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的不只是“物”,文人书房里的高妙在“物外”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文人书房里容的上千年,东西万里。以为他们玩的只是物,其实高妙的还在物之外,那里不仅有经世致用的学问,还有惺惺相惜的人情世故。


如果问谁是推动中国文化在千年间持续发展、传承的中坚力量,没有人会质疑文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每一个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想为自己打造一间梦幻书房。在“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心灵所栖之地,聚积能量,等待厚积薄发。


而古代凡有所成就的文人,大多是全能通才。从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便可得知书房中收藏的琴棋书画等诸物,为文人才情的华发提供着丰富的给养。


2021年春,随着纽约亚洲艺术周的帷幕渐落,中国新一年的艺术盛事则即将拉开序幕。


首先是3月下旬的华南地区,和美术馆即将推出“超越:安藤忠雄的艺术人生”大展,从全新视角发现这个建筑家、跨界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思考;而稳步开拓香港、北京和上海市场的华艺国际拍卖,则要在广州,率先举槌本年度的首场大拍了。



预展:3月29-30日

拍卖:3月30日-4月1日



在29日至30日开展的11个专场的预展现场,各位藏友将观赏到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等古董珍玩,以及现当代艺术,珠宝等诸多门类的艺术品风采。


专场虽然不少,但每个都可见其中的匠心安排,特别是华艺国际近年着力经营的“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专场,已经成了独具华艺特色兼备文人品味的重要品牌。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专场



本次“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专场将带来122件各种材质、类型的书房美物,不仅有颇多亮点重器,更是集合着古书画、文房杂项等多个门类的艺术品,通过整体展示文人书房的生活空间,这些丰富的艺术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将会得到更直观的呈现。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专场



像是这件展现了一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交融过程的敦煌写经——《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是本专场的封面作品,经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鉴定为敦煌吐蕃时期写本。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写经纸本  8 世纪写本

27×931cm 

估价 RMB: 2,800,000-3,800,000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 1235

出版:《思文阁古书资料目录第百八十八》P4,平成十六年十月出版。

注: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敕译 1 卷

此卷首缺尾全,尾题“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有乌丝栏,纸张有帘纹,未经托裱,首尾有和纸护首及拖尾,日制尾轴,轴头镶红木,品佳。附木盒,上有题名、钤印。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楞伽经》《入楞伽经》,于武周久视元年五月五日,由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652-710,梵名Sikshananda)奉敕译。


经文内容主要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


这部经是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是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此经据载有四译,其中此本又称七卷楞伽、唐译楞伽,流传最广、影响较大。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局部)



此卷起“界尔时世尊重说颂言”,止尾题“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总长达9.3米。首部虽有缺,但就大乘入楞伽经卷五之内容而言,几乎接近全卷。从书法来看通卷字体规整流畅,抄写虔诚,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吐蕃写经中的精品之作


实叉难陀在新译《大乘入楞伽经》时参阅了许多版本,从原来的4卷本扩展至7卷本,并对各种梵本作比较研究,去伪存真,纠正讹语,对经本的段落,也参考印度的经疏而分为39章,使经本更加完备和规范。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赏鉴《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

敦煌写经是这两年来市场最热的版块之一,都就其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来说,还有待被藏家更充分的认知。


此外,本专场还将推出吴大澂,吴湖帆,龚心钊,孔祥熙,王世襄等名家旧藏,包含书画、家具及材质造型各异的文房佳器,赏用皆宜,可布陈闲情,可舒畅心志,在情与物的相和中,修就自我的理想国。



吴大澂玩的不只是金石

他还为中国近代计量系统奠基


笔墨纸砚一应文房用度,固然是书房的标配,然而随着金石学在宋代的兴起,更有青铜器等金石古物逐渐走进文人的品鉴范围,至明季、晚清而长盛不衰。


晚清之际,金石学颇为兴盛,也涌现出不少重要的金石学家,吴大澂(1835—1902)便是其中之一。光绪二年督学陕甘时,他曾在长安得一愙鼎,对此物珍爱有加。他自己在书画创作中,也展现出颇多金石趣味。



吴大澂 篆书修身语 

镜框 水墨纸本 1866年作

28×131cm 

钤印:吴大澂清卿父印信长寿

华艺国际(广州) 2021春 LOT1227

价RMB: 280,000-380,000

释文:修身须彻底,澂清作一番,不然只是媚世之乡原,掩着之小人;患得患失之鄙夫;机械变诈,无耻之下流已耳。岂不污辱此身。中下之资,全须是勤,勤则心不放。皞民同年将入都,以方子春先生语属篆,且曰友朋之道。以劝善规过为先,自直道不行于世,婉导微言已不可多得。即吾子好言人过,安得如此痛快?愿书此以悬诸座右,如清夜钟声,时自警省,庶不为习俗所移。予曰:然。乃篆而识之。同治丙寅三月,同岁生吴大澂。



这幅《篆书修身语》明显取法金石,写于同治丙寅(1866)三月,此时吴大澂研究《说文解字》已有十年,对玉筯篆的掌握已然十分成熟。


为挚友顾肇熙所书之修身语录,用笔流畅,结字工稳,线条匀称,显然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书中所见之方正中蕴圆润的古雅庄重之气,正是吴大澂最成熟、最典型的玉筯篆风貌。




吴大澂 钟馗  1892 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10×36cm

华艺国际(广州) 2021春 LOT1299 

说明:吴湖帆旧藏并题跋;吴昌硕题签。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在吴大澂的书画艺术中,人物画十分稀有,不过从本幅吴氏临清代扬州八怪金农笔意所绘之红袍乌帽钟馗来看,愙斋以稚拙妙笔,绘尽人物醉酒之后的憨态可掬,这样的钟馗形象实不多见。




吴大澂 钟馗(局部)

吴大澂所临《钟馗》金农原作,由吴县潘奕隽三松堂所藏,金农本后归潘氏后人,著名藏书家潘承厚所藏。此画吴大澂曾临一本。另外,清末画坛名家陆恢在吴大澂幕中时,亦临一本,并赠于吴大澂胞兄吴澹人。陆恢本留吴家五十余载后,吴大澂本因时局混乱,自藏家流出,后又被吴湖帆重值收归,并重加装裱以成双璧。这段画史渊源,所涉名家众多。堪称艺坛佳话。



而通过吴湖帆题跋可知,本幅签条为吴昌硕所题。对于,吴大澂来说,金属不仅能入画,还能结交同道好友。此钟馗图,即赠与了吴昌硕,正所谓“仓石道兄见而爱之,遂以持赠。”


日本拍场,曾有一吴大澂赠与吴昌硕的《顽石》上拍,起拍不过几万人民币,竟一路被藏家追到300多万人民币,才落锤成交。此记录两位吴氏金石大家情谊的《钟馗》,最终表现也值得期待。


由于书画俱佳,在今日藏友看来,吴大澂更为人熟知的是其艺术家身份。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吴大澂其实还是个颇有勇武气概的经世之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86年,吴大澂曾参与对沙俄的谈判,正是他的据理力争,才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他又设法延长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了今吉林珲春的黑顶子山地区。





左:吴大澂(1835—1902),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字说》《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等十余种。

右:吴湖帆(1894—1968)为吴大澂嗣孙。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建国后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



可以说在吴大澂心里,从来都怀揣着治国安邦的抱负和理想。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即便是从金石上做学问,他也开拓出了另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前文所述之《钟馗》图,绘于1892年,这段时间正是他人生的巅峰阶段。待到光绪二十年(1894),步入花甲之年的吴大澂更官居湖南巡抚之高位,处于身心与仕途的双高峰。但他做官之余,还著书立说不辍。



吴大澂 《权衡度量实验考

卷首总论前题: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南巡抚吴大澂撰



吴大澂曾细读《汉书·律历志》,但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沿革还是让他感到难以理解,于是他取出经年所藏之周、秦、汉、唐历代玉圭、璧、琮、律琯、权、量、兵器、钱币等古器物,通过对他们进行仔细测量,和相互比勘实验,以考证过去度量衡之因革变迁,后撰《权衡度量实验考》一书。


一般读者看来,吴愙斋的这部书不过是将古物的各部分,量量尺寸,对对比例。


不过学界的观点却大有不同,他们认为,吴氏《权衡度量实验考》首次以实物为依据,来全面考证古代的度量衡情况,开创性的从有别于传统律学和金石学的视角,来进行专题研究,对中国传统度量衡向近代计量学的转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次华艺“物外”专场,即将推出一柄“周·青铜中士‘五’字剑”,此器便著录于《权衡度量实验考》,为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通过测量金石古物探索古度量衡制度的真实例证。



青铜中士“五”字剑(配白谦慎题长卷、木盒)

剑长47cm

华艺国际(广州) 2021春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209 

说明:吴大澂、吴湖帆递藏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西汉训诂学专著《释名·释兵》有言:“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在古代,剑首先是一种防范意外的自卫兵器。


而就形制来说,此剑为吴越式剑,是我国铜剑的主流形式。



图片来源: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剑各部位均有专名,一般来说,有锋有刃的那一部分就是剑身,前端尖突名「锋」,两侧利刃又名「锷」,叶中凸棱名「脊」,脊与锷之间名「从」,脊与两从、两锷合称「腊」。剑的握持部分就是剑柄,剑柄的主要器段名「茎」,实心圆茎剑的「茎」呈实心圆柱体,茎上多有凸箍若干,以二箍者居多。茎部或衬上木片并缠以绳索,或直接缠以绳索,缠在茎部的绳索名「缑」。剑柄下方、与剑身相连接、比剑身稍微宽厚的物体名「格」,又名「镡」;剑柄上端的把头名「首」。



这柄“青铜中士‘五’字剑”,造型古朴端秀,剑身脊长与两刃保持平行,至锋处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有两箍。剑的各部位均保存完整,铸工精良,剑身锉磨精细,抛光平整,斑驳铜锈,更显历史厚重感,为同类器中上乘之作,显示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


青铜中士“五”字剑(局部)

剑身符号,为“五”之异体字



此“青铜中士‘五’字剑”,自剑锋至剑把,其全长为“合之则二尺五寸”。


吴愙斋在考证此剑时,参考了《考工记》,此书出于《周礼》,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其中《考工记·桃氏》记载:“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中其茎,设其后。三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青铜中士“五”字剑

剑所配木盒,吴大澂所特制,盒盖上刻文:“周制中士之剑。有阳文「■」字,当即五之异文。腊广二寸有半寸,自腊至茎及镡通长五寸,身长二尺,合之则二尺五寸,与《考工记·桃氏》中制符。大澂。”



先秦时期,有士配剑的传统,为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剑作为礼制的一部分,不同长度的剑,对应不同的等级,佩剑者不可越级。


经测量堪比之后,吴大澂发现,此“青铜中士‘五’字剑”剑全长二尺五寸,剑身长度刚好为剑把的四倍,故对应的正是上、中、下三士里的中士身份。


度量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说,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清代以前,多被记载于律书、历书以及食货志之中的度量衡,虽促进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礼乐文化,但本身却一直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


清代西学东渐以来,随着传教士将近代计量学带到中国,清末民国的学者,也逐步思考该如何建立中国的度量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有冯桂芬、叶在扬等人参与其中,吴大澂也凭借《权衡度量实验考》一书,为对中国传统度量衡向近代计量系统的转化做出独特贡献。


“周·青铜中士‘五’字剑”,虽说是一把战国古剑,但在吴大澂手中,竟参与到中国计量系统的近代化进程中。当然,曾经藏在愙斋书房中的它,也见证着乱世之下,吴大澂作为精英文人所思考、探索、实践的经世之道。


本次“物外”专场还将推出数件吴愙斋旧藏的重要金石作品,值得藏友仔细品玩。



明 梅景书屋旧藏青铜矛(愙斋古兵器四屏)

长16cm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208

估价 RMB:150,000-200,000 

吴湖帆家属藏,上海博物馆发还,编号:353340

《愙斋古兵器屏》第三卷,金属版印,商务印书馆精制,1926年



剑不同,矛是实战兵器,用于冲刺。分为锋刃和骹两部,锋分前锋和两翼,骹即矛的銎。


此件青铜矛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吴越地区流行之物。矛身细长,刃锋利,脊部起棱线,设计科学。骹中空,呈亚腰形,供插柲用。整体表面光洁完整,做工精细。



明代 青玉瑞斑蒲纹玉璧

直径10.8cm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204

估价 RMB:300,000-500,000

盒盖铭:丁少山待诏艮善曰:“古之蒲璧乃织蒲文也,未见古璧有刻蒲草者”。其说甚是,此璧青玉瑞斑,径合圭尺五寸,愙斋记。

出版:《古玉图考》第32页,光绪己丑年,吴大澂著;《权衡度量实验考》,清,吴大澂著;《琉璃厂杂记》,周肇祥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件蒲璧,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在古代,蒲璧为六瑞之一,是表示爵位的一种信物。


此玉为著录于吴大澂所著《古玉图考》,此书仅著录了两块蒲璧,此璧放在第一图。为此愙斋还专门制作木盒并在盒盖题铭,足见对此璧之珍爱。


说到吴大澂玉器收藏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两个高峰期完成积累。


一,是在西安任职陕甘学政期间,陕北延安和神木一代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文化玉刀、玉璋、玉璧、玉环等,吴大澂认为这是三代礼器,收藏并做了研究。二,是在1888至1889间,吴大澂通过北京德宝斋古玩店大量收购玉器。另外还有少量通过和朋友交换、馈赠,这批藏玉促成了《古玉图考》的完成。



明代 谷纹玉璧

直径10.5cm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205

RMB  500,000-800,000

盒盖文字释读:"璧。八带连环云雷纹。背谷纹。吴氏所藏古璧。图考三十一。谷璧。白质黑章满身水绣"。

备注:吴大澂、吴湖帆旧藏上海博物馆发还,编号:553477;光绪己丑年(1889年)吴大澂著《古玉图考》,图三十一;李敖主编.古玉图考 营造法式 天工开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15,图二十五



《古玉图考》,堪称古玉研究经典之作。考说古玉四十余种近二百件,图文并茂。


在对每件器物的考释中,吴大澂往往将对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起来。图后还按类附器物的尺寸、名称、用途、年代之文字说明,内容丰富,直观易晓。本场“物外”收录的另一件明代谷璧,亦曾著录于吴大澂《古玉图考》,藏友可在展览现场品鉴吴愙斋以玉考古的精彩故事。




民国最后闺秀张充和

最珍爱的陪嫁物


从吴大澂到吴湖帆,吴氏一门这样的家族,被后世所津津乐道的正是他们当仁不让地在传承、发扬文化这件事业上,所做之不辍耕耘。


晚清安徽张家,同样是书香世家、累世官宦,培养出的女儿张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的闺秀。



张充和(1913—2015)祖籍合肥,为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耕耘一生。



1913年生于上海的张充和,曾祖张树声是晚清名臣,曾任两广总督。祖父张华奎,为光绪十五年进士,父亲张冀牖是民国的教育家,与蔡元培也有交往。


张充和年幼时,就有六安才子、举人左吕宽教授古文、诗词;吴昌硕的弟子考古专家朱谟,则亲自教授她书法。从小浸润在古书经典中的张充和,也一向公认最能从诗词、书法、昆曲方面展现才华和特长。



张大千所画充和唱昆曲的背影



张大千曾为她的昆曲身段作画。教育家叶圣陶则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姐妹,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不过想娶到这样的名门闺秀并不容易,特别是张充和就更有自己的主见,想要什么样的爱人,她很拎得清。


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曾追求张充和十数年,为她写信写诗无数。据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她而作。但张充和对这种拖泥带水、像猜谜般的爱情并不感兴趣。


直到35岁那年,当时张充和正在北京大学教昆曲和书法方面的课,居住在北平沈从文家。1948年3月,沈从文家迎来了一位洋客人——出身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的傅汉思。



张充和与傅汉思



傅汉思的温文尔雅、简单直接吸引着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傅汉思才深入研究古典文学。1948年11月19日,这对佳偶在北平成婚。


由于才情和性情都极富魅力,张充和出嫁消息一出,众多同道好友不仅纷纷为之送上真挚祝福,更精心选择珍贵礼物给她当嫁妆。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1889—1962),送上明朝景泰年间的大碗。著名古琴演奏家、理论家査阜西(1895—1976)赠宋代“寒泉”琴。


而在抗日战争中,曾与张充和共患难的杨振声(1890—1956)则送出了这套珍贵的“清乾隆·十色八卦贡墨”。



清乾隆 十色八卦贡墨 (一盒十锭)

华艺国际(广州) 2021春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LOT1245

估价RMB:  600,000-800,000

此套墨采用如意云头织锦函套,当为乾隆朝内府之包装样式

著录:《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P190,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振声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又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回到国投身于教育事业。1938年时,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


同年12月,张充和到达昆明,参与教科书编辑事宜,负责挑选诗词,而该项工作的主持者为杨振声、朱自清和沈从文。杨振声不仅是张充和的老领导,也是她的知己同道。



杨振声(1890-1956)



张充和与傅汉思大婚之际,杨振声将此“十色八卦贡墨”相赠,可见对患难友情之珍视,以及对张充和才情之欣赏。作为张充和最为珍视的三件结婚礼物之一,这套乾隆贡墨,也被珍藏一生。


实际上结婚之前,张充和的艺术活动主要着重于书法创作和昆曲表演,其绘事的全面展开要等到结婚以后。



张充和 庭园山色 

西泠印社2016春拍 

估价4—6万 成交价41.4万



1949年张充和赴美定居,据其自述,在美期间除了带小孩和处理家务,“晚上如不写信,边想看看报、书,画画画…因为昆曲非约有伴,画可不必,大可自得其乐”。观其画作,如《庭园山色》卷,同样展现出清丽幽邃的特质,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杨振声送出的“嫁妆”,这套“十色八卦贡墨”则仿佛是一个暗号,标记着张充和在成婚之后艺术创作生涯的新起点。



清乾隆 十色八卦贡墨 (一盒十锭)

彩墨共十锭,墨色各不相同,双面刻有填金阴阳卦象及缕金小字,分别为正面:正白,间碧,正黑,间紫,正青,间红,正赤,间緑,正黄,间骝;背面:东流耀洁、春江烟涨、易水余香、鹅管山霜、朱厓积翠、仙源华雨、沅井流霞、桂岭储精、海藤芳蕋、津剑宵光。



此套墨用天然朱砂、石青、石绿、藤黄、蚌壳、雄精等矿植物原料配以广胶精制而成。


所刻之字,字迹隽秀工整,雕刻细致简洁其色纯凈典雅,是绘画的绝佳材料,取自天然矿物经久不变色。应当为出自乾隆年间汪惟高所制之精墨。


据传当时市间有售汪惟高所制彩墨,价为每锭六两,十锭六十两,相当于当时知府的一年半的全部俸禄。


清宫御墨制作,深受徽州制墨法的影响。制墨人或监制人,世间传闻最为著名的便是徽州制墨名家汪近圣(1692—1761)之子汪惟高。《绩溪县志》载:“汪近圣,号鉴古,上田人。制墨精妙,六邑争购之。乾隆辛酉,子兆瑞同吴庆禄召选入京,于御书处开局监制,近圣墨名遂播一时。”


汪氏后人将汪近圣、汪惟高父子所制墨品集合为《汪氏鉴古斋墨薮》,成为影响深远的清墨资料,汪氏父子的同乡黄骏就在《汪氏墨薮》中写道“惟高翁曾供给内廷,有绝技”,可见其汪氏制墨盛名闻名内廷。


无论从墨自身情况,还是递藏过程来看,此套“十色八卦贡墨”都可谓艺术、文化与人文价值兼具。



晚年张充和



凡擅绘之人,必求上佳颜料。但友人送出的陪嫁“十色八卦贡墨”,却被张充和珍藏一生,从未舍得去使用


也由此,这套墨得以完好保存至今,传承着民国最后闺秀的人生故事,也令今人得以一睹乾隆宫廷制墨之造诣和艺术成就。



梅花笔筒

续写现代文人佳话


文人以书画酬唱,本是艺坛古已有之的佳话。而自晚明朱氏“三松”以来,文人圈更兴起以在竹、木、紫砂等材质上进行绘画、题诗,再以刀为笔,将画进行刻镂,来自制文房小物赠与知音好友的传统。


这种文人间的雅事,在近现代艺术家中也经久不衰。华艺本场“物外”即推出了一件唐云绘,沈觉初刻,赠与李研吾的梅花紫檀笔筒



近现代 李研吾上款,沈觉初刻,唐云画梅花紫檀笔筒

刻铭:研吾同志属 觉初刻 老药画癸丑之秋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323

出版:《匠心仙工——沈觉初书画铭刻集粹》,上海文史研究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12月,P60-61。



说到唐云(1910—1993)大家并不陌生,这位画家被誉为海上花鸟画“四大名旦”之一。自幼酷爱书画的他,花鸟取法八大、冬心与新罗山人。往往大胆落墨,细心收拾,尤见清丽洒脱。绘画之外,尤其以收藏的八把曼生壶闻名于世。


这件“梅花紫檀笔筒”器型精致规整,紫檀材质细腻厚重,色泽靓丽乌黑。上面的梅花图,即是唐云以大写意风格画就。


唐云笔力苍劲,以简笔画梅花两只,一只纵向倔立,另一只就笔筒圆转画面向左方攲斜延展,极具曲折姿态。


在唐云之后,竹刻名家沈觉初,则以阴刻铁笔将梅花图镌之。


容膝斋主沈觉初(1915—2008)早年跟随吴待秋,学画及篆刻。后与唐云、来楚生过往甚密,刻印、刻竹,亦刻砚铭。曾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1977年起,有唐云指导,他还与沈智毅合作刻紫砂壶。在刻竹、刻壶方面,与上海诸书画名家合作,首创单刀法,以刀代笔,享誉海内。



 李研吾上款,沈觉初刻,唐云画梅花紫檀笔筒之拓片



在这件紫檀笔筒上,沈觉初走刀如笔,游刃有余,凡笔墨点划,干湿浓淡,徐急轻重之处,都能以形传神。与唐云的合作,更赋予了梅花一种别样的野趣生机。笔筒上梅枝虽极尽曲折,却生出玉润的花朵,花瓣虽以刀刻画,但线条流畅、圆润而饱满。


此件笔筒曾收录于上海市文史研究所为其编辑的《匠心仙工——沈觉初书画铭刻集粹》作品集中,为沈觉初平生得意之作。


李研吾(1916~1987)与唐云的关系更非同一般


他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市委常委等职。不仅长期在上海工作,还关心文博事业,并热衷明清书画收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根据唐云建议,主持恢复朵云轩并大力支持协助唐云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林风眠个展(1962年)。


1973年(癸丑),唐云携手沈觉初制此笔筒给李研吾,见证的正是同道中人的酬唱佳话,亦是晚明以来文人手刻文房赠友人之文化余续。此梅花笔筒,为李研吾珍藏,亦曾被其家属递藏。可谓艺术与人文价值兼具。


可以想见,当年李研吾在灯下伏案之时,这件笔筒就在书房中像老友般相伴左右。


本次华艺“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拍品可谓精彩纷呈。更有多件书画珍品,值得关注。



佚名(清)八罗汉图册

册页八开 磁青描金 

藏印:八徵耄念之宝、信天主人

34×24.5cm×8

估价 RMB: 500,000-700,000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237

此册每开均以佛教故事为主题,分别为“郭阳补衲”、“指上层楼”、“面壁示禅”、“龙女受经”、“猿猴献果”、“福神参礼”、“佛在心头”、“心空六扰”等八个佛教典故。



以磁青纸描金绘制罗汉图,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宫廷绘画形式。磁青纸是一种用矿物质染制而成的珍贵的特制色笺,以金银其上,能够经久不褪,溢彩流光。故皇家常用以书写佛经或绘制佛教故事。


此《八罗汉图册》即为其中之佼佼者。而在庞大的佛教绘画体系中,罗汉像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罗汉受佛之嘱托常住世间,普度众生,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此全册纯以描金而成,运笔有春蚕吐丝之致,细劲绵长,富于变化,笑貌身姿亦刻画细腻,袍袖飞动之间,栩栩如生,令观者心生敬慕之心,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笔墨和对于线质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



程洽义(明末清初)松泉图 

立轴 设色金笺  钤印:继武端明、质庵

释文:苍苍千载质,蔚蔚四时新,癸丑秋仲写为实老年亲翁。程洽义。

182×108cm  

估价RMB: 350,000-450,000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 LOT1309 

作者简介:程洽义,字质庵,钱塘人。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东明寺志》,可知程洽义至迟是清康熙年间人。



本《松泉图》由明末清初的钱塘人程洽义所制,图上既有松树之参天,又见远景山体的高大,当是画家唯一尺幅巨大的存世孤品从画中笔意可见,程洽义以董巨为宗,近学吴门诸家,所绘松芝寓意也祥瑞美好


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的书房,容的下上千年,东西万里。以为他们玩的只是物,其实高妙的还在物之外,那里不仅有经世致用的学问,还有惺惺相惜的人情世故。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专场



将于03月31日19:00举槌的华艺国际“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品牌专场,正是希望把古代文人书房的整体风貌呈现在藏友面前,使大家在品鉴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心灵与才华也得到反哺。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华艺国际、网络
©️归藏家、相关机构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丨编辑:孙璐






往期文章回顾


华艺国际广州2021线下首拍来袭,开启华南艺术生态春天
资本,千禧藏家,超前中间商,谁推动了艺术市场爆涨的新玩法?
在艺·对话丨以“龙”传意回归本真,禅画与建筑的首度跨界
“我们连麦吧”来袭!3种类型12大场景,邀你玩转艺术直播经济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