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李兰娟:母校杭高培育激励,助我勇攀医学高峰

杭州高级中学


12月3日下午,蔡小雄校长一行来到树兰(杭州)医院看望我校1966届校友、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并邀请李院士回母校参加120周年校庆。李兰娟院士欣然接受了蔡校长的邀请,并开心地为母校杭高百廿生日以及即将成人的高三学弟学妹送上祝福。


▲和蔡校长开心地聊起在杭高读书的事


李院士述及自己在杭高的求学生涯,一再感谢母校在她求学路上给予的帮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李院士的求学和科研故事



一生一世做科研,我愿意

大家对李兰娟院士的称谓特别多:李院士、李教授、李老师、李厅长、李医师……在这些称谓中,她最喜欢的,是李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院士也表示说:“一生一世做科研,我愿意。”正是这种一心扑在科研上的精神,让她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一座座高峰。


▲李院士为蔡校长讲述习总书记对她科研的关怀


记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时,杭高校友们在热情传播一则喜讯:2位杭高校友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一项是1959届校友、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孙优贤院士领衔的“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设计开发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

而另一项就是李兰娟院士领衔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李兰娟院士颁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李兰娟亲切握手,还亲切地与李院士打招呼:“兰娟,你来啦!”

2018年1月,由李兰娟院士领衔、联合了11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李兰娟院士团队获201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一种新亚型流感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于2013年3月底首次出现。病毒来势凶猛,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项目组在5天内确认了这起重大突发疫情病原是一种全新的三源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对外公布病毒基因序列,为全球共同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李院士团队的获奖也是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教育行业“零的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等奖,以及2016年获得的荣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是李院士勇于攀登科学群山一路征服的高峰。

李院士对科研的执着是有目共睹的。李院士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一早就出现在病房了,每天睡眠不超过6小时。 但她总能精力充沛地出现在实验室、病房,履行自己“医师”的职责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说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兰娟有太多的感慨,她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热心人帮助,或许如今的她还是一名山村“赤脚医生”,而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感谢杭高,靠助学金读完中学

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夏履镇夏履桥村,家境贫寒。她自幼喜欢读书,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0年李兰娟从绍兴夏履中心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读初二时正逢国家困难时期,她因生活困难而面临辍学。离别校园时,李兰娟频频回首,班主任看出了她渴望读书的心情,果断地让她把行李留在学校,先请一个月的假,回家后慢慢再想办法。回家后,李兰娟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每天坚持看书自学

一个月后,终于获得重返校园的机会,而此时正值期末考试,李兰娟考得非常好。就这样,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了初中,并参加全省统一中考。考虑到家境困难,想能尽早参加工作,李兰娟第一、第二志愿就都填报了中专。


▲李兰娟校友在杭高校史馆“院士墙”前留影


然而,命运垂青努力的人,李兰娟因成绩优异被省重点中学杭州第一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特招录取了!据悉,当年杭高在整个绍兴地区只录取了三名学生。绍兴一初班主任老师还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动员她去读高中。于是她怀揣母亲给的5元钱,踏上了赴省城求学之路。来到杭一中高一(4)班,来不及熟悉书香弥漫的校园,仅有的5元钱就用完了,学费也没有着落。学校知情后全免了她的学费

50年多前的一幕幕让她至今难以忘怀:“班主任老师知道我的困难后立即给予解决,让我先领课本,后来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让我维持日常生活,我就这样坚持读完了高中。”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凭借着聪慧的天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还一直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



无怨无悔,自学成才

自愿选择从医之路

1966年顺利高中毕业的李兰娟,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凭着学校开出的介绍信,年轻的李兰娟来到省中医院学习针灸,一学就是两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李兰娟说。

后来,响应号召的李兰娟积极报名去黑龙江,没被批准,便回到了老家夏履桥,乡里安排她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业余时间,她用在中医院学到的针灸技法为乡亲治疗腰背疼痛。她说,山区乡亲们因常年劳累,多数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听说针灸能治疗疼痛。

教了三个月书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疗法,大家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当时真的很矛盾。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但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资金有限,设备简陋。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与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一起跑到山上采草药。半年多时间里,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疗伤寒,哪些能用来消肿,哪些能用来敷跌伤,她都记得清清楚楚。零成本的草药不仅节省了合作医疗的开支,而且效果不错,很多村民在喝了李兰娟煎服的草药后康复了。全村400多户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兰娟都会上门诊治有一次,村里年轻媳妇分娩,李兰娟也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敲开医学殿堂大门

“与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1970年,我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能获得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是因为李兰娟付出了比同龄人多得多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李兰娟大学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李兰娟校友(右2)在科研中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有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进院不到10天,黄疸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没小便,人很快没了。”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

不久,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李兰娟为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在胸前别好记录纸。在帮忙搬运遗体时,她的手指不小心被别针戳破了。李兰娟迅速将血挤掉,将遗体送入太平间后,再给自己打预防针。“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回忆往事,李兰娟语气仍很沉痛。

不甘心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经过10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Li-AL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此后,她还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2001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最好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此外,李兰娟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深入开展医院内感染和细菌耐药的研究,主编中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


▲李院士著作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大的“非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开展“非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更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生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李院士主编专著10余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

李兰娟院士领衔的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主体,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首次成功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这项研究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术和能力,并首次打破和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

当敲开医学殿堂的大门后,李兰娟院士探索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



设“树兰基金”奖励青年人才

一路走来,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因此,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临床、科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尽心竭力,对年轻人才予以提携和帮助


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育,李兰娟与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资,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以奖励和提携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李兰娟夫妇委托中华医学会成立评审专家库,参照国际惯例组织评审,对“树兰医学奖”的候选人进行审核、初评、终评和颁奖。  

▲郑树森、李兰娟两位院士发起设立的

“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在浙江大学成立


▲作为“李老师”也很出色



医者仁心 奔竞不息

曾有媒体记者称李兰娟为“铁人”,他记录道:4月8日晚8点半,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电话,说镇江一位H7N9危重病人是怀孕五个月的孕妇,需要李兰娟去急会诊。李兰娟带领专家组立即出发,赶到那儿已近凌晨1点。在详细检查了病人情况后,李兰娟针对患者病情给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二平衡”治疗原则,让他们按照方案治疗。会诊结束她立刻赶回杭州,此时已是早上6点多。小憩了1个多小时上午8时李兰娟又出现在会议室……


▲李兰娟校友在讲解四抗二平衡救治法



当卫生厅长时力推“数字卫生”

李兰娟院士始终认为,农民的健康对国家的稳定很重要。在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期间,她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中,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让医院闲置的X光机、B超机等运转起来,病人病情得以早发现,医疗费用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二是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当时每人每年40元,病人选择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50%,让社区医生接触更多的病人,医疗技术能得到提升,农民健康也有保障。三是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年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该项目正在全国推广。除了农民健康工程,李兰娟团队还推进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和中医药攀登工程等。

此外,李兰娟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例如,缺乏标准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缺乏符合标准的国家、省、市、县卫生信息平台;省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缺乏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导致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共享不方便。


▲李院士搀扶患者出院


于是,李兰娟团队致力于“数字卫生”的发展,使得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卫生现代化和“卫生强省”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高度评价。

早在2007年,李兰娟就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结合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突出问题,提出“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2009年,由李兰娟院士领衔,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下简称“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启动。经过10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三年多的努力,2012年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设计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取得多项创造性或创新性成果,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13亿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应用示范。”

李兰娟介绍,“国家数字卫生”项目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一来可以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二来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三来推进卫生改革发展,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江西、贵州、四川、湖北、新疆、辽宁、青海得到应用。“国家数字卫生”项目为实现“智慧医疗”、服务群众健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于“助推医改”意义重大。


文章编辑:高利(综合文汇报、钱江晚报等报道)

编辑:寿婷尔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