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办草间弥生回顾展,“离经叛道”的她如何用“圆点”影响欧洲?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日本前卫艺术家 “波点女王”草间弥生



今年六月,德国格罗皮乌斯(Gropius Bau)美术馆在柏林为这位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首次举办了一次全面的作品回顾展,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这场回顾了她七十多年创作生涯的大展名为《Yayoi Kusama: A Retrospective》,包括“Infinity”系列在内的近三百件精美作品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出,一饱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的眼福。



Gropius Bau美术馆中庭的装置艺术作品《我在宇宙看见的一束花》 草间弥生



艺术家作为创造者,不断挖掘着颜色和形状中存在的奥秘与幻觉,天才艺术家总是能够找到了各种盟友来审视现实,例如酒精、毒品、亦或者是头脑不平衡所带来的疯癫想象。


草间弥生便可以说是天才艺术家中的一位,她是被《泰晤士报》评为的“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之一,这位已经92岁高龄的红发婆婆,用其颠覆的艺术创作征服了整个世界。


而本次展览中最耳目一新的看点在于,策展团队还煞费苦心地研究了其在 1960 年代后期活跃在欧洲舞台上的历史并以一种独特的欧洲视角,回顾并呈现了这位日本艺术家是如何用作品在欧洲前卫艺术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Gropius Bau美术馆其中一个展厅“我的永恒灵魂”系列作品 草间弥生



“THE SPIRITS OF THE PUMPKINS DESCENDED INTO THE HEAVENS”,2021 Gropius Bau美术馆 草间弥生



“离经叛道”的日本女人


“我每天都面对死亡的恐惧,我竭尽全力克服它并冷静下来,然后我发现的是我对艺术的热情。大地深奥神秘的低语拯救了我悲惨的自杀倾向,驱散我对死亡的恐惧和渴望,他们总是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光辉”。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的作品大多基于概念艺术,并且展示了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属性,而所有的这些被她不断融合,最终呈现出一部充满强烈的心理挣扎及控诉两性平等的传奇自传。


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好比进入一个对现实极度不满的灵魂,她的艺术探索是一种对真实世界迷幻的逃避。


在这里,那些不断重复的圆点、夸张大胆的色彩和扭曲形状变得势不可挡,犹如保护衣一般,包裹着这位“离经叛道”的日本女人。



南瓜是他作品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比如2014年在日本直岛展出的这个雕塑。



然而,这些让人为之疯狂的前卫作品同样在透露着草间弥生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亦是其灵感的根源:她患有严重的强迫症和精神幻觉。


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农村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着大量的苗圃,在全国各地销售着花卉。从很小的时候起,草间弥生就会拿着她的速写本来到院子里,坐在花丛中写生。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花儿靠过来和她说话。“我原以为只有人类才会说话,所以我很惊讶紫罗兰居然对我在说些什么。我吓坏了,双腿开始发抖。”对于当时年仅十岁的草间弥生来说,从那以后,奇怪的幻觉开始不断侵袭她的脑袋......



草间弥生年幼时与家人的合照



而另一个制造了她童年一系列精神幻觉的决定性因素,来源于她不幸的家庭关系。


草间弥生的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她的母亲曾派这个年轻的女孩监视他和他的情妇。而母亲对于父亲出轨等不忠行为的愤恨却转化为了对草间的身体虐待。


她一次又一次试图撕毁画布并阻止草间弥生继续作画,所以草间总会赶在母亲把画布拿走之前完成作品。在母亲眼中,草间应该做的是学习礼仪并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妻子,对于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来说,“艺术”从来都不属于女性。



草间弥生十岁时描绘的母亲,充满焦虑与不安的圆点遍布整个画面



草间弥生在京都求学时的早期作品



草间弥生通过投身艺术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而为了继续走这条路,她不得不离开日本,一个充满偏见、约束和各种习俗的国家。


为了摆脱父权至上的社会环境和压迫的家庭氛围,1957年11月18日,她烧毁了从前创作的大量作品,重新开始,移居到了美国——她自我意识中梦开始的地方。


此时,仅仅二十几岁的草间弥生,还并未意识到,她之后的艺术创作将不再仅限于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救赎,更成为了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



初到美国开始艺术创作的草间弥生 1958



六十年代后 草间弥生开始了在美国的行为、雕塑及装置艺术创作



从零到无限

波点女王与欧洲前卫艺术


了解这位波点女王与欧洲前卫艺术的关系,有三个谜可解:

01. 催眠与救赎:“Infinity”系列何以封神?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她的《无限之网》(Infinity Net)系列绘画。这些作品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圆点组成,在巨大的画布上无休止地重复着,仿佛它们能一直延伸,直到无限......


《黄色无限网2号》 1960 草间弥生,油画纤维板,240×294.6cm



草间弥生在一幅以曼哈顿天际线为背景的“无限网”(Infinity Net)画前,约1961年



她最早在纽约所创作的这幅,灵感来自于其第一次从东京飞去美国时,看到的海面上层层叠起的汹涌波浪。

草间弥生画的“网”是用一种重复的、奇特的灌水动作所构成的,一个个小圆圈,就像海面上连成一片的天际线。通过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作品,她深入探索了绘画的物理和心理边界,为观者创造了一种近乎催眠的感觉,而欣赏其作品的人自然会时常沦陷于,那些歪歪扭扭、密密麻麻的圆点之中。


INFINITY-NETS 系列绘画,草间弥生



此外,《无题》(Untitled)同样是草间弥生本系列中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它被艺术家们称为一个令人着迷的极简主义早期范例。

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画面中巧妙旋转的弧形布局。这是草间弥生开创性成就中一次激动人心的见证,也是她对空间和抽象概念的独特掌握。


草间弥生在她的纽约工作室 1961



在黑色底色难以穿透的深处,草间弥生用深红色描绘了一张紧密编织而成的密网。以一种近乎疯狂、执着的能量模仿着那些在精神世界中,启发草间弥生进行艺术创作的,不断扩大的鲜艳色彩与扭曲图案。

因此,《无题》高度个性化的表达了草间弥生“赋予无限空间特异性”的强烈愿望。


INFINITY系列绘画 《无题》 1960 草间弥生,布面油画,175.5 x 132.8 cm



“Infinity”系列是草间弥生波点时代到来的标志,她强烈而独特的抽象画面不断打破着大众对于艺术地域性及性别化的局限思考。

站在草间的作品前,它们所传达给观众的既不是强烈的日本主义,也没有任何女性特色,而是一种纯粹简单的,对于精神世界的关注。

02. 以“ZERO”为代表的欧洲前卫艺术

六十年代之后,随着草间弥生“Infinity”作品在纽约艺术圈中大放异彩,彼时的欧洲巧合般的出现了一个与草间的艺术思考极其相似的前卫团体“ZERO”。

Zero Group是1950年代后期由Heinz Mack和Otto Piene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创立的一个前卫艺术家团体。Piene将其描述为“一片寂静的区域,是一个全新开始的纯粹可能性”。

此时的欧洲正直前卫艺术的发展初期,而ZERO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一场席卷欧洲的艺术革新运动。来自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带着共同的愿望走到了一起,他们希望摆脱像法国无形式艺术这样的主观战后运动,并试图在二战后灰暗的岁月里给艺术带来更加积极、乐观的改变。


德国杜塞尔多夫的“ZERO GROUP”



ZERO极力追求艺术中对于光与活力的表现,这些前卫艺术家们主张将创作的关注点回归到作品材料本身,及它所处于的自然空间之中,而无需过分强调冗杂的艺术手法。


Günther Uecker 《宇宙视觉》 光盘 装置艺术 1961-1981



这场悄然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极简主义运动,正探索着现代艺术的无限可能性。而此时,草间弥生早几年创作的“Infinity”作品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当时以纽约为中心进行活动的草间,在1961年响应了荷兰艺术家Henck Peters的呼吁,开始了与“ZERO”的艺术交流。甚至,后来有人将“Infinity”系列称之为,对于当时欧洲极简主义的第一次预判。


展览Nul 的开幕式上,草间弥生与其他零艺术家们 1965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03. 他们之间的共鸣远不止“艺术”

虽然此时的草间弥生已经创作了一些如今闻名世界的作品,在纽约前卫艺术家中小有名气,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纠结而痛苦的。

草间弥生作品的强势,无法掩盖她身为一位“来自亚洲的女性艺术家”在美国艺术圈中受到的歧视。她当时所谓的圈内好友,那些男人们,只不过把她的作品当作可以随意借鉴的“灵感”,再次呈现在不属于自身想法的画框里。甚至,在草间弥生看来,包括被她称之为“密友”的安迪•沃霍尔,同样也抄袭过她的作品。


左图:1965 年 3 月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室”;

右图:1965 年 10 月卢卡斯·萨马拉斯的“镜室”



《聚合:千舟秀》 草间弥生 1964年12月



《牛壁纸》 安迪沃霍尔 1966年4月



纽约这座城市带给草间的一切不公,都导致了她曾经企图自杀的疯狂念头,这段经历使她又开始陷入痛苦的精神挣扎,这一时期美国一枝独秀的割裂主义让她非常不满,草间渴望着艺术的自由与平等,并且将其表现在了画布上。

而正是这一相似的创作背景拉近了草间弥生与当时欧洲前卫艺术的距离。

这时的欧洲刚刚经历过二战,不只是经济,以德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在艺术文化的发展上也接近崩溃,人们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艺术创作。“ZERO”的诞生则真实反映了二战后欧洲大陆的消极状态,战火使国家间断绝了外交,整个世界笼罩在阴郁的气氛中。

但战后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原本被分裂的艺术文化找到了复兴的契机,一群主张和平与自由的艺术家们,渴望着抛开地域性质,从零开始,去探索当代艺术的全新表达。


左图:零艺术家Günther Uecker;

右图:画廊主Alfred Schmela在他的画廊中展示了“零”展览的海报



草间弥生第一次受邀参加的欧洲展览是由Udo Kultermann策划的《单色绘画》,1960年在勒沃库森的Morsbroich博物馆举办。参加这次国际展览后,草间弥生开始与Peeters等“零”艺术家频繁交流。

他们惊讶的发现了两者艺术表达中的许多相似之处。从字面意义上看,“ZERO”与“Infinity”是一组对立词;但从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理想来看,却是不谋而合的一致。零和无限都代表着艺术的一切可能性,它可以是具体的光影、空间或是形状,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表达,他们都在探索着如何将艺术从各种条框中解救出来,使它适合于世界上的每个受众。

以草间弥生《无限的网》为例,这一作品不仅是“ZERO”与她合作的开始,也在此后深刻的影响了这场欧洲的新趋势运动。《无限的网》中图形的重复特质以及毫无关联的构图,得到了这些艺术家们的关注,当时,他们也正在尝试用单色和重复的构图来发展成就一种冷静、公正的艺术。

而草间弥生的风格正好契合他们的表现形式,为以“ZERO”为代表的欧洲前卫艺术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


左图:《Licht-Relief》 零艺术家Heinz Mack 1965;

右图:《IKB 79》 零艺术家Yves Klein 1959



《无线网》系列绘画 1953-1985 彩色丝网印刷 草间弥生



这样的相似同样发生在他们的创作手法上。“ZERO”艺术家们对镜子等新材料的实验、对单一图案的重复、对单色的追求以及对环境艺术和行为艺术表演的取向都与草间弥生的创作充满着共同点。

譬如,草间弥生在 1960 年代后期展示了身体艺术的表演作品,将她主观的“自我”作为艺术的核心元素。同样,一些零艺术家也通过强调他们身体的表演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这些共鸣在他们的艺术实践轨迹中不断被发现,也成为了使草间弥生在欧洲艺术圈站稳脚跟的基石。


左:《Untitled》 零艺术家Ferdinand Spindel 1977;

右:零艺术家Piero Manzoni签署模型,将她变成活体雕塑 米兰 1961



草间弥生《phallic girl》1967 全身附着着无数Phallus的少女人体模型



从左至右:Karo-Stele (1968), Stele mit 11 Flügeln (1964/1997), 以及Silberlicht-Stele (1964) 综合材料 零艺术家Heinz Mack对于空间和材料的探索



《对无限天堂的憧憬》 2020 综合材料 草间弥生 对于几何图形及无限空间的构造



如果说草间弥生的前半生是通过艺术来对自身精神世界进行救赎与疗愈,那么她从六十年代后直至现在的艺术创作,则是一种对于全人类、全世界的关注。这也正是草间弥生之所以能在欧洲当代艺术中大放异彩的原因,他们有着相同的理念,他们都在渴望着人类的团结与和谐。


草间弥生亲临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2012 作品系列《我的永恒灵魂》



如今的草间弥生不再是一位抬不起头的亚洲女性,她终于成为了受到全世界追捧的对象,正如她自己曾说的:“我已然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人们对我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好在时间终于以善眼看我。但这无关紧要,因为我正奔向未来。”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网络
©️归艺术家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熊原



往期文章回顾


世界上唯一可流通金陵版全本《本草纲目》现身伍伦拍卖
一场信仰的决战:达明·赫斯特的“货币”实验
利物浦被除名世界遗产名录,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如何权衡?
文博机构如何对洪水做好准备,来自美国和荷兰的经验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