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所有人的大师哥

杭州高级中学


悲哭亦宜,长歌亦宜,不舍春风堂下

笑傲也罢,相忘也罢,都在弹指声中




等潮水退却一会,让我们再来谈谈您以及您和杭高的“恩怨情仇”,大师哥。



家国罹难 未有完卵


时间回溯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覆巢之下无完卵,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杭州,杭州各中学开始停课,逐渐内迁疏散。11月,日本侵略军在杭州湾登陆,杭州沦陷。

1938年6月14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将撤至浙南的杭高、杭初、杭师、杭女中、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以及嘉兴中学和湖州中学等7所省立中学合并,组成“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校址设丽水碧湖。省立联中校徽上的七颗星,即分别代表杭高、杭初、杭师、杭女中、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等7所省立中学。




莘莘学子在师长的带领下从杭嘉湖平原徒步大迁徙,日行几十里,走了几个月,落脚于碧湖,继续着他们的求学之路。金庸(时名查良镛)就是其中的一个


▲前排右13为查良镛



1939年6月,省立联中奉命分为各自独立的3所学校:以杭高为主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以杭初为主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初级中学”,和以省立杭师为主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





校名被冠以“临时”二字,坚定地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各个学校必将会回到原地。





▲1945,杭高胜利回迁杭州


时任联中和联高校长的张印通和继任者崔东伯对师生宣传的办学方针是:老师同学们如果想要到前线去抗战救国,学校坚决支持;但如果留在大后方,就请一定认真教与学,不要浪费宝贵的机会,我们坚信抗战一定会胜利,胜利后国家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建设人才。所以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精研学术,努力建国





1939年,金庸以优异成绩由联中考入联高,继续学习。或许,大师哥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形象,就源于青少年颠沛流离、为国求学的经历吧。




大闹一场 悄然离去


当有人问金庸先生人生该如何度时,大师哥朗声答道:“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在杭高,大师哥显然也是如此。

联高的学习生活艰苦却也充满乐趣,金庸先生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写作能力和媒体报人素养。

1939年,15岁的金庸先生就出版了他生平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当时,金庸正准备参加初中升高中,认真复习的他忽然想到,饱尝辛苦备考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人,如果能有人把复习资料整合一下多好。说干就干,他和两位好友就选编了小学升初中的参考书,由丽水的一家书局印刷出版,广受欢迎。据金庸先生联高的同学回忆,其实大师哥的“出版事业”在高中还在继续进行,也正准备推出面向中考的参考书,后因事未能正式出版。



在高中阶段,他的写作天赋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激发。编书之外,他还踊跃向各家媒体投稿,在学校里办壁报(黑板报)更是当仁不让——壁报是杭高学生展示能力和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杭州时就有着规范的出版办法,并写入学校行事历,载入校刊。


▲杭高行事历中的壁报计划


▲刊登壁报计划的杭高校刊


1940年,金庸在壁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大师哥在其中塑造了一条眼镜蛇。这条眼镜蛇的言行举止和当时国民党派到学校的训导主任沈乃昌一模一样,因而得罪了这位训导主任。虽然师生们一再求情,但因训导主任的坚持,大师哥还是不得不面对被开除的现实。

按照当时规定,被开除的学生,其他学校是不得接收的。所以在这个动乱的战争年代,金庸要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了。大师哥后来回忆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之一,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幸而在张印通校长等师长的帮助下,金庸拿到了转学证明,得以进入衢州中学继续求学,完成了他的高中学业。



其实大师哥何止大闹一场,在衢州中学他也曾经濒临退学的境地,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也“大闹一场”,被退学。

大师哥的青春经历如此波折(或者叫做波澜壮阔),可能他在此间发表的一篇文章能代表他的选择。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

  《 一事能狂便少年》


▲1941年9月4日《东南日报》第四版

发表了《一事能狂便少年》


为理想,为追求,值得狂。

这精气神和同为杭高校友的表哥徐志摩有点类似:


 有声有色有天下,

 不放不狂不少年。



报界精英 “武林”泰斗


抗战胜利后,金庸先生正式涉足报界。他回到杭州,就任《东南日报》外勤记者,兼任英文电讯翻译工作。在那个年代,无论就学还是就业,都需要在当地找保人担保。这个时候,金庸就来到贡院前的省立杭高——这个因为日军侵略而导致他没有机会静心读书和出壁报的校区,来找老师做保人。数学老师毛以泉、化学老师许雪庄欣然为保,帮助大师哥正式进入报界


▲1946年与东南日报社签订的

“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



大师哥办报是主业,写武侠是副业。但无论主副业都让他做到巅峰

曾经的少年归来,欣然与学弟学妹们“杭高论剑”。

一种情缘,一世绵延。


▲大师哥与学弟学妹们“西湖论剑”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时光到了2018年10月30日晚上,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虽然大师哥希望“悄然离去”,但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他离去的脚步声必然稳健而沉重,必然让每个心中有着武侠情怀的人引颈目送



▲襄阳网友烛光中送别大师


站在目送的人群中,我们感受遗憾、追念,更多的是悲伤。

很多人也都在说:

从此再无侠客行

但,大师哥希望我们在这样无尽的悲伤与遗憾氛围中送别他吗?

恐怕未必,因为


斯人虽去

侠骨长存


最好的送别是读他和他的作品,然后如少年般怀揣梦想,迈向远方。


今天,请打开大师哥的作品,让我们一起“笑傲江湖”,在江湖中对话




其实杭高人一直都在读,以各种方式:


▲读金庸等校友作品已是杭高的传统活动



▲贺羽端校友2016年混剪大师哥作品拍成的影视剧



您的作品从文字到影像,让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个自己的江湖。我一定会尽我所能把他们带给更多的人,下一代,下下代……就像您说的,您所希望的那样。江湖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侠,我们就此别过。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贺羽端





侠客行

一事能狂便少年,

江湖从此敛云烟。

何当再赴西华上,

长剑在腰人在巅。



供稿:高利

编辑:寿婷尔





Modified on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