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锺银兰:绘画中的鉴与赏,历代造伪的几种“花样”

锺银兰 在艺App 2021-09-25



按:2021年8月22日,知名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锺银兰辞世,享年九十岁。

作为第一代上博人,她从一名普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成长为博物馆文物鉴定骨干人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锺银兰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并成为上海博物馆承前启后的专家。


上博收藏的宋代王诜《烟江叠嶂图》、宋代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等名迹均经其鉴定而成为上博“镇馆之宝”之一。



锺银兰作品 

经授权,在艺App发布《锺银兰书画鉴定文集》中《刍议绘画鉴赏》一文,以悼念锺银兰先生的去世。



《锺银兰书画鉴定文集》

章晖 凌利中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注:本文曾刊于《锺银兰书画鉴定文集》



“鉴”与“赏”

“鉴”与“赏”是二种不同的艺术活动,它包含着鉴定绘画真伪和欣赏艺术高下两层意义,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分开。一件好的绘画作品,通过具体形象,使观者获得美的享受,心神为之怡悦,这是欣赏;在欣赏过程中,进而评其艺术高下,探其源流风格,辨其真伪是非,那是鉴定。“赏”是鉴的基础,“鉴”是赏的深化。

艺术家创作作品,总是为了让观者鉴赏,而对观者来说,准确地欣赏一件绘画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三个层次。


首先是依赖感官的接触,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了观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愉悦。而不同的人,对艺术作品有不同要求和不尽相同的感受和评价,比如喜欢墨彩淋漓、气势豪迈的写意画的人,一见此类作品,就感到神志飞扬;喜欢工致精细、色彩鲜艳的工笔画者,赞美这类作品能唤起人的情感;有些人喜欢墨韵洁浄、轻柔淡逸的作品,说它清丽高雅,使人神怡意适等等。


艺术欣赏犹如“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强求统一。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经历、生活习惯以及艺术修养的不同,艺术感受能力也就不一样,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见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文心雕龙 · 知音篇》)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正确的艺术欣赏不是简单的看看了事,因为凭眼睛直觉是难以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的,“意在形外,使之思而得之”,外化于画面的艺术形象,只有通过观者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才能去捕捉和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意图,即是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这就进入了欣赏的第二层次。


举例来说: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是一幅寓意隽永的作品。图中一女子手握纨扇,在坡前伫立沉思,初看似乎平平,并不怎么吸引人,但它却隐藏着深刻涵意,有耐人寻味的美。



明 唐寅《秋风紈扇图》上海博物馆藏



作者藉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色衰思弛,如纨扇在秋风起後被捐弃的典故,藉题寓意,感叹人世的险恶和人情的冷漠。因为唐寅自科场案遭谗受辱後,饱受了炎凉世态的滋味,所以他在构思这幅画时,处处环绕“秋扇见捐,世态炎凉”这个主题,在秋意的处理上,仅以顽石一角,细竹数枝,疏疏落落,自有一种萧瑟的气象,衣帛随风飘拂,巧妙地寓“秋”意于其中,女子手中的纨扇斜搁肩上,已不为生风而用,秋风瑟瑟,它将被人捐弃,触景生情,女子陷入沉思之中,忧伤、怅惘,却又无可奈何!


画幅上题诗一首:“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更增添了内容和意藴的深度。


画家通过笔墨来抒发内心的情思,又透过诗情画意,迸发出一位身怀奇才的文人,生于不合时宜的时代,遭受谗害、歧视、打击、折磨而産生的愤懑、絶望无奈的心绪。这幅画含意深邃,构思缜密,笔墨技巧精纯熟练,把形象、线条、意境的优美之处完美地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修养和才华。


中国画取物造型,主要依赖于笔墨,而笔墨功力,是衡量绘画作品艺术高下的主要因素。因此欣赏名画,必须通过画面形式去探求艺术源泉,画家如何以笔墨造型体现画中之我?这就进入了欣赏的最高层次。


此如沈周、陈淳、徐渭创立的具有强烈个性与激情的写意花鸟,为石涛、八大二人所继承发展,他们二人都怀着身世之痛寄情绘画,作为抒写性情的笔墨,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不同的艺术情调。


石涛的画“情发于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八大的笔墨“藴含凝炼”,孤傲、淡泊、冷峻、奇特,构成了八大绘画的独特风格。



八大 《鱼鸭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如八大的《鱼鸭图卷》,画的是一群鸭子和许多游鱼,以及几块半露水面的岩石,造型简练而富有情趣。八大以一笔转折的线条,画出了鸭子在水中的神态和动势,一团团化开的水墨,突出了鸭羽松动的质感;看似草草点染,而鱼的腹、背、鳞、鳍,既有变化又闪耀出光泽。


同时他以笔墨的轻重浓淡,显现了鱼鸭沉浮远近的空间感。全图的布局,采用了若断若连的手法,描写了几组鱼鸭,或联队疾行,或相对行道,在卷末傍石而隐和立于危石上的孤鸭,掉头闭目,对周围一切无意过问,他摆脱了纷扰,独身自处,这是八大在对自然对象的形态特徵的处理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


八大的画,所以如此生动,有气魄、有情思,是他笔墨的沉着、圆劲、凝重、简朴为特色所取得的效果,这种意藴含蓄的笔法,把墨的乾、湿、浓、淡运用得非常空灵,他的笔墨功力,是构成造型上追求气势、情调的因素,而简练的构图、变异的造型又使他的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八大 《鱼鸭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的笔墨受董其昌影响极多,花鸟画取沈周、白阳、青藤的不少,他从中得到的是“对传统笔墨精华的个性化的再创造,由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历代画家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都是笔墨技法的不断变革而形成的。行笔的迅缓、粗细、圆浑、挺劲、萦回、交织,用墨的浓淡、乾湿、焦润,笔随墨生,墨随笔化,两者掩映生发,赋予画面空间以节奏感,它体现了物象的生命,也反映了画家的情感和个性。


所以说:“有笔、有墨、有情、有我的线条,乃是中国画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技法可以授受,而用笔的性格离不开画家生平、气质和审美意识,所以个人风格的形成是以笔墨性格为基础。


观赏者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理解笔法、墨法各种不同技法,理解时代性的变化,理解历代作者的崇尚和他们创作的表达意图,他们的传统性和创造性”,把握了这些鉴赏要旨,才能从作品中领会其意味,才能驰骋于艺术形式的情景之中,才能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才能得到思想感情上的陶冶和美的愉悦。



鉴赏的主要目的


我们在欣赏绘画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美学观点去评析某件作品的好或不好。但是任何评析应在确定作品真伪或时代早晚的前提下进行,如果真伪不辨,艺术赏析将成无稽之谈,史论研究也将无以为据,所以我们在赏析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高眼力识见,这也是鉴赏的主要目的。


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千百年来留传下来的无以数计的画家创作的大量作品,流派众多,面貌纷呈。在同一时代里,不同地区,不同流派,风格面貌都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作者,他的早、中、晚年的风貌也有多种变化,临摹别人的和自己创作的也不相同。


宋代以后,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在流通市场上,往往根据作品的年代远近、作者知名度大小、传世作品多寡来评定价值,于是一些博利之徒,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造名家赝品,以伪充真,骗人牟利,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直至近现代。所以要从时代悠久、数量众多、真伪杂糅的古今绘画中鉴别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伪的,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画鉴定是一门技术性很高的专门学问,目前尚无仪器可以测定,主要是靠目鉴—经验。“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从大量鉴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将各种真迹与伪作进行比较,经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逐步获得鉴定知识。经验丰富了,才能区别出作品的好坏和真假,所以说掌握鉴定知识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它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肯下功夫学习,是可以学会的。


那么绘画鉴定应从何着手呢?鉴定绘画首先要把好二道关:一是个人风格;二是时代风格。辨认个人风格,主要是笔墨,“作画第一论笔墨”(王学浩《山南论画》),每个有成就的画家,用笔用墨都有自己的特点、习惯和独到之处,名家作品,不仅反映客观物象,更是流露内在的自我,故笔墨性格与画家的个性、气质、学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思想感情的变化,画风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八大山人的绘画,早年笔法劲疾锐利,线条瘦硬,笔调下有一股倔强的气势;中年的画,用笔扁方刻削,造型上追求夸张、奇险,有一种冷峻之气;晚年画笔雄健酣畅,浑朴自然,气质敦厚,灵逸之气内藴。从画迹体貌来看,前后期的艺术形式和笔墨变得很多,但仔细观察,这个变化自有辙痕贯穿于画品之中。


就像一个人,你对他很熟悉的话,尽管从少年到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你还是能一眼把他认出来,看画也是一样,我们掌握了某画家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笔墨特点,才能认识某画家作品的全貌,若对他的艺术整体没有全面了解,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初学鉴定的人,一定要多看真迹,从中得到感性认识。或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画家,或再旁及与他有渊源的流派,把他们的作品按年份进行排列,详细观察、研究,从画风演变中,找出其笔墨的内在联系,掌握其笔墨性格,这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因为笔墨性格是画家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而逐步形成和升华的结晶。积累多了,对那个画家、那个流派的笔墨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对作者的款识、印章,流传中历经收藏者的题签、钤印、题跋、着录等亦熟悉了,以后碰到这些画家的作品时,是真是假,便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时代风格,就是一种能代表一个时代众多画家的共同风格中国绘画,可以说是一部传统技法和艺术形式不断变革的发展史,而技法和形式的变革,又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物质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的艺术创作不能踰越这些客观因素。


而自古至今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成法”,在继承传统和体验自然中,不断变革技法、变革形式,开创新的体貌,他们开创的画风,受到社会的赞赏,于是就有许多人追随,成为时尚的绘画样式,形成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


明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山水画到大小李(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关、董、巨(五代北宋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元代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这里说明了山水画从唐到元的几次重大变化,也说明了这些代表画家在画风转变过程中所作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名家辈出,风土感受和师承关系形成了地区风貌,出现了许多流派,故王时敏说:“书画之道以时代为盛衰。”


鉴赏者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画家、流派的宗法渊源、时代气息、风格习尚都必须有所了解,因为在绘画鉴定上“辨认个人风格是断人,辨认时代风格是断代”,凡是有作者署名的,若时代风格不符,个人笔墨风格亦不合的,必然是伪品。有时也有时代风格相符,而作者个人风格不符的情况,这类作品,要作具体分析,大致有三种情况:代笔;同时代作伪;挖去同时代小名头画家款识,添上大画家款名的伪作,鉴定这类作品难度较大,要反复审看,认真研究。


知真必须识假,识假才能知真。在鉴定实践中,多看高水平的真迹固然很重要,而对各种类型的伪作,也要了解它、熟悉它,这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鉴别能力。


历代造伪的花样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临摹。以原作为粉本,一笔一画地临摹,这种方法,常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如两幅石涛的《翠蛟峰观泉图》,构图完全一模一样,只是诗题不同,后者去掉了前者的长题,仅取最后七絶一首。


将两图的笔墨相较,前者用笔厚重,于藴藉凝练中有一股刚健之气溢于纸上。题诗的笔法,行楷中参以隶书笔意,点画稳健,高古淳朴,是石涛中年时期的风格,应为真迹无疑。而后者用笔爽利,线条比较光滑,给人一种清丽秀润之感。题诗以小楷书就,楷法中亦微兼隶意,貌似石涛而显得稚嫩,细审笔墨性格极类张大千仿造石涛之作。


虽然张大千是仿造石涛的高手,在形态上确实很像,但作品的内在气质无论如何不可能与石涛一模一样。正如石涛在题识中说:“一代有一代之神理,天地万类各有种子。


2) 仿造。就是在没有真迹为依据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对某一画家的笔墨、构图、设色的理解进行画作,这种仿作容易露出作伪者自己的风貌。


如董其昌《山水册》,书画均仿董其昌,用笔亦颇为自然流畅,但显得轻佻,与董其昌生拙藴含之笔显然不同。


又如王时敏《仿大痴山水卷》,署款“己丑春仲仿子久笔,西田老人王时敏”。王时敏的“西田别业”于顺治庚寅(1650)九月落成,之后遂自号“西田老人”。而在己丑(1649)春仲(二月)西田别业尚在建造中,何来“西田老人”的名号?由于作伪者对王时敏的生平没有研究,因此露出了马脚。


(3) 改头换面。作伪者采用挖割、添款、移款等手法改变名款印记,以增其值。


如唐寅的《涧上清吟图》,右上端有明人一首联句诗及一段题记,是为“梅谷”七袠寿辰而作,书于嘉靖丁亥(1527)。左上端是唐寅的一首五言排律,内容也是祝寿诗,未署年月,应与右上端的题诗同一时间而书。唐寅卒于嘉靖癸未(1523),他怎么会提前至少四年为梅谷预祝七袠大寿作画赋诗呢?


从题诗书法用笔看,显然出于模仿伪造。而绘画笔墨虽不是唐寅风格,却反有着周臣的特性,细看左下边缘有一处挖补痕迹,从部位和尺寸看,正是周臣习惯署款的部位。周臣的卒年不详,但在嘉靖甲午(1534)尚有画作传世,可知丁亥年周臣尚在。


综合以上情况和画幅的笔墨风格,当是周臣所作。由于唐寅画价比周臣高,后人挖掉了周臣的名款,伪托为唐寅的作品。


(4) 真伪互糅。折配是一种常见的作伪手段。或把手卷、册页一分为二,折真配假,或画伪跋真,或画真跋伪。


如赵孟頫《岩篁图卷》是近人仿制的,后来有人把元代倪瓒等为《水竹居图》所书的题跋配在此图的后面,成为伪画真跋蒙人眼目。


又如清王翬《仿王蒙山水轴》,作伪者采用“套山头”的手法,把一幅与王翬时代相近、笔墨近似的画,沿着山头的起伏弯曲,把原作者的款识剪割下来,再用相近的纸裱补好,然后精心模仿王翬题款笔法、印章篆刻于画幅上,这类伪作,若不仔细审看,很容易上当受骗。


书画作假,真是五花八门,无法一一例举,何况笔墨辨识又极抽象,所以学习鉴定的人感到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将印章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但历代书画家的用章,有的比较固定,有的无规律可寻,如沈周、文徵明等的印章,非常混乱,若专靠印章断定真伪,根本无以为凭,如若近代人作伪,利用锌版、橡皮版翻制,可做到与原印丝毫不差。所以印章在书画鉴定上只能作为辅助佐证,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只有通过对书画本身笔墨性格的认识,对书画真伪不断进行研究探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鉴定的眼力,才能不被伪作所蒙蔽。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网络
©️禁二改丨盗用

编辑丨王莹





往期文章回顾

为了这个“色”展,冯唐把自己掏“空”了
你对中国文艺的黄金时代,或许一无所知
中国嘉德818网拍嘉年华开拍,中国书画四大专场“嗨淘一夏”
一场集结顶尖专家的越洋讨论,从宋画到当代水墨的未来,他们这样说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