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种品质,可遇,但不渴求【律业观察】

2017-12-18 律所管理资讯

 作者 | 许身健

 来源 | 法心如称



日前,作者许身健检察长应邀参加了第五届全国检察长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宽严相济,关爱民生”。


在论坛上,我就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发表主题演讲,谈到了对刑事程序中被控者的宽容问题。我以拙文《被害人一方有权零宽容》引出话题,自嘲说,在当下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主张不宽容是一种“政治不正确”,这种“政治不正确”,就如同在美国你主张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一样不合时宜。


我是有感而发,因为“零宽容”那篇评论,就写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不久,美国人为遇难者举行悼念活动之际,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对象。有些人留下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


教师桑迪说,凶手8岁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她认为,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无独有偶,对校园枪击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有先例。


1991年,就读于爱荷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枪杀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一位受害人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称卢的家人同样是受害者,希望以宽容的态度分担彼此的哀伤。


上述宽容的佳话引发很多国人思考,有人说:“换个角度看,如果事件发生在中国而非美国该当如何?一个民族,只有在开始对‘仇恨’二字重新审视并且无条件地拒绝之时,只有在知道了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挽救之时,只有在意识到了爱的无上高贵之时,它才有资格说:我已经离文明不远。这样的事实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文化中宽恕与仇恨的更深层次关系。”


其实,这样说缺少公允,甚至有些妄自菲薄。要知道,尽管基督教有“爱你的仇敌”的宗教文化,但是,我们同样有以德报怨的传统。不要忘记,我国政府特赦了日本战犯并放弃了对日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


反观信仰基督教的以色列人曾对战争罪犯不依不饶,派出特务机构摩萨德到异国,将当年杀害犹太人的战犯绑架回国审判,予以严惩。有的战犯终老庾死在囹圄,哪能和我们传统的矜老怜幼相比。当年战犯门格尔死在南美,穆萨德刨坟掘墓,验明正身后才善罢甘休,这哪能与中国人死者为大的传统精神相比。


受害者在宽恕问题上的态度,受到受害者各自的道德标准、哲学或意识形态的制约。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过去创伤问题上,不存在一个 47 30309 47 14469 0 0 4079 0 0:00:07 0:00:03 0:00:04 4079准划一的方式。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他们在处理痛苦记忆的忧伤时,有着他们自己的立场和实践。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放下仇恨,选择宽容?首先,宽恕是一种创造性行动,它使人们携手迈向未来。用阿戈斯蒂·诺焦瓦诺利的话说:“宽恕是一种新记忆的开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图图则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此外,那些美国人走向宽容也是理性的选择。依照尼采的观点,宽恕的原因主要是生理原因,“没有任何东西能比愤恨的情感更快地耗尽一个人的精力。”尼采把宽恕看成“保健品”,它使人们从愤恨中解脱出来,不再因仇恨而无法释怀。这如同国人说的“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是生命的大智慧啊。


的确,既然宽容既伟大又是现实理性选择,那么何不对其孜孜以求,一劳永逸地实现社会和谐呢?然而宽容虽好,却不能强求。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也有人认为,维护正义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按照正义的逻辑来惩治非正义。


学者尼布尔说:完全缺乏愤恨情绪,意味着缺乏社会智性及道德活力。他认为,“与一个对非正义待遇没有感情反应的黑人相比,一个因其种族所受的非正义待遇而感到愤恨的黑人能对其种族的最终解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尽管个人的内心反应完全可以独立于国家对违法者的处置,不论有无惩罚,不论惩罚轻重,个人都可以抱以宽容。但是,请不要忘记国家的职责。


在《正义的两面》中,作者慈继伟认为,宽恕超越了正义的逻辑,它不属于国家的职权范围。国家的责任不是超越正义,而是保障正义。在强迫人们无条件地遵守正义规范的时候,国家已经承担起维护正义的条件的责任。因此,一般来说,国家没有宽恕的权力。依照社会学家孔德的话说:因为国家有权惩罚,它才无权宽恕。国家在未经公民普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宽恕违法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最根本契约关系就遭到了破坏。国家擅自宽恕违法者意味着,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变成了个人单方面的自我牺牲。


既然宽恕的代价是自我牺牲,那么,只有个人才有权决定是否宽恕,而且这一权利只存在于法律管辖之外。在法律管辖之内,违法者侵犯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社会。国家追求的不应当是宽容,而是实现法律上的正义。


因此,在当下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尽管呼吁和解既是一件符合“政治正确”标准的事,同时也占尽道德优势,但是,请不要忘记,宽容与正义无关,它与道德无涉。


如果不顾条件、一味宽容却很容易滑入非正义的泥潭。宽容固然伟大,但不要忘记,有时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


宽容再伟大,国家抱有的态度却应当是可遇而不可求。


· End ·


专注律所管理

律所管理资讯

关注律业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