的气质,毋宁从阅读做起!

编辑:赵建琳

视频:刘立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