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原一代帝王“真实”一面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专题视频:乾隆御制诗文稿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到近三十位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中丝集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以本次特展的北京首站为契机,聚焦首现的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缂丝之王”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两组重磅展品,以及围绕展览呈现的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百余件宫廷艺术珍品展开探讨。活动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与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北京保利拍卖承办,云杪文化协办。



“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研讨会现场

左起嘉宾:霍文才、王志伟、王亦旻、杨丹霞、李国荣、谢晓冬



在艺App特别整理本次研讨会第二场部分内容,主题为:“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以飨读者。


乾隆御制诗文稿他的艺文世界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亦旻 



传统的中国文人都很看重自己的诗文创作,即便以书画名世的大家,往往也会宣称其绘画不如其书法,其书法不如其诗文。而文人身份的彰显不仅限于书画技法的高超,而更在于诗词文赋的精彩。即便是诗、书、画三者创作趋于融合一体时,也往往以诗为首。

       

一生颇有文人情怀、喜好笔墨丹青的乾隆皇帝,自然也是把诗文创作置于书画之前,他一生绘就一千余幅画作、书写近万幅的书法,却创作了四万余首诗和一千余篇文章,由此可见三者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即诗文第一

 

今天关于乾隆诗文的评价有两个较为流行的观点:一是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另一是怀疑这些诗文作品是否全部出自其本人之手,是否如其书画那样存在大臣参与代笔的情况。而怀疑的理由便是,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皇帝,每天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时间“几暇怡情”于诗书画的创作,而且数量超出常人?存世的这些乾隆诗文手稿帮我们释解开了其中的疑惑

       

乾隆御制诗文稿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小部分散佚在民间。从时间跨度看,从雍正二年到嘉庆四年,几乎涵盖乾隆一生,既有皇子时期的诗文习作,也有作皇帝和太上皇时期的诗文御稿及誊稿;从内容看,这些手稿中的诗文除个别篇目外,几乎和刊行的《乐善堂全集》、《御制诗集》、《御制文集》中所收相一致。

 

乾隆手稿和誊抄稿原存贮于宫中专门定制的红色雕漆木箱中,箱子外面满刻云龙纹饰,箱盖正中雕有“乾隆御稿”四字,说明这是专门储存其御制诗文稿的箱子。这些御稿按照年代分别包装成捆,外系黄篐,上书“某某年御制诗”或“御制文”,并标注“朱底”或“墨底”;手稿页数较多的年份,还分上下两捆或上中下三捆包装。



故宫博物院发现的保存着《乾隆诗稿》



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朱笔和墨笔御稿共有五万三千多页,其中乾隆在皇子时期的行书墨笔诗文稿和当皇帝之后的行草书朱笔诗文稿,与其各时期书法的用笔特点一致,只是书写草率,结字不够讲究,但确是其亲笔所书。

 

本次所见民间藏乾隆御稿共计64张单页和一本册页,其中诗稿主要是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上半年所作朱笔手稿16页,以及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下半年所书墨笔誊抄稿13页;文稿主要是乾隆《御制文二集》朱稿墨稿4页与墨稿一册,以及《御制文三集》朱稿墨稿31页,其中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所作朱稿墨稿16页。

 

这些手稿的书法风格和纸张、格式等特点与故宫所藏乾隆御稿完全相同,确为真迹。这些新发现的御稿虽然数量不多,却价值很高,不仅涉及乾隆御制诗文的多种题材,门类丰富;其中一些诗文还见于两岸故宫所藏书画文物中,具有重要研究参考价值。

 

如这件庚戌年(1790)乾隆《书宋孝宗赐曾觌书册后》一文,保存朱底手稿一页和两次墨底誊抄稿各一页,《宋孝宗赐曾觌书册》是《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一件书法作品,后来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晚年作的这个题跋,并让董诰抄录在原册之上,此册现已失传。但从这三页手稿可以看到,乾隆对题跋的修改非常认真。朱稿完成后(上方右侧),由词臣誊写一遍,再在上面硃笔修改(下方);之后第二次誊写,第二硃笔修改(上方左侧)。此文作于庚戌年,他已经80岁了,在这方面一点不含糊,是很认真的修改自己的文章。



“弘历的世界”特展展品

乾隆书宋孝宗赐曾觌书册后朱底墨底庚戌年(1790)



乾隆御制诗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书画题咏类——包括针对宫中所藏历代和本朝臣工的书画作品,以及乾隆为自创画作上的题咏。二、景物寄情类——包括针对四时节气、自然景观、建筑园林而作诗文,多是他巡游各地所见所思。三、器物赏析类——包括以所见所藏各种文玩器皿为题创作的诗文,寓情于物。四、读书评史类——包括乾隆皇子时期的作业,以及作皇帝后在经筵讲论、读史中阐发议理的诗文,以长来躬身自省,并警示臣子。五、时政纪事类——既有祭拜先人、贺寿长辈、自我勉励、教诲子孙、点评政务等比较严肃的内容,也有君臣在一些特定活动中依韵唱和、诗词联句等相对轻松的主题。

 

五大类,几十小类的御制诗文,内容非常庞杂,涵盖乾隆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乾隆以诗文记录国家政务及个人情趣爱好,很多并非写给别人的,而是写给他自己的,这些诗文是为了满足他内心精神世界的需要。



“弘历的世界”特展展品(左)

沈周《仿倪瓒山水册》上乾隆御题诗及朱底手稿丙申年(1776)


 

这次展览《题沈周仿倪瓒的山水册》朱稿(诗稿),是乾隆题写于沈周《仿倪瓒山水册》上一组诗,此册现藏台北故宫,将诗稿中所存前三首诗与册页上的正式御题对比,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吻合,尤其前两首诗未改一字,第三首也仅改一词。他的朱笔初稿是一口气写下来的,少有涂改,证明乾隆在这方面很熟练,不是说他的诗文境界或者表达文彩有多好多高,但是援笔立就,出口成章,还是很体现功底的。

 


顾正谊《开春报喜图》上的乾隆御题诗及朱底手稿

丙申年(1776)



这次展览的另一件朱文诗稿,是题明代顾正谊的《开春报喜图》立轴,此轴藏台北故宫。朱底中所写内容也是跟他正式题在画上是一样的,一字不改。乾隆在前人画上的题字是一个很重视的事,他不是拿来就题,经常有人说乾隆乱盖章、乱题诗,不是这样,乾隆盖章也有讲究、也有分寸;题诗也是有准备的,有朱稿、有誊稿。乾隆在真正往上题之前还有预写的草稿,这些在故宫还都有所收藏。可以知道乾隆的御制题诗尤其是题在前人作品上是很重视的事情。就是这么重视也不一定完全都能保证不出差错。


这次还发现一件朱笔诗稿,其系年出现了错误。《题张照书旧作口号》这首诗,是乾隆晚年回忆总结张照书法风格,并追念其人的心理写照,乾隆的书法境界、对用笔的理解很多都是受张照影响,他非常赞赏张照,赞其为“王羲之之后一人”。

 

这首诗乾隆在多件张照的作品上题过。右侧这件是张照奉敕书《乾隆御制读陶诗卷》,台北故宫收藏。张照写乾隆的诗,乾隆晚年再把自己题张照的诗抄录下来,裱在手卷前隔水上,这首诗乾隆说丙申年(1776年)所作《题张照书旧作口号》诗,丙午年冬闰再书。


今天看到《乾隆御制诗文集》也是放在丙申年。但是左侧北京故宫收藏的张照写的《弘历读昌黎诗轴》,是大字书法横轴,上面诗堂也有乾隆题的这首诗,落款是在乙未年小春月,即前一年(1775年)农历十月。如果说这是1776年完成的朱稿,那么1775年是不可能写这样一首诗的。

 

查造办处《活计档》,对于北京故宫立轴有装裱上诗堂的记录,这条记载是乙未年,即1775年闰十月,将写于藏经纸的御题诗一张和张照书御制读昌黎诗轴,装裱在一起。可以肯定这首诗应该是1775年十月创作的。后来乾隆再书此诗,以及编入《御制诗集》中,都把这首诗系错了年。



张照《行书弘历读昌黎诗轴》上乾隆题诗(左、右)与乾隆题 《张照书旧作口号》诗及朱底手稿(中) 



现在看御制诗文集、诗稿都放在1776年正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可能办事的太监或者是整理的词臣有误,也可能一开始放错了,之后整理放到了1776年丙申年,实际上应该是1775年的诗。



张照《行书弘历读昌黎诗轴》上乾隆题诗作乙未小春月



乾隆御制诗文除了题跋于他人作品之上外,还把自己诗文写成书法作品。这次展览有《晏婴叔向论齐晋事》朱底和墨底。

 

这是乾隆书写此文的墨迹,裱成手卷,现存于北京故宫,此卷书于描金蜡笺之上,那时他已经80岁,仍用心书写,后边注释小字也都是亲笔完成。说明对此文的重视。



“弘历的世界”特展展品

乾隆书《晏婴叔向论齐晋事》朱底和墨底



此文是其八十岁时读史有感而发,对于古之贤臣晏婴和叔向私下议论时政,见国家危难而不勇于直谏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认为此非贤臣所为,故在其所书此文手卷前自题引首“责贤者备”四字,以警示身边的大臣。




乾隆《七律迴跸至避暑山庄成什横披》墨笔誊稿



除了有卷轴册很正式的书法之外,乾隆还有大量御制诗是以贴落书法的形式呈现的。这次展览当中有《七律回跸至避暑山庄成什横披》墨笔誊稿,乾隆也有写在团花蜡笺上的书法作品,即装裱成一件贴落作品,现藏在故宫,作书法的时间和写御制诗文稿的时间,都是在戊申(1788)这一年。

 


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墨底,即《皇太后八旬万寿鸿称积庆颂并序》(节选)



还有一类是祝词等是较为正式的文章。比如《恭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鸿称积庆颂(谨序)》,这是乾隆给他母亲八旬万寿所作祝颂之辞,目前仅见墨笔誊抄稿,上面未有朱笔改动,应是最后定稿。因为其母八旬万寿所作,故郑重誊抄于黄笺纸上,更以黄绫经褶装成一册,以示与其它誊稿的不同。同时,乾隆专门以大字楷书工工整整抄录一过,并裱成十二条屏,作为生日的时候进给太后的贺礼。现在十二条屏还收藏在故宫。从书法角度看,乾隆的抄录非常工谨认真的。条屏的内容和这次展览的誊稿册子完全一致。

 

乾隆这些诗文涵盖治国理政、个人修养各个方面,无微不至,非常细节的地方都能看出来。通过这些御制诗文稿,包括题在这些作品上的墨迹,实也影响到乾隆自己的艺术再创作。

 


乾隆御制诗《题黄鼎岁朝图》硃稿 



展览中有一件乾隆题黄鼎岁朝图诗朱底,与《诗集》定稿比较,亦没有大的改动,属于一次完成。黄鼎画作已不知所踪,但确实提到曾收藏黄鼎的岁朝图。朱笔原稿几乎没有改动,上来写题黄鼎岁朝图,接着写这首诗的内容,然后再加注。在《岁朝图》的“图”字下面有两个圆圈,是他注释的通用符号,即《御制诗文集》中双行小注,朱稿里边在诗句正文“尘笔”下加两个圆圈,表示这个地方要加注释。注释内容就是“图”字下面的这句。

 

“凡画岁朝者无不取吉语,此惟写……”,到这里字写不下了,再打一个三角,另写到这页纸的最后:“……三友可谓脱尘。”这条注释是这首诗写完之后马上加上去的,非常快。这首诗的正文和注释的朱底初稿和他《御制诗集》里边定稿完全一致,几乎不用修改。



乾隆御笔仿黄鼎岁朝图轴 壬辰新正(1772)



乾隆在诗句下的注释中强调黄鼎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作为《岁朝图》的题材,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此他自己也用松竹梅画了一幅《岁朝图》,并在上边题诗特意强调这是仿黄鼎的《岁朝图》笔意。这是先仿黄鼎创意作画,过几年再写了这首诗,并且很大可能题写到了黄鼎的原画作上。可以说这是很有文人生活色彩的一次创作。


概括而言,乾隆的御制诗文稿,大概为几个特点:

 

一、乾隆诗文稿保存基本完整。如果把故宫收藏和民间发现的接合在一起,可以比较完整的反映乾隆的诗文创作的全貌。

 

二、朱稿均是乾隆亲笔,楷书墨稿是词臣誊写。今天看到的朱笔稿包括乾隆当皇子时期和特殊场合的墨笔稿行草书全是乾隆本人亲笔,没有代笔。诗文稿没有代笔,誊稿上的朱笔圈改都是乾隆写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这些诗也是乾隆自己完成的。

 

词臣于敏中等人描述亲见乾隆作诗文的场景,说乾隆写初稿时“……研朱濡翰,刻晷成文,数百千言不加点乙……”,与今天御制诗文稿情况吻合。

 

三、君臣共同参与修改,体现乾隆对此重视。乾隆就自己的文稿和诗稿的修改,在跟词臣互动时是持开放态度的,这其中既有君臣的主从关系,相对来讲也带有一种文人互动的色彩。

 

四、内容涵盖乾隆一生各个方面。 

 

五、诗文稿是乾隆进一步书画创作的基础,是一个文人皇帝艺术展示的灵魂与核心。

 

乾隆皇帝的朱批奏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国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家生活档案的保管基地。说起乾隆时期的奏折,首先要提的是,乾隆时期奏折规制定型。奏折是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报政务的一种专用文书。从康熙年间奏折开始启用,雍正时期奏折形成制度,奏折制度最终的定型完备是在乾隆时期。

 

奏折是大臣用墨笔书写,皇帝用朱砂笔批示,皇帝用朱笔批过的折子叫“朱批奏折”。皇家大丧期间,皇帝用墨笔批示,叫“墨批”。

  

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奏折?这是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清朝顺、康年间所使用的主要是“题本”,即正规报告,弊端是层层递转也比较慢,也容易泄漏信息。

 

奏折由大臣本人书写,直接派家人送到皇宫大门,太监送到皇帝御案上。皇帝批写以后,家人直接带回执行皇帝的旨意。这样看来,奏折的特点是直接、保密、快捷,所言只有君臣二人知道,是加强皇权极其有效的手段。

 

康雍乾时期的奏折有哪些特点?一是,从康熙秘密使用,到雍正时候普遍推广,再到乾隆时期形成定制。中高级官员普遍使用,完全成为正式的官文书。二是,从奏折来看,由大臣亲笔撰写,代笔须特批。三是,.朱批详细,体现了盛世皇帝的勤政。

 

经过三朝特别是到乾隆时期,奏折形成定制。


首先是登记制度。《随手登记档》是清代军机处在日常行文过程中的登记簿册。《随手登记档》简明而系统地反映了奏折与谕旨的运转情况,其本身是一部翔实的编年史大纲。


其次是回缴制度。雍正时期特别是雍正初年反复要求内外臣工,必须把上次发去的朱批缴回来,在下次写折子时缴回宫中。大臣每次写折子的时候,要写清楚缴回奏折几件,不缴回要严格追究责任。从雍正反复谕令执行,到乾隆彻底形成定制。正是由于朱批奏折的回缴,得以存世60余万件。

 

第三是录副制度。所有大臣的折子送到皇帝身边,皇帝批示以后交军机处抄一遍,这是留存备份。我们馆录副奏折现存72万件,其中乾隆汉文录副106596件,乾隆满文录副 93215件。这些录副奏折的内容上和朱批一样,但字是狂草,飞檐走壁,没有一点功夫很难认下来。

  

关于乾隆的朱批奏折在历史的遗存。乾隆是批阅奏折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在位61年,奏折使用30余年。乾隆在位60年,批阅奏折长达60年。

 

乾隆退位后仍然主政,退位不退休,称呼仍然是“朕”;年号,天下各地称嘉庆元年、二年,宫内还称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所有奏折还得送到乾隆爷那批示裁决。

 

这里举个例子。按说,嘉庆元年的奏折应该是嘉庆皇帝批,但大家看这件嘉庆元年奏折的朱批,如行云流水,这明显是乾隆的字体。再看嘉庆皇帝在四年二月,乾隆刚刚死去的时候批写的墨批,字迹规范工整,小心翼翼的感觉。这两件奏折,肯定不是一个人批的,这就说明确确实实嘉庆元年、二年、三年的折子还是要由乾隆爷来批的。乾隆批阅奏折虽然在位60年,实际却长达63年。

  

乾隆的朱批奏折总共有多少?现存21万余件。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5.3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  5.9万件,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资源。数字时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清代46万件朱批奏折已经全部数字化,到馆里能够全部实现电脑检索图像。朱批奏折已经全面服务社会。


宫廷史视野下的乾隆皇帝御制诗



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王志伟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写诗,他御制诗的第一读者是谁?



远眺盘山静寄山庄    蒋维娇摄于1911年  



举这张照片为例,弘历作皇子的时候,雍正皇帝命他去祭祖,他回来路上看到盘山被雾锁住无法上山,就写下一首《盘山》诗:

 

盘山山色翠空蒙,我欲登游雾半封。

寄语山灵还订约,他年拟上最高峰。


过了几年,到乾隆三年的时候他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再来盘山,那时还没有静寄山庄。回忆往事,写下第二首诗:

 

千林落叶见山容,翠嶂丹崖历几重。

漫忆当年曾订约,今朝果上最高峰。


这个例子能看出乾隆写诗是对他自己人生的表达、生命的注脚。所以评价他的诗文,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而不是人云亦云。

 

再举一例,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那一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他写了《除夕》诗: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

 

这首诗作于乾隆时代的最后一天,以诗的形式对自己的帝王生涯做了总结。既有对自己执政甲子、古今罕有的慨叹,又有十全武功的志得意满。这是他真实心境的表达。

 

所以,我这样来评价他的诗文。都说诗以言志,言为心声。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忠实地记录下漫长岁月里的生命体验,喜怒哀乐,家国天下,四万余首诗就是四万余面人生的正投影,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仅见的。同时,为后人对乾隆其人、其政、其时的研究和评价留下了浩瀚、珍贵的一手资料。

 

乾隆御制诗包罗万象,仅举我平常关注的几个例子:


第一,御制诗为乾隆出生地问题提供解释。

乾隆出生地问题是清宫史上一大悬案,这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人提出问题。清宫官方说他出生在雍和宫,不过时人就有说皇帝出生在避暑山庄狮子园,还有后来的很多清宫演绎小说说到海宁陈家的故事。


乾隆每年正月初七人日那天都去雍和宫瞻礼、拜佛,故地重游,回忆自己的父亲和小时候。在相当一部分雍和宫瞻礼诗中,乾隆会刻意说出自己的出生地就在雍和宫。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最早是由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提出的。比如说:“邸第吾生长,今来忽六旬”“尚忆初生我,忽来八十翁”“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生初”“垄断宫自我生初七”“人日成人本在兹”……这些御制诗都说的很明白:我就是在这儿生和长的。


再看“斯之吾亦始成人”一句,在这句诗的诗注中,乾隆留下了“余实康熙辛卯年生于是宫也”。一个“实”字,颇为玩味,足以说明事情的真相并不简单。看来,皇帝的耳朵里应该听到了不少关于他出生地问题的流言蜚语。

 

下面,我再展示一些近年来发现的,罕见的雍和宫东路的老照片。这是乾隆小时候生活过地方,今天已经消失不存,所以非常珍贵。



雍和宫东路原雍亲王府佛楼与圆明园日天琳宇佛楼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照片看到乾隆皇帝自己说的,他出生、生长的环境。雍和宫东路五福堂遗址,很破败;第二张大和斋遗址、画舫遗址,这些都是乾隆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很遗憾没有样式房的画样反映当时的格局。所以照片显得弥足珍贵。


圆明园日天琳宇修建的时候,模仿了雍和宫佛楼,我们可以通过圆明园四十景图和1920年的照片做了对比,结构很接近。



(清)冯宁《御制喜雪诗意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古画描绘雍和宫的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冯宁《御制喜雪诗意图》,表现了老照片中雍和宫东路的场景。


第二,御制诗与宫廷绘画对勘出乾隆皇后的秘密。


乾隆皇帝第一位皇后是孝贤皇后,于雍正五年嫁给他,跟他生活到乾隆十三年,他们两个的感情被传为历史佳话。孝贤皇后在乾隆东巡回来路上,于德州船上去世,对乾隆皇帝的打击极大,他当时写出好多悼亡诗,有一些就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例如这轴《大行皇后挽诗》,可以说字字见真情。“朱琴已断弦”,把结发妻子比喻为琴弦,在这里我的琴弦已经断掉了;“三月山花作恶红”,最漂亮是三月山花,想起结发妻子的远去,连最好的美景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做梦的时候都会梦到她,“犹得时常梦里逢。”


这首《梦》很感人, “其来不告去无辞”,你来的时候不告诉我,做梦的时候乾隆陷入一种幻象,来的时候没有告诉我?“两字平安报我知”,梦里皇后说我平安,你放心吧;“只有叮咛思圣母”,梦里结发妻子还想着婆婆;“更教顾复惜诸儿”,孝贤皇后给乾隆皇帝生过两个儿子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公主还在;“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这句诗已经很白话了。下一句最动情:“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当年慧贤皇贵妃去世的时候你还在我身边安慰我,现在你去世后又有谁再来安慰我呢?可以说,这些御制诗文完全反映了乾隆皇帝当时的心境,对他情感的准确表达其他官书文献是无法做到的。


再来看一幅画。金廷标的《弘历宫中行乐图》,绘画的时间下限是乾隆二十八年,因为题画诗是乾隆二十八年写的。上面有很多宫廷女子形象,也有乾隆皇帝的形象,题画诗中有一句话“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这句话直接点了出画像里中间出现女子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因为皇帝使用了“阏氏”(匈奴王后)一词,其他妃子走在后面。

 

看画面,乾隆皇帝的面部表达是非常准确的西式解剖;太监们也都是很准确的西洋画法;但是皇后的描绘跟西式画法完全不同,是中式的。通过与诗的比对,这幅画有重大问题,画面上有两处非常明显的裁切部分,可以看到明显的接缝,这幅画中间部分被换掉了。

 


金廷标《乾隆宫中行乐图》局部



原来这些人的形象都应该是很真实的,但是被换掉了。2018年南博做了有关乾隆皇帝的展览,公开了两份珍贵的《请安折》,那里面告诉我们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被废除前的一些事情。比如皇帝对内监说,她疯了。这就是宫廷小说、影视剧里说到的“断发皇后”的事情。她真的把自己的头发剪掉触怒皇帝,通过金廷标的画,我们知道她的面目形象被人有意裁切掉了。

 

以上,是从“阏氏来备九嫔列,较胜明妃出塞图”这句诗引出的思考。

 

第三,御制诗锁定北京的寒山别墅与第五座千尺雪。


乾隆十六年,乾隆第一次到了苏州寒山,看到了赵宧光旧迹,尤其对千尺雪流连。皇帝作《寒山诗》,说出一句很有分量的诗:“兰椒策马寻幽胜,山水与我果有缘。”他的山水观念,对晚明士人的推崇,对他以后造园思想的影响,都可以从这句诗来作整体观察。


乾隆太喜欢这片千尺雪,为什么他生活时间最久的圆明园当中没有千尺雪?


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样式房图纸,有多张是反映清代中后期紫碧山房的布局。我们用它们对比马咸《大吴胜壤图说》之寒山别墅的时候有惊人发现,圆明园紫碧山房与苏州寒山别墅的建筑结构、层次,甚至是回廊的走向都极其相似。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圆明园紫碧山房与苏州寒山别墅存在模仿关系。

 

仅举样式房图纸和绘画的例子,还不够印证推论。我们想能不能找到乾隆的御制诗,由乾隆自己的话说出来这地方就是模仿寒山。果然,我们找到了一首《紫碧山房题句》,里面一句:“赵家粉本饶仙趣,陶氏清辞无俗缘”直接点出圆明园紫碧山房追仿赵宦光。所以,通过御制诗文和现存宫廷绘画,样式房的资料做对比,我们才敢说原来寒山别墅才被他仿建在了圆明园。


刚才我在评价乾隆御制的那段文字中,用了“几乎”两个字,为什么是“几乎”?难道乾隆不是作诗最多的人吗?我们都知道乾隆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四万多首诗,六部御制诗集、四部御制文集。但是他是不是作诗效率最高的人呢?可以在这里推敲一下:他的儿子嘉庆皇帝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写了四部御制诗集,三部御制文集,数量上超过了2万多首;而乾隆皇帝则用了六七十年汇集了四万多首,这样看,他的儿子嘉庆比他更高效。


沙龙对谈



“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研讨会现场

左起嘉宾:霍文才、王志伟、王亦旻、杨丹霞、李国荣、谢晓冬



谢晓冬:发言嘉宾中有一些共识:乾隆皇帝的诗文整体水准比较高;第二他用诗文记叙人生、治国,非常有价值,请霍文才院长再从书法角度补充谈谈这批御制诗文稿的价值。

  

霍文才:从书法的角度看乾隆帝的御制诗文稿,也是非常让我们欣喜的。对于他的书法,人们也有一定的误解,很多人都觉得乾隆帝的字“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这是一种很深的成见。这批御制诗文稿,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书法活泼的一面。

 

从用笔看,他常见的书法用笔是中锋为主,用笔平缓,提按动作小,故而笔画没有太大变化。而“御稿”用笔则自由了很多,以中锋为主,还有很多侧锋,加大了提按动作,笔画形态更加丰富生动。从结体看,结字随形赋势,每个字在书写时依据字形赋予体势,“御稿”一改他平常书法的“端整”,变为宽绰松秀、自然疏朗的结体,形成了多变的体势。从墨法看,虽然是硃笔,但墨色枯润、浓淡和轻重都有很多的变化。章法上也与常见的不同,手稿的书写,自由度极高,所以章法也无一定之规,有一种乱石铺街的味道在其中,很自然。最后从取法看,这批御稿主要取法对象是颜真卿和董其昌。

 

为什么他的御制诗文稿和平常所见的书法会有这么大差别,我想在这里提两个概念:一是稿草书,一是馆阁书,也就是稿本和正本的问题。乾隆帝这批“御稿”是典型的稿草书,“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正是不经意的书写,才透露出更多的取法信息。而我们常见的乾隆帝书法,是典型的有清一代的“官样书法”,属于馆阁书范畴。从手稿到正文,在这个“誊录”的过程中,从自由到规矩,不光是“审美认知”的转变,更是“书写观念”的体现。

 


保利艺术研究院院长霍文才



谢晓冬:请王老师补充一下您的论点,您觉得乾隆的御制诗水平如何?


王亦旻:乾隆当皇子时候练字的过程,这和他写诗文一样是很严格的训练过程。当皇子时候的诗文是从雍正二年,乾隆的书法是从康熙六十一年第一篇书法大字开始,也是一样。

 

他写颜真卿的《多宝塔》,写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边有摹、有临,一天一篇。他当皇子的时候也有课程表,一天要写一篇文,三个月通读一遍《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如此密度和强度的训练,从正月到腊月,从不间断,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暴亡,每天都是这样。

 

关于乾隆书法的千人一面,千字一面,这个说法最早是民国时期的学者马宗霍提出的,为什么清末和民国会形成这样的观点?当时的人能够看到的乾隆的字大部分是在全国各地,比如碑石上刻的字,真正看到乾隆的墨迹非常少。不像今天无论是展览、拍卖,各个官私收藏出版物全是墨迹,那个时候人们看到的全是刻匾和刻碑。

 

这种刻成的字不完全代表乾隆的书法,他的书法在刻碑、刻匾之前是经过修饰的,修饰的字样今天在故宫还有所保留,有的剪裱成册,这种都是大臣帮助完成后期的修整,再刻匾、刻碑,这类经过美化的书法确实很单调,并不是乾隆书法的真面貌。

 

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观点和当时人能见到乾隆的字有很大关系,今天看到乾隆的字变化非常多,无论是他书法功底,还是他的诗文修养、艺术眼界,都不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所能简单度之的。

  

谢晓冬:历史人物形象的建构、话语怎样历史当中一步步被建构出来,这里面会存在一些误差和偏见等等,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史料和材料还原真面目。

  

王志伟:对于乾隆诗的评价,一是数量跟全唐诗来做比较,唐代是近体诗最辉煌的时代,过一千年以后写诗拿他的水平和唐人做对比,还有乾隆皇帝写诗确实是写过大白话“吾爱德潜德”我爱沈德潜,他妈妈去世“此后谁怜我?”,这都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大白话是有的,也有用典,比如乾隆一生只去过一次兰亭,只写过两首兰亭诗写的很好:“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於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淡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千古兰亭,被一语道尽。

 

当然,乾隆诗文也有很直白的例子。故宫北边御花园里有摛藻堂,堂西有唯一一处嵌壁诗《御花园古柏行》,乾隆在诗里有一句“仙人练气不练肉”,这就是大白话嘛。

  

在比如,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南巡,四十九年到海宁陈家安澜园写过一首诗:

 

一溪春水柔,溪阁向曾修,

月镜悬檐角,古芸披案头。

去来三日驻,新旧五言留,

六渡南巡止,他年梦寐游。


六次南巡结束了,以后这么好的美景我只有从梦中再相见了,我觉得是对他一生南巡的情感总结,看到小景、亭子默默不忘,所以我说他的诗第一读者是他自己,一些人对乾隆诗文的评价跟实际情况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乾隆御制诗《阿桂奏报荆州被水缘窖金洲涨沙激水之故诗以志愧》墨稿硃批 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



谢晓冬:请李国荣老师再聊一聊,如何从文人角度看待乾隆的一生?

 

李国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弘历的世界”,让我们对文人乾隆有了更鲜活、更亲近的认识。在他身上是反映出的是民族和文化融合,文化提升的集大成者。

  

一是从笔墨文化上看,乾隆朱笔批示过的奏折有21万件,留下的御笔诗有4万多首。可以说,乾隆对中国古代的传世典籍、经典诗文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汉文化、儒文化渗透在他的骨子里。

  

再从思想文化上看,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去祭孔、祭明孝陵,对孔家衍圣公极其推崇。康雍乾几位皇帝一直推崇讲究的是儒以治世,佛以治心,道以治身,诸教皆为我所用。从思想上高度利用儒家文化治国安邦,这是乾隆皇帝根本的思想。

 此外,还有餐饮文化和服饰文化等等,在乾隆身上都体现出民族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他是个集大成者,体现出整个中华一代帝王的思想风范



点击进入观看直播回放




视频: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开幕现场



关于特展


弘历的世界

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


2021年4月23日—5月10日

每日9:30-17:30

周末、节假日正常开放

保利艺术博物馆10层


“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北京保利拍卖承办,云杪文化协办。


除北京、上海、深圳三站全国巡回特展外,还将推出系列“乾隆文化活动”,包括将于4月23日、24日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推出系列学术出版物、专题纪录片等,架起学术界、收藏界与公众交流的桥梁。




-END-
图片来源丨北京保利拍卖、在艺
©️北京保利拍卖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整理丨编辑:谢媛







往期文章回顾



八位艺术巨匠红色经典力作在京登场,致敬百年历程伟大“历史时刻”

观点丨 乾隆皇帝与中国18世纪的宫廷艺术,他为后世留下了什么?

三星家族缴110亿美元天价税,2.3万件艺术品归属落定

开幕沙龙直播预告丨历史时刻与红色经典——艺术视野中的百年中国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