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艺·对话丨@杜曦云&秦建新,网络世界的“波普艺术”,NFT将颠覆传统艺术行业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ZAIART  
X  
DU  XIYUN & QIN XINJIAN

  

“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展览现场





从艺术史的角度,它很像是网络世界里的“波普艺术”。如果大家认可这样的模式,持续发展下去,某天遇到一个真正大师级的人物,加密艺术将成为下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形态和面貌。

若说2021年上半年,艺术圈最火的热词是什么?那么“NFT”当仁不让。今年3月,当数字艺术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以6934.6万美元成交之后,这股加密艺术风就再都停不下来了。不仅国际上知名的艺术大咖纷纷投身其中,无数国际一线画廊、拍卖行及投资人也都闻风而动,例如不久之后,全球最大的NFT美术馆即将在美国落户,其投资人便是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的合伙人托德·莫莉(Todd Morley)。这样接连的“热浪”,使得加密艺术活像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突然间一夜爆红的“生僻”物种。


然而,“一夜爆红”确有其事,毫无征兆或者突然涌现,则到底言过其实。于是,加密艺术是如何而来的,又为何可一夜之间掀起如此“巨浪”?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它是怎样一种性质的 “艺术”?未来又是否将对艺术生态产生更大的冲击和影响?在2021年5月29日,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一号馆开幕的展览“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上,展览的策展人杜曦云通过将数字艺术及Ai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呈现了“加密艺术”在艺术史维度及科技时代发展中发生的必然,以及其将引发的对于行业、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展览现场



“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是由知名策展人杜曦云及加密艺术(CryptpArt.Ai)的创始人秦建新联合策展的一次数字媒体艺术展,在将近500多平方的空间中,共展出了国内外27位/组艺术家的90余件数字艺术作品。


然而所谓的“加密艺术”,实际上就是将数字艺术或者多媒体艺术,通过区块链的方式,实现版权独一性、信息追踪及在线互联网交易。也就是说,不管是数字艺术或者Ai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及呈现方式,其之所以“新”的地方在于媒介的改变。而“加密艺术”,其重点不在于艺术,在于“加密”——通过区块链加密的方式,改变了过去艺术在版权、发布和交易等方面的常规模式,却并没有改变艺术呈现的语言和状态,而作品的艺术性也始终体现于创作者的思考本身。更简单粗暴一点的阐述是,加密艺术通过区块链,打造了一个可供交易、追踪和版权认证的平台,由此将以往的视觉艺术,或者说一切艺术,包括音乐、表演、影像、特效镜头、行为艺术等等,变成了一个可供交易的“综合图库”。


  

“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展览现场



由此,对于展览“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我们应当怎样来理解?也许可以从两个部分来对这个展览进行观看的理解。


首先是展览本身:在这次展览中,策展人通过三个章节,以“双翼”、“类像”、“奇点”为主题,首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艺术”和“数字艺术”的概念展开了对比和阐述,并以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策展人、研究学者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妮·保罗(Christiane Paul)对于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区别,将数字艺术的起点追溯至计算机艺术。


于是,从1952年美国数学家艺术家本·拉波斯基创作的电子抽象艺术,到1968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策划的展览“机器时代终结时的机器(The Machine  as Seen at the End of the Mechanical Age)”预示着计算机生成电影/动画的时代来临,再到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生成图画”的出现,预示着电脑作为创作主体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而后到70年代,E.A.T.(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的成功实践确立了数字艺术呈现的基本特征,再到70年代末期,利用卫星通讯技术进行现场表演的实践成功打破行为艺术在媒介、空间和观看之间的界限;最后到本世纪初,伴随科技发展而日渐普及的人工智能与AI艺术的出现,甚至2018年第一幅AI创作的画作以43.25美元成交…...这一系列的事件和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科技的发展而一步步演变的艺术创作与呈现的形态说明,科技与艺术之间早已不是单纯的交织或者借用的关系,而是一种交互的状态,艺术与技术之间,早已没有了边界。这也是为什么策展人以双翼”——指出科技与艺术的关系、类像——打破了艺术之能由所创作的传统、奇点——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世界,极其将带来的全新视角与命题,来对整个展览展开叙述。

  

1952艺术家和绘图员本·拉波斯基(Ben Laposky)利用示波器创作了电子抽象图像



但事实上,观众可能很难以清晰的版块或者章节划分去对这次展览展开解读,一是因为受限于展览空间的筒型结构建筑,二是自数字艺术发展至今仅半个世纪,科技与人与艺术之间始终是一个交融互持的关系,以时间或者类型去进行归纳总结并不客观。于是策展人在展陈的铺排上,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沉浸式叙述,展开了一个关于数字艺术&区块链的未来可能性的故事。


当观众从展馆的圆形拱门进入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中国艺术家项砚冬的数字视频装置《2001》,作品通过对经典科幻电影进行解构和采样后,用数字技术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互动空间,观众不仅可以从视频上看到这个数字空间装置的变化,还可以看到自己被感应装置捕获的行为对于虚拟空间的影响。


  

艺术家项砚冬的数字视频装置《2001》


  

“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NFT加密艺术展”展览现场,从一楼往二楼的楼梯通道被策展人设置成一个呈现时间与数字艺术发展线索的“时光隧道”。



从这件作品开始,观众在进入展馆的第一瞬间 ,就陷入数字艺术的声效和视觉的现场,当感官被沉浸而产生出对于现实与虚拟的不解和错觉时,策展人的故事才徐徐地展开。于是,从一层通向二层展厅的楼道,成为了叙述这个故事背景和线索的“时光隧道”,它被以最直观又传统的文本方式进行了呈现,却意外的没有变成一个文献的展示,反而对进入二层的全沉浸式空间起到了一种“预备效果”,就像表演者从后台走向舞台的那个预备通道一般。


然而,带着对那个“舞台”的憧憬走进二层的展览空间,观众仍然会被震撼。这个震撼,来自于新媒体艺术家爱默扬与电子音乐创作者孟奇合作的视觉装置互动影像《意识抗体2021》。这件作品,用六台专业投影机将一号罐的穹顶变成投屏天幕,随着数字影像、音乐、声效和身带感应装置的演员现场即兴的表演,不仅展馆的天幕在发生变动,整个场域也在相应的产生波动。这种波动,不来自于视觉,而是来自于五感所共同缔造的意识错觉。对于人来说,视觉是最先进入意识的感官,然而五感却是真正触动知觉和情感共鸣的所在。便是在这样的场域里,流连于现场所呈现的其它的数字艺术作品才令人产生一种进入二进制世界的错觉。


  



爱默杨《意识抗体2021》

数字表演互动场域/20分钟/尺寸可变/2021

计算机、投影机、midi、合成器、音响设备等

电子音乐创作:孟奇

身体表演:

文字引自赵野的组诗《苍山下》和《庚子杂诗》

软件支持:张植、王建华



似乎这么感受下来,这些作品都是数字艺术作品,那么到底这个展览与加密艺术的关系是什么?策展人构建的章节中所指出的“奇点”体现在哪里?加密艺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加密艺术的艺术性和创作性体现在哪里?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便涉及到观看这个展览的另一个角度,除了呈现当下,加密艺术将指涉的未来是怎样的?


为此,在展览的现场,「在艺app」与展览的策展人杜曦云及主办方兼 CryptpArt.Ai 平台创始人秦建新分别展开了对话。




网络世界的“波普艺术”

  

策展人 杜曦云



Q:在这次展览中 ,你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数字艺术进行了梳理,你认为数字艺术、Ai艺术和加密艺术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简单概括来说,加密艺术实际上就是数字艺术的加密化。加密艺术是指在赛博空间中产生传播、销售和收藏的作品,它的本质依然是电子媒介的艺术。但是在以往,电子媒介的艺术作品很难,甚至没有办法被收藏,其无法收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无从进行确权。而NFT通过区块链的方式为这些电子媒介作品进行了确权,给了这些作品一个唯一可识别的ID认证,于是也就令其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易。

Q:也就是说这次展出的这批作品都是进行了加密技术处理的数字艺术作品,可以这么理解吗?

A:是这样的。

  

Jon Noorlander  《雕像生物体 #1  用百万粒子视觉化的生物》



Q:这么说的话,加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与价值性的体现,来自于进行加密处理的数字艺术作品的本身?

A:这是肯定的。要知道,加密艺术的核心还是艺术,只是引发变革的是进行加密”的区块链技术。
事实上,NFT的出现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范围的反应和关注,是因为这一技术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实体艺术界在过去这么多年里越来越趋于平庸和固化。这当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现实里越来越少人会为艺术作品本身感动,却会因为它的拍卖价格感动;越来越少的人会再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大家开始更多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投资属性和投资回报率,艺术性、审美性不知何时成为了评估投资回报率的一项参考指标。而加密艺术,这一在赛博空间中进行生产、传播、消费的艺术形式,有一个实体艺术空间所没有的显著特性:去中心化。这种通过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来进行确权的特性,满足了当代人,尤其当代年轻人对于更新变革的事物的冲动和期待。 


为什么?因为NFT有着一项与艺术品一样不可或缺的属性。NFT英文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翻译成中文叫:非同质化代币,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而艺术品最主要的特质之一,便是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独创性。因此NFT与艺术作品关联,源于其不可逆的天然优势。


  

Andreas 《亲亲》系列


这是一组十分具有私人情感的作品,是艺术家献给母亲的礼物。作品灵感来自于艺术家的童年回忆,无论他感到悲伤或是沮丧,他的母亲总会亲吻并拥抱他,并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Smooch” 一词的含义是亲吻或拥抱,是一种展现亲昵的可爱方式



但加密艺术从发生到今天形成热浪,其引发的争议远远大于对它的不确定和排斥,而我认为其引发诸多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加密艺术作品的主题观念和审美趣味,乍看之下似乎与自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并没有截然的差异,甚至相较现实世界所看到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显得更加浅薄;


2、NFT在技术层面具有不可逆的前沿性,但在艺术性和创造性方面却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也就是说,其技术的先锋性远远高于艺术的先锋性。


3、现实世界货币的过度超发促使大量投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标的物进行分项投资,投资人变得愈发激进。于是当NFT成为新的投资标的时,大多数人首先看到的是其金融属性而非艺术属性。


  

Ouchhh 《NASA 数据门》系列“你能将整个宇宙装入一个简单的立方体之中吗?”



这三点是我目前主要观察到的现象。比如第一点,很多人对于加密艺术感到费解是因为其太过于习惯现实世界所展示和存在的艺术创作形态,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一个技术图像可以卖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个图像与之前某个技术图像仅有微妙差别,为什么可以令网民如此兴奋?但其实,对于如今在网络世界有充分的生存经验,或者说就是网络世界“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与上一代人,或者说与刚接触网络科技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经天差地别。


一个程序员可以从一串数字中感受到极大的美感,但对于一个不懂编程的人,那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所以面对一个从互联网世界成长起来的新族群来说,我们充其量只能算移民,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文化和爱恨情仇,就与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一样。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加密艺术很像是网络世界里的“波普艺术”。波普艺术之父是英国艺术家理查德 ·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他创立了波普艺术,然而将波普艺术真正普及并发扬光大的,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正因为这位波普教皇,公众才终于知道波普艺术的理念以及这种艺术形式的时代性和审美性。我认为,今天的加密艺术就是在等一个安迪·沃霍尔这样的人物出现——目前的加密艺术处于一个技术领域的高地,但艺术性和艺术表达上却非常青涩,如果大家认可这样的模式,持续发展下去,哪天遇到一个真正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加密艺术将成为下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形态和面貌。


  

Glass Crane  《后人类》



Q:实际上,从数字艺术开始,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媒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模糊了,那么随着物联网的持续普及,加密艺术的存在形态会否从根本上消解掉艺术的媒介属性,甚至掀起又一次艺术史的革命?

A:刚刚的论坛上,与会嘉宾之一的车琳女士关于相似的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回应,她提到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尝试对一个媒介进行定义的时候,需要找到这个媒介所呈现的内容中真正合适的,独一无二的特性。

比如电影是什么,绘画是什么,建筑是什么,VR又是什么?目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些媒介基本都有相对明确的定义。但NFT艺术由什么来定义?由交易的过程,或者由交易成功之后的诸多痕迹的叠加来定义?…...目前这些都还没有办法进行预期和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物联网科技的持续发展和普及,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成为那个虚拟的赛博空间的新移民,而我们最终也一定会适应那个空间里新的观看、消费和审美经验。


NFT将颠覆艺术行业

  

CryptoArt.Ai创始人 秦建新


 
Q:最初决定做这个展览的初衷和构想是怎样的?

A:我进入加密艺术行业是去年,那个时候加密艺术还不像现在这么火,也没有太多人知道,属于一个小圈子的游戏所以去年12月份,CryptoArt.Ai平台举办艺术当随时代加密艺术拍卖会时,也没有太多的人关注,但那场拍卖会非常成功。就是在那场拍卖上,我宣布说今年的5月份要在上海西岸举办一场加密艺术展。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认为加密艺术需要破圈,应该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区块链和加密艺术。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先是推特的创始人Jack Dorsey5个单词拍出250万美元的天价点燃了加密艺术的势头,随后佳士得上拍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934.6万美金的成交价直接引爆了这场加密艺术的大狂欢。必须说,这些都是时间上的巧合。但是加密艺术被引爆之后,不仅公众都在关注,许多艺术家也在与我们接洽咨询如何加入NFT这个行业,这更坚定了我们做这个展览的决心。

Q:Beeple当时的效应是否是你预期到的,毕竟作为国内比较早一批加入加密艺术产业的人,你对这个行业肯定比许多人都敏感?

A:说实话,Beeple引发的这波效应在我们的预期之外。就在去年拍卖会现场的论坛上,我曾说,在座的各位很快就能够看到单件加密艺术作品过百万美金了。那个时候加密艺术的最高成交价纪录是大约三十万美金。没想到我1221日说完这句话,才一个多月就已经有单件加密艺术作品破了百万,然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破了千万大关。必须说,Beeple这次事件的前后,佳士得拍卖行功德无量,这比我们做多少展览的效益都高。

  


Marcelo Cantu  《至尊》一名时尚杀手猎杀她的下一个至尊。

歌曲:GU@P by 6EI$



Q:作为一个参与者、推动者,你本人怎么看待加密艺术?

A: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艺术的发展是受科技驱动的从远古的壁画,到布面油画和纸本,雕塑、综合媒介,艺术史的发展始终是紧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发生变化。但是当人类进入到数字时代以后,媒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而数字科技带来的高效和可复制性,使得数字创作的内容因为缺乏唯一性 ,只能成为商品活动的背景板

但实际上,艺术远不是我们狭义概念中的艺术,包括舞台美术呈现、特效技艺等等,你看《碟中谍》《盗梦空间》等科幻影片中运用数字特效创作的那些场景,哪一幅不是精彩绝伦的?但这些创作,在加密艺术出现之前,没有人会认为它可以作为艺术品被销售和收藏,因为没有人愿意买一件随时可以被复制的东西。加密艺术出现之后,作品的确权问题被解决,也就意味着数字艺术的市场被打开。而随着物联网科技的持续开发和普及,这个市场的需求量是无法估计的。

  

Tadeusz Chmiel《沉浸》



Q:也就是说,你认为加密艺术改变了现有的艺术品收藏和销售的方式与规则,并且打开了虚拟艺术消费的市场。那有另一个问题是,在区块链的平台上,艺术家可以自行上传作品,在对作品进行认证与确权之后,便可以自主进行售卖。在这个环节中,谁来对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估?在以往的收藏系统中,有画廊、策展人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学术判定及把关,在加密艺术的市场里,消费者将如何确定他所购买的作品是具有艺术性的?

A:就像杜老师所说的,NFT是一项技术,它可以用于所有一切领域,包括游戏 、装备、资产、卡牌等等,所以加密艺术的艺术价值体现与传统艺术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其表现力上多了一个可跨越时间的维度。区块链的核心是平等和去中心化,过去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不仅需要自己有才华够努力,还需要画廊运作、包装和打造市场,如果运气不好遇不到好的画廊或者经纪人,那么即便非常有才华也很难被公众看到。加密艺术等于打破了这种金字塔的话语权,让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被大家所看到和购买。至于你说谁来对作品进行把关,确认其是否具有艺术性。市场是非常客观的,只要你有才华,作品就一定能够销售。


当然,自20世纪达达主义发展以来,艺术创作的边界一直在被不断地拓宽和模糊,越来越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创作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但我个人以为,任何时候,真正好的作品都是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而真正的大师,必然是宽度与高度兼具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是不需要谁来对其进行评断的。对于艺术品的消费或者收藏家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是否能够引发你的共鸣,如果不行,就算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这件作品好,那也不要买,因为它跟你没有关系。而我们的经验是会成长的,随着看的作品越来越多,收藏的经验越拉越丰富,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自己认知和判断的标准。 


  

Marc O Matic《昨日野兽系列-好奇的机器人》



Q:就目前来说,NFT已经对现有的艺术行业造成了冲击,你认为未来有可能推翻现有的行业运行或者艺术品收藏机制吗?

A:就像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关系,目前来看,加密艺术虽然对艺术行业和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传统艺术的关系却比较像两条平行线,毕竟这是来源于两个不同经验族群的观看、消费和审美的习惯。但就像我们今天的展览主题确实中的冲击一样,冲击已经造成了,影响肯定是有的,将产生一个怎样的结果,是否将倒逼传统的艺术行业形态和机制进行优化或者革新,只能说拭目以待了。可以肯定的是,加密艺术必然会对目前艺术行业的霸权主义寡头统治进行颠覆的。 




-END-
图片来源丨艺术家、网络
©️归艺术家,禁二改丨盗用

采访、文字、编辑|郁婷




往期文章回顾

华艺国际北京春拍预展,石渠宝笈著录重宝余省《鱼藻图》领衔古代书画夜场

万玛才旦:从《西藏组画》到电影,人的情感真实一直延续

观点丨从华艺国际北京春拍帝王玉玺与文人闲章,看18-20世纪印章文化

观点|60年了,被低估的长安画派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