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眯眯眼”就是丑?看看这些古代绘画的高级脸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2-01-20


最近,“眯眯眼” 引发网络热议,起因是前几天三只松鼠在2019年拍摄的酸辣粉广告突然被人扒了出来。有人质疑广告中的眯眯眼形象有丑化国人、辱华的倾向:“你家松鼠都是大眼睛,怎么模特找个眯眯眼?



三只松鼠酸辣粉 宣传海报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19年拍的广告,现在翻出来批判,别有用心。



三只松鼠酸辣粉事件网友评论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眯眯眼”被打上“辱华”的印记,甚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究竟是审美多元化的表现,还是假借艺术之名迎合西方审美的需求?至今依旧争论不断。

 

一些网友认为“眯眯眼”和中国传统古画中的“丹凤眼”美人有近似之处,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细而长,还援引了许多仕女画、佛画中的人物来对照。两者真的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吗?



宋 佚名 凤凰图轴(局部)



“丹凤眼”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最妩媚、最漂亮的形状——眼形细长,眼裂向上、向外倾斜,外眼角上挑,似丹凤之眼。这种眼形,最出神的地方便是其眼形狭而不小,眼尾挑而不吊,眼珠大小适中、聚光有神。


因此在中国古代,乃至民国时期都一直是以丹凤眼为美。纵观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丹凤眼”人像数不胜数。然而,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丹凤眼”的艺术表现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

富贵·清俊

唐宋之间的“丹凤眼”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对唐代“粗善写貌,得其形似,而无其气韵”的绘画风气大加批判,认为唐代的人物画写实却少神韵,但唐代画家的写实倾向,正好为现代人研究唐人面部特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盛、中唐时期由张萱、周昉等画家树立的“唐妆”仕女类型,丰颊肥体,雍容华贵。如张萱《捣练图》中的妇人们脸颊圆润丰满,唇部小而饱满,细眼蛾眉,一看便是唐代典型的“圆脸丰颊,蛾眉小嘴,眯作一线”的细眼美女。



北宋 赵佶 摹张萱捣练图 波士顿美术馆




北宋 赵佶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




北宋 赵佶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



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眼睛亦若此。这应是画家如实反映了当时体质人类学实况,而非仅仅出于审美的考虑。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萱、周昉传派的《宫乐图》中仕女各个体态浑圆,脸如满月,双眉作细细的八字型,眼睛细长,与眉毛同宽,开脸留“三白”,宽袖上衣,披帛斜倚,长裙高及胸部,这是唐代元和时期宫闱妇人们典型的“时式妆”打扮。



唐 佚名 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 佚名 宫乐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 佚名 宫乐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唐代以后大批西域胡人来到中国,开始与汉人通婚,汉族的面容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但或许出于长期以北方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审美观的制约,加之宋代整个朝代都处在“文绉绉”的氛围中,整个社会审美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偏好影响。他们要求女性外表端庄娴静,并且需要才德兼备。


因此宋代仕女画如《靓妆仕女图》、《调鹦图》中的女子脸型似鹅蛋,五官清秀,眼型较为细长且向上斜挑,眉毛是细长的柳叶弯眉,嘴角自然上提,如此便显得俊秀且文雅



北宋 苏汉臣 靓妆仕女图 波士顿美术馆




北宋 苏汉臣 靓妆仕女图(局部) 波士顿美术馆




宋 佚名 调鹦图 波士顿美术馆




宋 佚名 调鹦图(局部) 波士顿美术馆



而这种女性造型程式,在明清数百年历史里占据主流地位,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清末始自消弭。

 

明代初期女性面部多承袭两宋画院制式,女性面部普遍为鹅蛋脸,典型的柳叶眉,女性眼部造型为“半月”型,其特点为上眼线微弯,下眼线微带弧度近乎于平直,眉间舒朗恣意,眼间距更大。眼睛为柳叶眼,整体狭细,眼尾向上挑起。明初绘画女性造型相较于宋代时,更显风露清愁,其神态也更为灵动。如吴伟的《歌舞图》中的女子形象。



明 吴伟 歌舞图  故宫博物院




明 吴伟 歌舞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张路《吹箫女仙图》轴为其仕女画的代表作,仕女开脸简省概括,用疾笔绘 “一字眉”与“吊稍眼”、穿着圆领袄裙的吹箫仕女形象,虽题为女仙,实形象贴近民间的丽质少女。



明 张路 吹箫女仙图



杜堇所绘《玩古图》中女子脸型呈“鹅蛋尖颌”状,作微垂的“八字眉”,眼睛被描绘得更为细长上挑,面部施以“三白法”,显得笔下女子更为羸弱温婉。

 


明 杜堇 玩古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杜堇 玩古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柔弱·病态

明清佳人的“杏子眼”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奢靡之风刺激了市民阶层对金钱的追求与对世俗享乐的向往。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逐渐地向市民阶层靠近。


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条件,仕女画家们将仕女画商品化了,为了迎合市民的审美口味,创作出有鹅蛋脸、樱桃小口、丹凤眼等特征的仕女面容。这时仕女画逐渐地脱离了写实与现实,仕女形象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程式化造型特征,即便画西施、虞姬、貂蝉、昭君、杨贵妃,亦仿佛是同一面貌。


明人《金瓶梅》第二回曾对当时典型的女性面貌有如下描绘:“黑鬓鬓赛鸦鸦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清冷冷杏子眼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脸盆儿,轻袅袅花朵身儿......”可见新月眉、杏子眼、樱桃口是当时公认的“美女标本”。

 

其实这种程式化的仕女形象是封建社会中,男性将女性看做为一种欣赏和取悦自己的物品的社会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男尊女卑”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所以文人画家对女性形象的描绘有着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抹杀掉女性的个性化特征,塑造出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理想化的仕女形象。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故宫博物院



此时的仕女开脸以唐寅的“吴门画派”市井美人为代表。唐寅的重彩仕女用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入画,仕女下颌尖,以枣核描作微微下垂的柳叶细眉,佐以细长上吊的丹凤眼。其代表作《王蜀宫妓图》描绘的就是五代前蜀后主宫中的四位宫女形象。画中仕女其中两个作正面像,两个作背面像,正面的两个有着相似的面部特征,鹅蛋脸、圆润的下巴、柳叶眉、丹凤眼、微微翘起的殷桃小口,体现出女子的柔弱之感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吴门画派中,另一位重要的仕女画人物非仇英莫属,其代表作《汉宫春晓图》中仕女的面容宛如复制粘贴,都具有柳叶般的眉型、樱桃般的小口、细长的丹凤眼与溜肩细腰等形象特征。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种“程式化”的表现在明末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明末清初陈洪绶的仕女画的女性一改传统闺怨女性形象,让画中的女性从被人看的角色转化为具有自主性的角色,赋予她们自身的情思,平等地、充满同情和赞美地表现她们的内心世界。陈洪绶笔下的仕女呈“变形高古”之态,如《斗草图》中女子的脸型呈长椭状,眉峰舒朗下垂,眼角内椭,于眼尾徒然上扬,略带方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装饰意味。



明 陈洪绶  斗草图 辽宁省博物馆




明 陈洪绶 西厢记真本图册之一



“南陈北崔”中的崔子忠和陈洪绶一样不走寻常路,其《杏园宴集图》中的女性面部造型较唐寅、仇英更为瘦消,呈一种削颊溜肩,窄眉细眼的病弱之姿,气质空灵雅静,自成一派。

 

然而清代的“美女”们并未给人们带来太多惊喜。以冷枚、改琦、费丹旭为代表的画家,沿袭了明末“病态美”传统的仕女造型将仕女画朝向更加病弱纤丽的方向发展。其笔下的“美女”多有“愁肠似柳丝”之韵。



清 冷枚 春闺倦读图(局部)天津博物馆



改、费的仕女,其面部造型呈现倒三角状,刻意的“瓜子脸”,表现出羸弱不禁风之态。相比较前朝,眉形更加弯曲,眉梢更为下掉。眼睛多为细狭的笑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仕女眼下多绘有“卧蚕”。而这种仕女开脸的所呈现出大额小眼,柳眉小口之态亦是应运相学中的好女“旺夫”之相。



清 改琦  元机诗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清 改琦  元机诗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




清 费丹旭 探梅仕女图(局部) 旅顺博物馆


而这种“丹凤眼”绘画传统,在近现代仕女画中依然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傅抱石 柳荫仕女图(局部)




张大千 仕女图(局部)




林风眠 仕女图(局部)



可见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隋唐五代以丰腴为美,额窄颊丰,珠圆玉润;两宋时期女子以俊雅为美,面部丰润不失秀美;明清以来以消瘦为美,小巧玲珑的瓜子脸颇惹人怜爱。唯一不变的是:对细长凤眼的喜爱。


高贵·敬畏

自古仙帝多“凤眼”


当然,“丹凤眼”也并不是“女性的专利”这种眼睛,在帝王乃至神仙画像中也极为常见。“目秀而长,必近君王”,这种细长的眼型被当时认为是长寿、富贵的表现,给人以高贵和敬畏之感。因此在帝王画像中经常会看到细目长眉的造型。



宋 佚名 南熏殿历代帝王像之宋徽宗坐像(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藏《听琴图》因有宋徽宗花押,所以有人认为是赵佶所画,但也有考证认为是当时宣和画院的画家所绘。此画描绘了贵族阶级雅士抚琴、听琴、品茗的场景。身着黑色道袍的主人公端坐抚琴,前面的两位穿着朝服的文官毕恭毕敬地对坐聆听。



北宋 赵佶 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



此图中穿着道袍的男子和清官旧藏《南熏殿历代帝王像》中的宋徽宗赵佶相比,二者有一定的相似程度,只是后者较之前者略年轻一些。加之宋徽宗崇信道教,在道士林灵素的鼓动下,自号“道君皇帝”道教名号对于他,甚至凌驾于皇帝身份之上。因此弹琴者极有可能就是宋徽宗赵佶。



北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穿黑色道袍的宋徽宗 面部特写



画中的徽宗面部轮廓变化少具有概括性,尤其是上下眼皮处,微微罩白,眉眼细长且明显上扬,表现出典型的帝王之相,同时也与徽宗本人的道教信仰相契合,其他的两位文官面容亦若此,人物道骨仙风、雅致含蓄,是当时贵族阶级理想美的体现。



北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左侧穿青衣的文官 面部特写




北宋 赵佶 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右侧穿绯衣的文官 面部特写



《听琴图》中徽宗的“长眉细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宗教(尤其是道教)人物画中人物开脸画法的影响。在北宋武宗元所绘道释题材绘画《朝元仙仗图》中,除神将外其他面部形象整体脸型呈鹅蛋形,中庭长,额短。尤其是两帝君的面部圆润饱满,表情浅笑,眉眼细长上挑,眼皮和下眼睑处进行了勾勒,十分庄重优雅。



北宋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局部) 美国王季迁旧藏

东华天地君 面部特写




北宋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局部) 美国王季迁旧藏

南极天地君 面部特写



关于眼睛的绘画呈现从古至今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内容,承载着不同时期不同维度的审视角度,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形象词汇,附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叙事价值。


这些“高级脸”是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的仙帝、后妃,也可以是小家碧玉、秀气雅致的江南女子。而他们“眼睛”背后不仅是高贵、端庄、优雅、温婉、孱弱的人物性格体现,也是数千年来不同时代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产物”。


就如眼睛小不等于眯眯眼,眯眯眼不等于丹凤眼一样,我们对于美或丑的认知,是否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大眼睛高鼻梁”上?





-END-
图文信息来源丨故宫博物院等
©️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编辑丨mura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艺术孵化器?“CHANEL Next Prize” 正在成为未来的一部分
平平无奇版画工,如何逆袭为“英国最伟大艺术家”?
弗洛伊德的中国古董收藏:“我读过的考古学多于心理学”
在艺·对话|毛静:从“千年一瞬”看王安石变法的纷争与友谊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