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学大观】康熙帝与《易经》

2017-08-29 孙福万 玩易斋


康熙帝与《易经》


 

清康熙帝玄烨(1654~1722),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学,也最博学的皇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视野宽广、心胸博大,不仅对中国传统儒学倍加重视,而且对西方的新兴科学也不排斥,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白晋、张诚等就经常出入宫中,康熙皇帝曾经颇有兴趣地向他们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知识,这在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的著作《康熙》中有着生动的描述。

 

但毋庸否认的是,康熙帝毕竟是中国人,无论是从其统治策略出发,还是从其个人兴趣出发,他本人以及清廷的“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就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其治国之本。而在儒家学说中,鉴于《易经》的特殊地位,他对《易经》一贯地高度重视。如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他曾造访太学,并亲自给太学生讲授《易经》和《尚书》(《增补历代纪事年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他到曲阜拜谒孔庙孔林,又“谒庙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纪事年表》)其礼敬孔子,重视《易经》,于此可见。

 

康熙帝之重视《易经》,还有两件了不起的事情值得介绍。一是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其命翰林院掌院学士牛钮等人编撰的《日讲易经解义》一书编订完成,其于第二年在曲阜所讲者,即是此书内容。二是于康熙五十四年(1705年),复命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撰定完成了《周易折中》一书。这两部易学著作,特别是《周易折中》,已经成为易学史上的名著。(因为对《易经》的浓重兴趣,康熙帝对李光地的倚重也异乎寻常,李光地晚年多次申请退休却迟迟不被康熙帝批准。)这两部著作的影响,不仅在于国内及后世,甚至在对《易经》向西方的传播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德人卫礼贤(1873~1930)于1924年出版的德文本《易经》一书,是很长时间内西方人学习《易经》的权威译本,据考证,当时就主要是以这两部著作作为主要参考书完成的。有研究甚至认为,如果我们“将卫礼贤的译本与《日讲易经解义》作一个比照阅读,就会发现卫礼贤译本中的易理阐释,不少部分与《日讲易经解义》如出一辙。”(郭汉城《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那么,康熙帝是怎么看待《易经》的呢?这在他本人为《日讲易经解义》和《周易折中》所作的序言中可以看得很明白。

 

《日讲易经解义》序有云:“朕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则其理莫详于《易》。《易》之为书,合四圣人立象设卦系辞焉,而广大悉备。自昔包羲、神农、黄帝、尧、舜王天下之道,咸取诸此。盖《诗》《书》之文,《礼》《乐》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于《易》会通焉。汉班固有谓,六艺具五常之道,而《易》为之原,讵不信欤?朕夙兴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尝博综简编,玩索精蕴,至于大《易》,尤极研求。特命儒臣,参考诸儒注疏传义,撰为《解义》一十八卷,日以进讲。反复卦爻之辞,深探作《易》之旨,大抵造化功用不外阴阳,而配诸人事则有贞邪淑慝之别。运数所由盛衰,风俗所由治乱,君子小人所由进退消长,鲜不于奇偶二画、屈伸变化之间见之。若乃体诸躬行,措诸事业,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德类情之用。恐惧修省以治身,思患预防以维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而治理备矣。”其对《易经》在六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易经》之大旨及其在观民设教、修省治身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而《周易折中》序有云:“ 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朕自弱龄留心经义,五十余年未尝少辍,但知诸书大全之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深知大学士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祥,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览,片字一画,斟酌无怠,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传之天下后世,能以正学为事者,自有所见欤!”字数虽不长,但谈到了易学发展的历史,谈到了自己对《易经》的痴迷与困惑,以及命李光地编撰此书的缘起,还谈到了对“以正学为事者”的期许……康熙帝诚为真懂《易》者也!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