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排队领面包的比喻,让我很不安

押沙龙yashl 押沙龙yashl 2022-07-27

01


关于易烊千玺的话题好像有点过时了,但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


如果大家猜疑的正确,(当然,这种猜疑是否成立,还需要做进一步事实认定了)国家话剧院公布了一套招聘流程,但是却偷偷把某些招聘名额给了明星,那就是违反诚信。说一套做一套,把应聘者蒙在鼓里,活该被骂。这也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网上有些说法,让我有种隐隐的不安。

比如我常看的一个公号“海边的西塞罗”,就拿易烊千玺这件事做了个比喻。


“海边的西塞罗”是个很好的作者,观点吻合度和我也很高,我也向不少朋友推荐过。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做这个比喻才更让我不安。


这个比喻不能说错,但就是让我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02


不安的点在于什么呢?

在我的脑子里,无论是现在的易烊千玺,还是当年的丁真,他们得到的“公职”,虽然带着“公”字,但毕竟还是“职”。这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

教育资源是面包,社会福利也是面包,这些都是应该按照某种规则排队去领的东西。比如高考,高考分数就是你排队的号码,你分数没我高,却跑到我前面去了,这就是插队,破坏公平。

但是工作呢?

我觉得工作不应该是按照某种规则排队去领的东西。工作最关注的应该是合适不合适。如果工作也成了按规则分配的面包,我就会觉得不安,觉得一定是那里出了问题。

因为在我看来,工作本身就不该是面包,它应该是创造面包的面包炉。

当年丁真成了国企文旅局员工,大家说他插队;易烊千玺如果真成了国话的演员,大家也会说他插队。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把“文旅局员工”和“演员”真的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了“社会资源”。既然是社会资源,就该公正的分配。大家都按照考试成绩排队等工作呢,你怎么没考试就跑前头去了?

但是,文旅局员工不就是要发展文化旅游吗?演员不就是表演给观众看的吗?


可是没有人关注丁真能不能发展当地旅游,有没有人关注易烊千玺会不会表演。大家关注是他们有没有通过考试。


03


当然,我知道我这话说的很不接地气。

大家气愤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背后的“编制”。如果国话招聘一个合同制演员的时候,暗箱操作、不够诚信,大家可能不会这么气愤,关键还在于“编制”。“编制”确实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确实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身份,一种资源。干同样的活儿,有编制和没编制就是不一样。我知道这一点。所以我完全理解那个面包的比喻。

可我还是不安。


我自己就是个“小镇做题家”,靠考试成绩获得了教育资源。我们这一代“小镇做题家”大多都曾被父母谆谆教导,要找一个“铁饭碗”,最好有事业编制。我当年对这种教导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过时的陈腐思想。但谁能想到,时过境迁之后,现在的孩子居然和我父母会师了呢?

我没听我爹妈的话,易烊千玺他们倒听了我爹妈的话。

我有时候真是觉得,现在的老中青三代就像奥利奥,年轻一代跟老一代有更接近的价值观,我们这帮中年人夹在中间,上下都觉得我们颜色不对头。


04


其实很多道理我也是明白的。比如公职和私企员工性质不一样。私企员工如果不称职,会直接影响老板收益,老板不会录用他们,这不用别人操心。可是公职往往缺少这种利益驱动,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固定透明的流程来约束,就容易沦为任人唯亲、裙带关系。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但是,说到底,任何“职”都是工作啊。


比如像丁真,跟普通应试者比起来,他肯定能给理塘带来更多的旅游发展。如果他获得公职都算是插队的话,我觉得可能“职”这个概念就发生了某种偏差。


“职"可以是饭碗,但它首先是工作,是要出活儿的呀。工作不是等待分配的福利,而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安全、秩序也都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财富)。所有的招聘流程,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再重复一遍:我能理解现实中大家的想法。我也知道现在公职确实成了一种资源,大家也确实不得不去排队,我知道这是形势变迁,不单纯是观念问题。但我还是不安。


大家像领面包一样,按照规则排着队去领“文旅局职工”或者“国家话剧院演员”这样的岗位,这个想象中的场景让我非常不安。


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头,因为太像我少年时代熟悉的场景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