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乾隆朝“兰亭文化”大盛,其原因何在?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专题视频: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4月23日-24日,为全面呈现乾隆宫廷艺术的成就,保利艺术研究院与保利艺术博物馆在北京新保利大厦29层(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召开“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到近三十位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中丝集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以本次特展的北京首站为契机,聚焦首现的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缂丝之王”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两组重磅展品,以及围绕展览呈现的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百余件宫廷艺术珍品展开探讨。活动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与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北京保利拍卖承办,云杪文化协办。



“兰亭图帖——从碑帖、书法、绘画、缂丝看中国文人母题”研讨会现场。左起嘉宾:马顺平、邵彦、孙田、朱万章、田振宇、谢晓冬



在艺App特别整理本次研讨会第四场部分内容,主题为:兰亭图帖——从碑帖、书法、绘画、缂丝看中国文人母题,以飨读者。


简论兰亭文化与

清宫旧藏缂丝兰亭图卷的价值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马顺平



我的题目是“简论兰亭文化与清宫旧藏缂丝兰亭图卷的价值”,“清宫旧藏缂丝兰亭图卷”,指的就是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报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我对兰亭文化的认识:“兰亭”是千年不衰的文化母题,历朝历代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士大夫,都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还有不断地临仿、创作,是长盛不衰的文化现象,谈兰亭文化的人也非常多。



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收录的《仿李公麟流觞图》(局部)



二、谈谈这次重要的文物《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的价值。


首先看兰亭文化,兰亭文化的中心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兰亭文化中,它是皇冠上最亮的珍珠。但是我看这个长卷,不光是看《兰亭序》,兰亭文化里面有很多人参与活动,他们创作,赋诗,清谈。


我从“兰亭”相关的诗文里,里抓取了一些关键词:宇宙、千载、代谢、俯仰、心神、万象、萧散、造化、万殊、达观、冥心、永叹、万籁、得意。


抓这些关键词,得到一个体会,兰亭文化所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人与时空的相对性。兰亭文化之所以延续这么长久,因为它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王羲之《兰亭序》的内容,并不是他个人的感受,而是他所处时代人的共同话题,是当时这批人,面对时代的共同想法,或者是一些体会。


兰亭文化的内容涉及到:清谈、赋诗、书法。魏晋南朝非常流行清谈,这是他们一套讨论、思考,哲学和人生的独特语言和方式。


兰亭雅集也是这样,这些人物聚在一起,进行思考清谈的活动。其中有人赋诗,能赋诗的是28位,不能赋的还罚酒,是一个文学活动的过程,最后还有书法创作。兰亭文化分为这几个层次,它既是哲学的,也是文学的,还是艺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非常强,这也是兰亭文化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兰亭文化的参与者主要为南渡士族,王羲之、谢安是其中两个代表人物。我们印象中王羲之是非常潇洒的,大多了解的是他书法家的身份,但从王羲之的传记、尺牍、信札里,则看到王羲之关心时政,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当他的好朋友要北伐时,他提出反对,因为觉得实力不够。但当枭雄式的人物北伐成功之后,他内心则又是支持的。王羲之是非常现实的政治性的人物,并不是完全脱离政治之外的文化形象。


再说谢安,国家有事,他立刻会出来。虽然兰亭雅集有他们向往山林的想法和思想在里面,但作为士族的他们,又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国家有难他们必然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兰亭文化的分析之后,有一个很简单的认识:兰亭文化的参与主体是西晋初年南渡士族,他们既是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与政权存亡休戚与共。同时他们又是当时“先进”文化的垄断者。然而北方强大的民族政权的压力无时不在,以及士族内部一刻不息的政治斗争,使得他们从容的表面之下,内心深处充满了忧患。这是兰亭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兰亭文化所表达的对自然永恒的渴望,与隐逸、出世思想是貌同实异的,这一点需要注意,它并无意于和现实政治切割开。


所以它的内容涵盖了文学、书法、哲学,追随者可以各取所需。乾隆帝对兰亭文化的倾心痴迷,对参与兰亭母题创作的极大热情,其精神根源即在于此。


再来,简单谈一下对《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的三点认识:


一、版本价值。此卷是重现了补刻兰亭碑帖,在碑帖基础之上以缂丝重现它,这件碑帖当时是清宫的拓本,数量很稀少。缂丝与碑帖的版本价值是等同的。


乾隆《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的母本来源于《明周益王刻兰亭图帖》有大本、小本之分。


明周益王刻《兰亭图帖》中著录的五种兰亭版本——定武本、定武肥本、定武瘦本、褚遂良本,唐模赐本,源自明内府旧藏。它与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之间收录的版本存在差异,缂丝端石兰亭图卷它的版本价值、衍生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缂丝卷的艺术价值方面。缂丝书法起源于宋代,兴盛于乾隆内府,此缂丝端石兰亭图卷,是现存最长的缂丝书法手卷,无论是在工艺上、技术上也好,还是所体现出的艺术表现力,都代表当时最高的水平。


这里边的具体细节,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张琼有专门的文章探讨,缂丝是通经断纬,表现书法的难度要大于绘画,长卷里边有很多圆形的玺印,这些都是很有技术的挑战性。但是,此卷的创作者以高超的工艺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也是《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的核心价值。


这个缂丝长卷是乾隆对兰亭文化的一种特殊创造,他通过书法、绘画、陶瓷、缂丝等艺术形式对兰亭文化进行再生产。融汇工艺美术与书画艺术的这种尝试,只能发生在清朝国力鼎盛时期,可以称为“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它代表了乾隆对兰亭文化的极致创造,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

萧翼赚兰亭图式的演进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参与策划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明清肖像画方面的展览,涉及到关于《萧翼赚兰亭图》的一些作品,由此引发我的一个兴趣,我想了解明清时期《萧翼赚兰亭图》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演进?有一些什么样的作品传下来?


一、关于《萧翼赚兰亭图》,这个故事主要是源自于唐代何延之的《兰亭记》,其中讲到唐太宗李世民痴迷王羲之书法,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龄之计,派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潦倒书生,与辩才结成好朋友,两个人一起辩论、聊天、交往,取得他的信任,然后乘辩才不备,偷取《兰亭序》,回长安复命。


当然对于这个故事的记载,明清时期有很多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个演绎,按照唐太宗的权力,应该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直接把辩才给抓起来就行,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功夫?


不管这个故事是演绎,还是真实的发生,或者是历史事实,但它对于整个绘画母题的影响非常大。从唐代阎立本,到宋朝、元朝、明代、清末,一直以来有很多人物画家,对这个绘画主题乐此不疲。


目前所见的作品中,最早的《萧翼赚兰亭图》大概有三件: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26.5X75.9 绢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一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传为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从图像上可以看得出来,坐在凳子上的是萧翼,坐在他对面的是辩才和尚,旁边有书童在煎茶。当然这件作品对整个中国人物画、中国历史上故事人物画影响非常之大,后来很多研究茶叶发展的,研究茶具、喝茶历史、研究家具的等等,都从这个画里面找到灵感。我今天所谈的话题,主要谈人物的造型和图式的演进。关于这件作品的作者有很多争论,有的说是阎立本,有人说可能是仿的,不管是仿还是阎立本的,但是它的年代确实是比较早的,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萧翼赚兰亭图》。


一件为台北故宫本,也算是目前所见比较早的作品,传为阎立本所画,这件作品是否出自阎立本之手的也有很多争议。这件作品的图式有一些小小的变化,萧翼、辩才,旁边增加了一个和尚,而且这个和尚面部表情非常丰富,特别焦虑不安,愁容满面,生怕辩才中计,画家表现人物的情感非常复杂。左边有两个书童在那里煎茶。


还有一件为北京故宫本。传为宋代的,没有具体的作者。图式和我们之前的两个图式有所不一样,左边一个书童,右边一个书童,萧翼、辩才,没有一个煎茶的场景。




宋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除了三件纯粹的人物画之外,还有宋朝的巨然山水画《萧翼赚兰亭图》,这件作品对后世有一些影响,这件作品我放大看细部,确实没有特别清晰的表现萧翼赚兰亭图的故事情节,他是把萧翼赚兰亭这么一个人物作为点景,这幅画主题还是一幅山水画。


接下来谈谈,明清时期萧翼赚兰亭图式的演变。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传为钱选的《萧翼赚兰亭图》,实际上是一件明人的作品。场景、整个画面是延续了辽博本。在萧翼,辩才、后面有两个书童在煎茶。萧翼背后有一个书童。


北京故宫本这件作品,从图式和构图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之前看到的萧翼赚兰亭几乎是手卷,唯独这一件是挂轴,可以看到多了一个官样的人物;这里是两个书童在煎茶,萧翼、辩才,非常有趣是的是萧翼穿的是官服,之前他是潦倒书生,穷困潦倒,穿的是便装,这是明人本萧翼赚兰亭图。




清姚文瀚 仿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乾隆时期姚文瀚本,临摹的是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在辽博本基础上传移模写,后面还有一大段的题跋。这是大约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临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两本:我找到其中一本的图片,另外一本图片在申请之中。清人的《萧翼赚兰亭图》,也是来自于辽博本阎立本的临摹本,图式简化了,书童煎茶的图像没有了,相当于一个局部。


再看巨然的《萧翼赚兰亭图》,明清时期有一些画家对他的传移模写,一是来自王翚,从构图、图式方面对巨然这件作品进行传移模写。这里面涉及到的人物也非常小,是点景人物,能够看得出来构图和整个造型,包括尺幅大小都是来自于台北故宫的这件巨然的《萧翼赚兰亭图》。


除了以上作品之外,现在所看到的传世的《萧翼赚兰亭图》,还有一件来自于天津博物馆的朱昂之的《仿巨然赚兰亭图》,为山水画;还有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萧翼赚辩才图卷》。


明清时期的《萧翼赚兰亭图》,基本仿自两个版本:人物画均仿自阎立本,而山水则仿自巨然。在仿阎立本的作品中,人物的数量、布局有所变异,形制方面也出现从手卷转向立轴的形式,山水则沿袭了立轴形式。两种不同的图式反映出明清时期故实性绘画大多是对唐宋相关主题绘画的传移模写。这种情况,在《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东山报捷图》《汉宫春晓图》《文姬归汉图》等类似故事性的人物画中也可看到,基本是一样的传移模写,它们均能找到底本,在此基础上,在艺术造型方面有所不同,是在忠实蓝本的前提下进行变革。


《萧翼赚兰亭图》在《宣和画谱》、宋朝宫廷收藏,还有在元明清宫廷收藏,包括到乾隆时期的宫廷收藏都可看到,数量是比较丰富的。


通过观察明清时期《萧翼赚兰亭图》的演进,大抵可以看出故实性绘画的源流与发展。最后补充一点,《萧翼赚兰亭图》的国博本,稍候会出现在展出的明清肖像画中,请大家多多关注。


兰亭图卷

兰亭母题在中国绘画史

中的流传与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彦



关于兰亭图的分类,之前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大概可以按照题材分成这样两个大类:一、表现兰亭雅集;二、表现《兰亭序》流传的传奇,如《萧翼赚兰亭》。今天集中谈“兰亭雅集”。


兰亭雅集又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如这次缂丝卷所呈现的“列坐其次”兰亭修禊的图像;一类是在山水环境中人物放置的比较随意,疏密有度的一种图像。




旧传  元代俞和(紫芝)临 《兰亭图》卷





明 祝允明书、文徵明图《兰亭序卷》 纸本 淡设色 局部 26.7X41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我为了自己的研究方便,把前一类“列坐其次”人物排布比较整齐的称之为“兰亭修禊图”。人物在山水中排列的比较随意松散的称为“兰亭雅集图”。


文献里的称谓是比较随意的,称为兰亭图、兰亭修禊图、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甚至有的称之为“山阴修禊”,但是记载的作品名称无法和具体图像联系,给我们研究造成很大的困难。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兰亭图卷有好多卷,跟乾隆帝的兰亭狂热有关,经过研究兰亭图长卷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像这件赵衷的兰亭图卷有人研究过,是明代中后期的。


还有号称宋代郭忠恕,或者更早期名家的作品,后来研究也出自明代人之手,而且跟明代王府的石刻非常接近。


传为赵孟頫的《兰亭修禊图》没有找到出处,看起来跟赵孟頫没有关系,是明代吴门流行的比较纤弱的所谓李公麟风格;树石是浙派风格,可能也是一件明代中期的作品。


石刻把图像和文字集成在一起,是这件“兰亭图帖缂丝卷”的基本样式,它的来源是明代王府的刻石,前面是几个版本是唐人临的《兰亭序》,最后是兰亭诗,中间为“列坐其次”的兰亭修禊图像。


大概可以梳理出如下一个脉络:明初周王辑刻石刻,明后期益王重刻石刻,乾隆根据益王本又补刻端石兰亭图,然后根据端石兰亭图作了“兰亭图帖缂丝卷”。


缂丝被称为织绣的书画,它能够表现卷轴画上面非常细腻的笔墨和层次变化,但是这个缂丝带有非常鲜明的石刻的风格,线条感非常强烈。它不是有意的模仿卷轴画,而是有意的模仿刻石。


另外一个系统,是在卷轴画当中也有这样的兰亭图像,就是刚才说的雅集图,不是列坐其次比较平板的分布,而是在山林中尽量把人物的疏密关系造成一些变化。


这件文徵明的《兰亭雅集图》在辽博,很有名,创作上是祝允明先意临了一个《兰亭序》,由文徵明补图,前面是祝允明的书法,后边才是补图,引首是清代的王澍写的。文徵明的画可能受到祝允明的感染,也是变得比较青春活泼。曲水流觞的人物是集中在这个角落,前面还是王羲之在水亭里边书写的场景,雅集的人集中在这里,前面甚至还能够留出一些空间来画比较空旷的山水场景,整个画面像一首绝句一样,起承转合高潮在后面,最后有一个收,四拍的结果非常清晰。


王羲之和鹅,基本的元素都有,进行了空间的重新组合,后面是文徵明的字题,主要是谈祝允明的书法。


王澍除了题了引首,在卷后还有一个留书,可以和前面祝允明的意临对照一下。王澍写这么规矩,应该是没有太好的理解祝允明和文徵明的创作意图,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石刻的形式。


局部对比,可以看出祝允明应该临的是褚模黄本;而王澍临的是定武肥本。


故宫这件文徵明《兰亭雅集图》比起辽博的那件,有进一步的简化,连曲水流觞两岸的人都变得很少,象征性的有几个代表,没有一个一个画出来,但是王羲之在水亭里是有的。后面是文徵明自己临的《兰亭序》,接近冯摹本。


再看一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文徵明的弟子钱谷画的《兰亭修禊图》,这件看起来比较接近石刻本,不是受他的老师的影响,而是受石刻的影响更多,后面也是把《兰亭序》和《兰亭诗》都抄录了,这种诗文结合、绘画情况显然也是受石刻影响更明显。


钱谷和他的儿子钱允治两跋,讲的很清楚,是根据周王府的石刻本进行改画。但是我们一看细节,王羲之画的很随意,甚至比文徵明那两件手卷里的王羲之,还要离石刻更远。文徵明那两幅画即使把画面人物删减到了极致,但是王羲之在一个水平里面趴在一个桌子上书写,还得有鹅,这是石刻保留下来的比较忠实,钱谷画的有点儿随意。


钱谷这幅从总体上看是人物分布在一条长长的水流两岸,看细节,这个细节跟石刻上的列坐其次的姿势是不一样的。石刻是每个人有一张地席,就是一张小地毯,坐在上边的姿态基本是竹林七贤的姿态。钱谷的画上第一是地席没有了,第二不全是坐姿,有坐着的人、站着的人、行走的人。两个人交往,有一些情感互动和对话,这种姿态也都是比较随意。在这方面,可以说细节上钱谷受到了以文徵明为代表的雅集图的影响,而不是非常忠实的临摹石刻。




明  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卷  绫本  设色 局部  27x136.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作于辛亥(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



还有这件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比较接近文徵明所创作的简化随意的形式,人画得也不少。最后也有许光祚自己临的一个《兰亭序》。


这件前些年在故宫展出过,当时的学生提醒我说:这是两个男的在喝交杯酒,已经把兰亭序变成一种风俗画,甚至很忠实的反映了当时江南流行男风,他们不但没有了地席,而且带来了一些朱漆家具,在明代流行的朱漆家具,钱谷的画上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这已经是有家具了。许光祚这幅画里王羲之也是有一个明式的朱漆的高桌子。


我们看到这种细节是在不断地变化,长卷式的图像又产生了很多变体:比如把王羲之观鹅场景单独切下来,有一个水亭,水里有鹅;横卷变成立轴式、圆光式;还有从平面图像延伸到雕镂文玩,数量非常多。




上:钱选《兰亭观鹅图》卷 纸本 设色 24.7x82.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下:钱选《王羲之爱鹅图》卷 纸本 设色 23.2X92.7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王羲之《观鹅图》过去发表比较多,大家比较关注大都会本,实际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双胞胎,知名度不如大都会这个高,但是比较一下还是台北这本画的更好一些,这两本到底怎么回事还需要研究。


钱选的这种风格,通常是说在复古隋代展子虔,实际上今天我们的研究场景当中有缂丝在那里,对照钱选这种画风有没有可能也是受织绣艺术影响?这也是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


仇英最著名的一件《兰亭图》画在扇子上,画的也是王羲之单独观鹅的场景。这个局部跟石刻和文徵明的两件长卷当中王羲之趴在桌子上书写的也不一样,比较接近钱谷,王羲之就是凭栏欠身,一个胳膊搭栏杆上在观鹅,还没写字。


还有一些立轴,像这本号称是赵孟頫,但很明显的苏州片。还有圆形构图,一些号称李公麟、郭忠恕所作的团扇或圆光页,现在也是改为明人所作。


还有圆形构图的工艺美术品,比如故宫藏的剔红盘子,一件是曲水流觞,另一件是羲之观鹅。著名的例子有程君房《墨苑》里的修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清宫旧藏的实物,程君房所作之《兰亭修禊图》圆形墨,和《墨苑》里的图稿一样。


乾隆帝的“兰亭”狂热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中间一大段其他内容我没时间讲跳过去,最后有一个结论性的说明,在这里讲一下:


乾隆帝对标的不是王羲之而是唐太宗;他认为在历史上恐怕只有唐太宗这样的雄主是可以跟自己相比,文治武功正相仿佛,他和唐太宗是同一个等级。


另外有一不传之隐是,唐太宗同样有“夷狄”血统,通过书法传习及树立正统,直达华夏文脉正宗。把自己树立为汉族文化的代言人,乾隆帝也是想这样。


御刻兰亭图帖卷中

消失的一个名字:

明代苏州刻工章田

生平小考



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孙田



邵老师刚才讲到的是,兰亭图的图式变化。接下来,田振宇会讲从晚宋到清代五六百年间兰亭修稧图的具体损益变化情况。我今天谈的,是这中间一个非常小的变化,在御刻兰亭图卷中消失的一个名字——章田,他是明代苏州的一个刻工。



故宫博物院藏,明拓万历二十年(1592)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中,有刻工章田的名字



章田在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年,参与了朱翊鈏重刻大、小兰亭图,但到了乾隆补刻明代端石大兰亭图时,从故宫所藏的钤有御玺的拓本卷子中,已经看不到他的名字了。



在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中,章田刻工款识消失



我从帖刻、书刻、书迹与时人载录四个角度研究章田。章田参与的帖刻除了大小兰亭图,还有保存于《澹虑堂墨刻》的赵孟頫书《文赋》、《宝翰斋国朝书法》、《麻姑仙坛图》,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新材料表明他还曾摹刻张澂本《兰亭》以及赵临玉枕《兰亭》,这两件的帖主尚俟研究。


书刻方面,有题名材料,因可能涉及同姓名者,还不能肯定。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宁府所刊《性理大全书》两种,书口下方的刻工题名中均有“章田”;此外,亦有刻工“章成”或“章咸”题名,或为一人,当出同族。如此题名确指苏州刻工章田,这是我们所知其职业生涯的最早记录。


章田亦有书迹以写刻面目传世。上海图书馆藏万历三十三年(1605)顾孟兆、唐淳伯刻本《闻雁斋笔谈》,为昆山张大复(1554-1630)名作。张氏久患眼疾,倩人缮写方可成书。他在自跋中提到书手,言此书“凡六卷,......其六则茂苑章林石所补也”,“茂苑”为长洲别称,“林石”则为章田表字或别号。章田为张大复代笔录跋,也留下了又一处自笔款识。跋后方外友与门人名录亦出同手。


时人载录方面,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卷一笔涉章田镌《麻姑仙坛》,在卷十三“草堂客”中,为“章林石田”留下生平侧影:


前辈文、王、唐、祝诸名家,字落碑板,或短长伸缩之用,未尽灵变。石工章简甫辄为搬涉,其韵愈胜。某尝问章林石田,辄曰:“非吾所及。但守锋颖,不差毫末,庶几可嗣先民。”每览其刻,知非自誉。田为人质讷无妄言,布袍楚楚,有道者气。往来草堂凡五年,未尝更端白事,亦不识其喜愠之色。语及,颔之,低头微笑而已。尝客苕霅间,更数寒暑,为人镌志,据石而脱。


此文自有其识者——方以智身后成书的《物理小识》卷八“刻碑法”下即以 “张大复曰”标示节录此文章简甫“搬涉”,而章林石“但守锋颖,不差毫发,庶几可嗣先民”云云。这是章田的自我评价,对我们认识长洲章氏刻工个体面貌特点也不无启发。文中所述往来梅花草堂、客居苕霅为人镌志诸事,为章田职业生涯晚期所历,正可补史料之阙。


综合帖刻与时人载录,我们也可以探知章田多样的委托人组成,其中包括了当时最顶级的收藏家(项元汴)、重要的皇家贵胄(益王朱潢南)还有地方士人(张大复)


御刻兰亭图来源

及题跋的相关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考古和博物馆学系博士田振宇



我的题目是“御刻兰亭图来源及题跋的相关问题”,主要是想借助这次“弘历的世界”研讨会,把我这些年对于《兰亭修禊图》来龙去脉的学习和考察的想法呈现给大家。


现在展出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是完全按照清代乾隆时期御制补刻端石兰亭图来织造的缂丝卷。


《兰亭图》有很多流传的版本。按照兰亭图谱系大致来说,最早是永乐十五年(1417)周定王世子朱有炖刻大、小兰亭图;明万历二十年(1592)益王朱翊鈏重刻朱有炖大兰亭图;明万历三十年(1602)益王朱翊鈏重刻朱有炖小兰亭图,二者又合称“逊学书院帖”;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朱常氵迁重刻朱有炖大兰亭图;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朱由木补书刻《洪武御制流觞图记》于朱翊鈏本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主持补刻明益王本大兰亭图,也就是现在看到缂丝卷的母本。


用直观的色彩区域表示兰亭图各部分的来源,最早的是明永乐十五年朱有炖重刻;明万历二十年朱翊鈏重刻;明万历三十三年朱常氵迁重刻;清乾隆四十五年乾隆主持补刻。



田振宇 明清之际《兰亭图》版本源流图



明藩刻《兰亭图》前有兰亭序五种。因残石入乾隆内府时存在残缺,乾隆命出宫藏旧拓补全,其中兰亭缺一种,未按明本补,系用宫藏某一定武兰亭补刻。


查《石渠宝笈》及续编收录定武兰亭有五种,其中最符合补刻兰亭特征的,是最后一种,在续编,叫《宋拓兰亭叙并宋人摹<萧逸辩才图>》,后有文徵明、文嘉书,乾隆御题,四库馆臣跋。


这卷缂丝上有所谓赵孟頫十八跋,王连起先生及我都写过相关的一些考证,这里只说结论:明万历二十年益王增刻的赵孟頫兰亭十八跋,其来源主要为上海潘云龙刻兰亭十六跋本,但两者存在区别,如将鲜于枢跋误作赵跋,兰亭五字已损改为五字未损,加入顾信“墨妙”印等。


而朱有炖大兰亭图虽未见实物,但可通过益王本了解,其来源,据陶喻之先生的研究出自南宋曾宏父《凤墅画帖》。明清时有一类拓本流传,除上博本外,国家图书馆、绍兴汪柏江、山东私人也有收藏,是最接近南宋本的兰亭图刻本。


沙龙对谈



“兰亭图帖——从碑帖、书法、绘画、缂丝看中国文人母题”研讨会现场。左起嘉宾:马顺平、孙田、邵彦、朱万章、田振宇、谢晓冬



谢晓冬:上午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兰亭在中国文化当中作为文人母题,做了非常精彩的梳理,沙龙环节有几个问题想跟各位老师讨论。

邵老师谈论兰亭流传,明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当然乾隆皇帝作为兰亭狂热分子,有很多其它的考量,可能对标唐太宗。

为什么在明代,整个文人系统一下子热起来,尤其是包括藩王主持的这么大的一个系统?请各位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

马顺平:第一,藩王这个问题明代比较特殊,藩王不能出来做官、不能考进士,但是他又有钱,国家给他很多钱,有固定的俸禄,一般经济上比较重要的藩王都是可以得到经济上的保证。明朝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在推动艺术传播方面有贡献藩王,比如刻《淳化阁帖》的肃王。

第二,兰亭文化具有的包容性,隐逸的人可以做,在职的也可以参与,中间没有隔阂。明代的士大夫、山林隐逸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空间。

像明代苏州经济各方面都很发达,在工艺各方面,是全国特别集中的一个地方。包括田老师讲的刻工的问题,清代乾隆缂丝一般都是在苏州制作的,跟当时苏州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的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都有关。

谢晓冬:孙老师你是怎么看的。

孙田:我谈两点:一是南宋士人为什么要玩兰亭,黄宽重先生《艺文中的政治》专门谈到,兰亭成为重要的士人交往媒介,是与科举的举荐制度有关的——你需要五个推荐人,赏玩兰亭成为结交推荐人的绝佳方式,这是文官制度对兰亭流传的默默推动。第二点是,我做宋人兰亭涉及到“游相兰亭”,游相是一位南宋的宰相,今天存世的一部分有“晋府装”的面目。晋府,也是明代的藩王。

谢晓冬:邵老师是怎么看的?

邵彦:我想从跟今天有一点切身关系的角度谈一下。例如:今天进这个大楼还要扫码,要戴口罩,我们还在抗疫常态化的状态。

刚才我特意强调《兰亭修禊图》和《兰亭雅集图》不一样。雅集不讲社交距离,可以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随意的走动,修禊图“列坐其次”好像还是有社交距离的,每个人有一张地席,还是分开坐的。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修禊,今天称为是文人雅集、文人文化,其实这个理解是简单化了的。修禊在当时是一种宗教仪式,是一种古人的卫生防疫的措施,即使他们也不知道有病毒,有微生物这些东西,但是通过宗教仪式和佛教香草,有卫生功能。尤其是东晋衣冠南渡,北方人到了南方“瘴厉之地”水土不服,就有迫切需求,包括服用五石散、信五斗米道,都是当时这些人挣扎求生非常实用的行为。

所以有兰亭修禊,一直保留这样一种宗教仪式感。我觉得兰亭修禊,尤其是修禊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道教色彩,转变为高士图,跟竹林七贤非常像。

然后,再下来可以看到兰亭文化发展比较大的三个时代:唐代、宋代、明代。

其实都是崇信道教时代,包括明代藩王文化活动,也可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明代道教,不像唐代和宋代作为皇家宗教,对道教的崇信完全是皇帝、藩王和地方高官自发的行为,大家形成一种集体的默契,并没有作为皇家宗教。很多藩王的文艺活动,在今天看是文艺活动,在当时都是有宗教的意味,包括兰亭刻石。

像整理琴谱,琴也是道教的法器,现在存世最早的《神奇秘谱》,里面有一首曲子《秋鸿》,故宫还保存着一部明代的琴谱画册《秋鸿》。这些文化里面都有着可能我们今天已经读不懂的宗教方面的考虑。

所以兰亭,今天可以用比较实用主义的话来讲,可能包含着一种对人健康长寿的祈愿,祝你身体健康,也有高士可以脱离世俗凡尘的一些烦恼,通过修道,古人的防疫可以达到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所说的“死生亦大矣”,对生命无常恐惧的一种抵抗,甚至能够超脱。这个比文学或者是风雅的诉求要有用得多。我是这么理解的。

朱万章:对《兰亭序》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就我所了解,像明清时期,对《兰亭序》或者《兰亭图》的追捧,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应的跟文人有关的很多图式,比如说《西园雅集图》《东坡图》等,跟文人相关的、带有故事性的图画在明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明代时候审美趣味的变迁,还有一个是对兰亭序里面所宣扬的一种旷达人生观的认同。像《东坡图》表现恶劣环境下,对乐观生命意志的宣扬,在明代的时候达到鼎盛时期。

田振宇:兰亭序(之传播)在明代达到昌盛,可能也是延续宋代和元代对兰亭序的推崇。特别像南宋时,对兰亭版本的讨论、争论,比现代的“兰亭论辩”早很多,许多文人都是参与到对兰亭的研究和推崇当中。像元代的赵孟頫,他对兰亭的临写、收藏,最著名的《兰亭十三跋》,已经成为书法、书论和文化上的经典。赵孟頫对整个明代的书法,特别是早期书法有非常深的影响。这种影响及传播,积聚到高峰,是导致兰亭文化在明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谢晓冬:回到今天的主题乾隆时代,乾隆对于兰亭工程的热衷、对于兰亭文化的一种推广,到了无以复加的历史性的颠峰。这个问题我也想再请教各位,怎么看待乾隆皇帝对于兰亭文化的热衷行为,在宫廷里做的一系列的跟兰亭有关的动作,尤其是关于缂丝?

朱万章:乾隆的兰亭缂丝图卷,是乾隆对《兰亭序》热衷的一个集大成者,因为乾隆的诗文、书画鉴藏,甚至是在同时期他所提倡的宫廷画家创作中,几乎都能看到兰亭的影子。

乾隆实际上有两重身份,一方面是皇帝,但实际上又具有文人情怀,从他的诗里大家可以看到。我想这件缂丝图卷,一直上溯到唐太宗对《兰亭序》的认同,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文人情趣。

刚才讲到的姚文瀚仿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是《石渠宝笈》鉴藏过的,这说明当时不仅是兰亭修禊或者是兰亭雅集,和兰亭有关的故事、绘画在他那个年代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很大发展。

马顺平:我接着朱老师的说,帝王对艺术的痴迷也好,进行创作也好,包括在文献可查南朝梁武帝对王羲之作品极致的搜求,梁武帝有很多讨论王羲之作品的文献;梁武帝之后,有唐太宗痴迷兰亭,也是中古时期集大成的艺术推动者,到宋徽宗、宋高宗,元代包括仁宗、文宗天历时期,一直到清代乾隆,就是延续帝王对艺术的总结和创作。

在乾隆时期,因为他高寿,国家经济实力,主观、客观条件都比前面的帝王要好一些,而且这个是乾隆晚期做的缂丝卷。有的专家认为缂丝兰亭图卷的装裱是要更晚一些,可能在嘉庆初年,说明这个活动是旷日持久的,是一个工程巨大、不惜成本的一件事。也是清代由盛转衰的关口,乾隆晚期之后清朝各方面实力急剧下降,艺术水准、内府创作的兴衰都是如此,所以就是一个古代帝王进行文化搜集、文化创作最后的一个高峰。

谢晓冬: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帝王的传统。您刚才发言谈到,只应有一,不会有二,这个工程太浩大了。

邵老师谈的第二个论点,是您的推测还是更多的根据,对于帝王的心理,您认为像唐太宗也有蛮夷血统,请补充对标唐太宗的论点

邵彦:乾隆帝自己自称“我夷狄之君也”,过去我们有一个刻板的印象,乾隆书法不怎么样,控笔能力不强,毛笔就用新笔,笔头泡开一点,跟今天拿海绵头的修理笔写的差不多。

这次展览的呈现,是一个挺大的冲击。看到乾隆御制诗稿的修改,跟一般汉族文人士大夫写的书札、小行书、小草书没有什么区别。他对汉文化、书法艺术的掌握比我们想象的全面得多,深入得多,最后为什么选择了《快雪时晴帖》的书风,我想他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整体的设计。

他对兰亭那么狂热,肯定临过,但平时书写并不按照兰亭书体,而是选择《快雪时晴帖》这种样式,我觉得跟宋徽宗画《柳鸦芦雁图》有一定的可比性,写实功夫很好,但故意追求一种质拙的味道,不是技巧上比高下,主要是看气质。这是皇帝的一个人设。

跟唐太宗相比,乾隆帝的进步在哪儿?唐太宗一看过去南北朝留下来,尤其是南朝推崇王羲之,王羲之肯定是汉族的书法最正统、最有旗帜性的文化符号,抓住兰亭、抓住王羲之就好了。但是乾隆帝已经是全面掌握,尽在掌握之中,可以更细微的体验其中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区别,再选择一个对我的人设、文化战略最有正面帮助的一种方式。

乾隆帝对于汉文化的掌握、理解乃至于操控确实是非常清楚,真的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尤其是作为帝王,这样一种掌握的幅度和思想的高度,这次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

另外大量谈石刻,从明代王府一直到乾隆本人都在做这个。石刻是一种汉族本土产生的、非常有汉族特色的复制传播媒介。可是乾隆帝不止于石刻,还使用缂丝,缂丝是外来技术,来自于西亚,到了中国除了做一般的服装织绣,又其跟书画艺术结合起来,是外来技术中国化。最后把缂丝应用到这么一种兰亭书画的题材,又是基于石刻长卷的形式,这里面也是体现出乾隆帝对于复合文化的掌握,多元的文化在他手里,可以形成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东西。这样的创新,有实力有底气的创新,尽管已经是帝国夕阳,但是我们还是会为之惊叹。

谢晓冬:邵老师讲完之后一定能够为乾隆帝争取更多的粉丝。我们看乾隆皇帝确实本事大,不光是有钱、有地位,确实他的能力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昨天也是李移舟先生引用傅申先生的一个观点,应该呼吁建立一门乾隆学,乾隆皇帝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确实是如果对他的材料掌握的越多,发现里面很多地方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接下来还想继续听听孙老师你再补充谈你的论点,虽然你的角度非常专,但是很有启发性,我的问题是你对这件缂丝所代表的一个版本,或者是其它方面的价值你是怎么看的?

孙田:这件缂丝是一件很让我惊喜的东西。中国美院紫竹斋王超老师是木版水印的老师,他跟我说过,我们的缂丝比彩色印刷成熟要早,缂丝工艺涉及分色分经分纬,彩色印刷涉及分色分版,工艺上缂丝比印刷更复杂,两者有同有异,当有以转化的地方。乾隆得到益王兰亭图端石帖石,补刻了一些帖石,然后做了拓片,拓本可以作为版画理解,他又做了缂丝,就完成了这样一个版画与缂丝相继相辉的工程。我觉得从媒介转化角度,一定还能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谢晓冬:孙老师的发言感觉乾隆帝就是艺术家。接下来听听田老师的补充。

田振宇:必须要注意的是乾隆对于兰亭石刻方面,是有自己的的角度和标准。最著名的《兰亭八柱》,他把那么多的摹本,别人的临本,全部做一个排序。建立这个标准是一个过程,他有强烈的要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欲望。

包括这次缂丝图,可以用原来旧的拓本补全,他没有这样做,这个定武兰亭,他是特意选择了另外一个他认为好的兰亭补进去,不是完全复原成明代的益王刻的样式。肯定是觉得益王的兰亭,不如自己的兰亭好,所以才会去做这样一个动作,是在刻帖的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的意志在里面,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马顺平:我觉得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帝王心态,就是不但治统,就是道统、文化上也是我说了算,这个心态非常明确,特别是在创造《兰亭八柱》的过程当中,方方面面都是我说了算。

邵彦:唐太宗没有问题,魏晋风度,鲁迅写过《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魏晋风度很多风度是药与酒造成的。当然道教的概念可大可小,也是鲁迅说的“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如果很泛化,可能老太太在家里拜一拜说句求神佛保佑都可以说有道教佛教信仰,也可以限定的很严格,按照宗教学的定义对核对。很严格的话道教在唐代、宋代和明代社会上确实是有狂热。

对乾隆帝来讲有点儿不一样,因为他的父亲雍正帝是一个道教徒,是被道士炼丹给毒死的,毒死了以后乾隆帝也没有杀道士,就是驱逐道士。最后一个皇家赞助人没了,道教再也没有好日子了。

乾隆帝没有杀这些道士的原因,我想他也是直接受益者,要不然老爸皇帝活得太久,最危险的职业就是皇太子,虽然他不是公开的皇太子。老皇帝死了也未尝不是好事。他肯定吸取教训,离道士远远的。

对于乾隆帝,兰亭文化有一些跟世俗生活融合的东西,可以抽离出来使用;但是有一些对于他的整体政治需求、他的健康养生需求已经相违背的东西,是要扬弃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点击进入观看直播回放




视频: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开幕现场


动画: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


关于特展


弘历的世界

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


2021年4月23日—5月10日

每日9:30-17:30

周末、节假日正常开放

保利艺术博物馆10层


“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主办,北京保利拍卖承办,云杪文化协办。


除北京、上海、深圳三站全国巡回特展外,还将推出系列“乾隆文化活动”,包括将于4月23日、24日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推出系列学术出版物、专题纪录片等,架起学术界、收藏界与公众交流的桥梁。




-END-
图片来源丨北京保利拍卖、在艺
©️北京保利拍卖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整理丨编辑:孙璐







往期文章回顾



保利厦门2021春季拍卖将启 七大专场重磅拍品呈献

观点丨乾隆御制诗文的清宫档案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原一代帝王“真实”一面

观点丨 乾隆皇帝与中国18世纪的宫廷艺术,他为后世留下了什么?

八位艺术巨匠红色经典力作在京登场,致敬百年历程伟大“历史时刻”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