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要来了!第13届上海双年展部分参展作品抢先看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历时8个月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于本月17日举办,呈现来自全球各地共50位艺术家的创作。



上海双年展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一届双年展——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Bodies of Water)”在经过两个章节的呈现之后,实体展将于2021年4月17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1至3楼举办,据悉,将呈现来自全球各地50位艺术家/艺术团体的创作。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一章:“湿运行”活动现场



事实上,第13届双年展自去年11月就已经启动了,以“水体”作为主题,打破以往上海双年展的展览模式,至今年6月27日为止,通过一个长周期的发生&实践计划,关联上海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三个内容章节——“湿运行”(2020.11.10-11.14)、“生态联盟”(2020.11.15-2021.4.9)、“一个展览”(2021.4.10-6.27)——作为结构,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叙述,为观众讲述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是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进行相连的“故事”。


关于这一届双年展,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的费大为阐述到:“第13届上海双年展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开展筹备工作的。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水体’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加柔软,并且力图找到挑战传统展览方式的契机,迂回前进,到达以往的展览形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次展览具有十足的实验性质: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面前,策展将不断探讨自我变化的可能性”。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二章:生态联盟“院校联呈”项目现场



而自此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以下简称:“上双”)开始,“上双”就启用总策展人负责制,从2014年邀请德国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担任总策展人,到2016年邀请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作为主策展团队,再到2018年由墨西哥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接棒,上双的总策展人们,从多个维度一直在探讨艺术、城市与当下时代发展的关系。

本届上海双年展也同样实行总策展人制,由是国际知名策展人、建筑师及写作者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作为主策展人,协同建筑师、现任新研究所(荷兰建筑、设计与数字文化中心,HNI)研究总监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Marina Otero Verzier)、伦敦蛇形画廊策展人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及中国策展人由宓共同完成本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



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



安德烈斯·雅克,1971年出生于西班牙,拥有马德里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的他,目前工作生活在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设计实验室主管。作为都市和界阈研究领域多层级、跨媒介方法的积极倡议者之一,安德烈斯·雅克的实践长年专注于探索作为生命、身体、技术和环境交互域的环境。因此,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及研究出发,安德烈斯·雅克以“水”和“水域”作为基础及发展脉络,阐述他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研究和理解,并以此为圆心探讨人、城市和交流/流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所以关于主题“水体”,安德烈斯·雅克表示:“从细胞到人,到人与人的连接;从管道到腮室,到实验室,到气候变化,本届双年展的灵感来自于这些跨种群的联盟。从一次呼吸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我们是如此地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牵动。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通过挖掘多样的流通和交融形态,证明人与人的关联和不可分隔。”


从左到右以此为: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由宓



关于本届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目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方还没有公布完整第参展名单,只是陆续推送了参展艺术家的介绍,目前已知的有:琼·乔纳斯(Joan Jonas)、卡洛斯·卡萨斯(Carlos Casas)、伊西娅尔·欧卡里兹(Itziar Okariz)、珍娜·苏特拉(Jenna Sutela)、塞西莉亚·维库尼亚(Cecilia Vicu?a)、扎迪·查(Zadie Xa)、费利西亚诺·森图里翁(Feliciano Centurión)、利亚姆·扬(Liam Young)、艾莎·谭·琼斯(Ayesha Tan Jones)、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阿尔贝托·巴拉亚(Alberto Baraya)、雷维托·科恩与图尔·凡巴伦(Revital Cohen & Tuur Van Balen)、希瑟·菲利普森(Heather Phillipson)、安东尼·蒙塔达斯(Antoni Muntadas)、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基里亚基·戈尼(Kyriaki Goni)等。


部分参展作品抢先看

  • 《川流终为海》 

    艺术家:

    克莱尔·布里顿、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

    与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



  • 艺术家创作思考:《川流终为海》密切关注当地生态的行为,而人们通常不注意并视生态为理所当然。此次实践围绕着欢乐、陌生人意外开展的对话,以及沉默、缓行、倾听和学习。我们的身体中积累的哪些知识可以在河流和他人的存在下被放大?如何共享这些内容?这种行为如何唤起我们的责任心,引起我们对仍然存在的事物的关注?通过将我们作为水体的自身与河流及其所保存、收集和流入海洋的故事相交融,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我们与土地、历史、彼此以及未来的关系。





克莱尔·布里顿、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与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川流终为海洋:踏浪向前”,摄影,2021




  • 《初领圣体百合》 

    《在地档案》

    艺术家:

    阿尔贝托·巴拉亚


  • 艺术家创作思考:在此次双年展上展出的“人造植物标本集”系列的《在地档案》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深厚的文化关系,以及人通过创建和重复世界本身与世界建立起的复杂关系。为了达到某些经济目的,我们改造与重构环境,例如开河建坝。相似地,我们也用塑料仿造植物界。一些学者将“模仿”的冲动归因至艺术创作的一种动力。但是,讽刺的是这种动力也成为了如今生态的痛苦根源,我相信这也是“水体”这一主题尝试反映的问题之一。




上:阿尔贝托·巴拉亚,《初领圣体百合》,2015,塑料假花(中国制造),摄影和绘画,背裱纸板,木框装裱,85 x 116 x 7 cm。艺术家供图。


下:阿尔贝托·巴拉亚,《在地档案》,2003 -2020,金属档案盒,已归类并作标记的彩印相片约2000张,金属盒:51 x 45 x 18 cm,相片:10 x 15 cm。艺术家供图。



  • 《在帽下》 

    艺术家:

    克莱尔·布里顿、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

    与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



  • 艺术家创作思考:代表“帽檐下”参加上海双年展的这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无疑是一种理性之外的纯真和偶然性,他们创作想法如同水一样柔软,延绵不绝,不屈不饶。充满活力与流动性。




上:安德烈斯·费尔南德斯,《无题》,2015,纸上细水彩笔,30 x 21 cm。艺术家供图。

下左:何塞·曼努埃尔·埃格亚,《无题》,2014,纸上细水彩笔,25 x 33 cm。艺术家供图。

下右:玛丽亚·拉帕斯托拉,《无题》,2019,纸上细水彩笔,30 x 21 cm。艺术家供图。



  • 《奇普纪事(上海)》 

    艺术家:

    塞西莉亚·维库尼亚



  • 艺术家创作思考:我在60年代中期了解到地球淡水水源濒临殆尽,这促使我创作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作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生态危机依旧极为紧迫,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水体”亦是对此情况的紧急呼吁,身为艺术家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身体与地球上水体的痛苦。在森林、沼泽、冰川被不断加剧破坏的当下,我希望通过创作捍卫每一片土地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上:塞西莉亚·维库尼亚,《奇普纪事(埃尔普洛莫)》,2006,表演和视频,智利圣地亚哥附近的埃尔普洛莫冰川。摄影:詹姆斯·欧亨。


下:塞西莉亚·维库尼亚,《奇普纪事(墨西哥城)),2020,由未纺羊毛制成的综合媒介装置、影像,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城。摄影: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


图片由艺术家和立木画廊(纽约、伦敦、香港和首尔)提供。



  • 《水的话语是鲸鱼》 

    艺术家:

    扎迪·查、贝尼托·马约尔·巴耶霍


  • 艺术家创作思考:《水的话语是鲸鱼》这件作品的核心在于聆听,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个世界的生物,从而以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复杂关系。




上:扎迪·查与贝尼托·马约尔·巴耶霍,《预言家》数码草图,2021。艺术家供图。


下:扎迪·查与贝尼托·马约尔·巴耶霍,2019年伦敦艺术之夜。图片由2019年伦敦艺术之夜提供,摄影:麦特·罗威



  • 《星球城市》 

    艺术家:

    利亚姆·扬



  • 艺术家创作思考:如果气候变化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建筑师时常迷恋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实施简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气候变化的战场在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那么我们需要在该领域开展引起共鸣的项目,而不是重复前几代人自大且过时的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所需的想象力基础是重新思考我们与这些结构性力量的关系,开发新的实践和项目模型,让观众参与这些潜在问题的解决。




上:利亚姆·扬,《星球城市》中出现的室内农场排列,截帧,2021。艺术家供图。


下:利亚姆·扬,《星球城市》中的零浪费织工,2021。摄影:德莱利·S



  • 《基于海洋的信任网络》 

    艺术家:

    基里亚基·戈尼



  • 艺术家创作思考:过去的几十年来,尤其是在西方,我们的行为就好像人类独自生活在地球上,从不考虑这些行为会造成的长期影响。我们生产更多,消费更多,使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却没有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直至今日,我们仍表现得好像所有生物或非生物基础设施可以无休止地眷顾人类。现在,人类必须意识到相互关怀的重要性,并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展开长期维护。




上:基里亚基·戈尼,《信任网络节点》,2019;

中:图为《信任网络节点》细节 ©基里亚基·戈尼

下:基里亚基·戈尼,《群岛间的信任网络》图例,2019 ©基里亚基·戈尼



  • 《海洋呼吸》

    《伊林齐重复(静音)》

    艺术家:

    伊西娅尔·欧卡里兹


  • 艺术家创作思考:2020年11月9日晚上,因为疫情隔离,我和女儿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表演《海洋呼吸》。这一独特的呈现方式虽然令我感受到了形式的局限,也促使我在思考时走出舒适区。正如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所说:“我们必须思考,思考乃我们必须(We must think, think we must)”。当我和女儿一起呼吸时,我们试图通过行为,给予他人一些收获。之后,我想到了巴拉德(J. G. Ballard)写的一则代际星际旅行短篇故事。呼吸本身是一个非物质性的符号,它暗示着生活,即我们所居住的社会空间。



伊西娅尔·欧卡里兹,《伊林齐重复(静音)》,2009,7组摄影,每组 135 cm x 100 cm。艺术家供图。


伊西娅尔·欧卡里兹,《海洋呼吸》于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第一阶段“湿运行”呈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PSA
©️归相关机构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整合编辑:小寶


往期文章回顾

在艺·对话|Christina Quarles:她在月光下起舞,从身体里感受世界

强强联手,佳士得入驻全球最大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综合体

15900字《论语玉册》致敬儒家经典,品味玉雕藏家的文化初衷

都是假象?晚清篆刻四大家之首吴让之,为何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