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侨乡青田:体育成慰藉乡愁的最佳“良药”

世界青田 2020-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体坛报 Author 体坛报


青  田


四十年前,你若来浙江青田,需要绕很多条山路,耗费很多时间,呈现在你眼前的或是瓯江边破旧的老宅建筑,甚至找不到一块好的场地去运动。


△20世纪80年代的青田


如今的青田,华灯初上的傍晚,走在瓯江边的临江路上,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中欧莱茵河畔的某个都市。想要运动更是不难,走到国外有青田人办的体育活动,回到青田有汇集各国侨胞的体育舞蹈协会;春日里可以在瓯江景观带放飞风筝,夏日在瓯江中划龙舟,平日里可以去夏康体育馆,新区用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罗马竞技场”已颇具雏形……


△如今的青田


桥对于瓯江穿城而过的青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而体育也像是一座桥,桥的这头与那头,都是青田人心心念念的故乡。



1


侨资为引乡愁是让家乡人有一片运动场地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几乎家家都有侨。华侨华人,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受益者。侨资回流大力催发了青田的改革开放进程。


夏康体育馆,在青田无人不知,这曾是青田唯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体育馆。



这座体育馆,由鹤城镇下山头村旅居比利时爱国华夏延元、杨爱娥夫妇捐建,资助额度达100万元。这个数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可谓巨款。



当时正好是我妹夫的父亲百岁诞辰,他想纪念父亲,便以父亲名字为体育馆命名。”杨焕平道。杨焕平是夏延元的姐夫,夏康体育馆建设的推动者。


杨焕平曾是青田教体局副局长。1975年,他从杭州大学体育系毕业回到家乡;1980年,在青田执教数年的他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简陋感到无奈:“想要好好发展体育,但场地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彼时的青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体育馆,“我们只有一片露天灯光球场,没有观众席,只有六七级台阶,加了灯光带,场地就能在晚上使用了。但露天球场的缺点也很明显,看天比赛是肯定的。”原青田县体育局局长赵云虎回忆当初有些哭笑不得。“记得有一年,全县中学生篮球赛要在灯光球场举行,赛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十几支队伍也已聚集。谁知一场雪下了两三天,球赛就这么被大雪给冲掉了,所有人打道回府。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青田。从1979年起,单是华侨捐赠这一项就超过3亿元。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瓯江大桥等皆因捐赠而大大改善,有力推进了青田发展。这时,杨焕平说动了想要为家乡做贡献的妹夫,“我和他说,其他的都有了,但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家乡人的体育场馆。”凭借着一腔体育情怀,杨焕平说服了妹夫。


1995年,夏康体育馆落成。从此,青田县体育局有了专属办公场所,综合性活动也有了新的落脚点。如今已退休在家的赵云虎笑着介绍:“这里不仅是体育活动场所,更成了大活动的专属举办地,节庆活动都可以放在这里。”20多年过去了,工作日的白天,这里也有不少人在运动。“我们基本每天都来打乒乓球,有七八年了,场馆是免费的。”市民叶成明赞不绝口。



青田人关于体育场的记忆,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将被刷新。距离夏康体育馆7公里外的地方,一座新场地已经颇具雏形。


它就是青田体育中心,青田县城投公司副董事长胡海波介绍,这座外观形似罗马竞技场的新场馆由主体育馆、网球馆和游泳健身中心组成,总建筑面积达7249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400人观赛。



2

体育为媒乡愁是让家乡民俗体育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松开了捆绑在青田人身上的绳索,出入境政策及手续的逐渐放宽和简化,加快了青田“走出去”的步伐。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青田批准出国人数达到16000多人。现在,在海外的青田籍人口已经达到了33万。


创新创业闯天下,青田人的脚步遍布世界。走得很远,却走不出对故乡的牵挂。带不走故乡青田,青田人选择把家乡的民俗体育“携带”在身边。




2018年5月27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青田风筝点缀着国王草坪的天空,这是瑞典华人风筝节。


风筝节自2010年起已经举办9届,成为斯德哥尔摩乃至全瑞典的品牌活动项目。主办方瑞京华人协会会长柳少惠就是青田人,为了此次活动,他特意从家乡带了一批风筝去瑞典。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青田风筝协会会长陈雄看到活动场面很震惊,“现场有不少来参加活动的当地人。


△浙江青田风筝协会主席陈雄


青田的风筝放飞习俗已入选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项目,风筝能走出国门,“飞”到瑞典,陈雄是乐见的,“希望能更多地挖掘青田的风筝文化,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把故乡民俗体育推向全世界的不只有“放风筝的人”。1999年旅居西班牙创业的叶正荣是青田县船寮镇滩头村人。船寮镇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叶正荣儿时总会趁着主力队员休息时偷偷跑去划几圈龙舟,“那时的梦想就是成为龙舟的主力划手。



这个梦想跟随叶正荣一起到了西班牙。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正荣听妹妹说码头那边有人在划龙舟,“听得我心里痒痒的,就四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旅欧同伴们一起出色完成了那次西班牙龙舟邀请赛。此后,叶正荣再也没放下过手中的桨。2016上半年,他在巴塞罗那和同伴们共同成立西华龙舟俱乐部;2016下半年,他特意回到家乡订制了两艘龙舟用集装箱运到巴塞罗那码头。



有家乡的龙舟作为“后盾”,叶正荣劲头更足了。俱乐部在2017年和2018年共同举办了西班牙首届以及第二届端午龙舟文化节。活动不仅有赛龙舟,还有针对西班牙学生的龙舟文化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表演。


把家乡的民俗体育带在身边不是青田华侨的最终梦想,叶正荣说:“我想为故乡做一点事情,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舟”随着青田风筝、龙舟活动在中外各大媒体刊载、播出,这个梦想还会远吗?



3

运动为介乡愁是将快乐运动传递给所有人

出国去休闲,不如来青田”。侨乡青田今非昔比,走进青田,欧陆风情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越来越多从青田走向世界的华侨回归家乡。


在海外生活多年,他乡已成故乡,西班牙华侨吴建丽2004年回国时,甚至有些不习惯,“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回到青田忽然不知道做些什么。”亏得有县国际体育舞蹈协会,喜欢跳舞的吴建丽因此找到了归属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协会跳舞。



2007年,比利时华侨叶雪珍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成立了青田县国际体育舞蹈协会。“协会属于公益性质”,叶雪珍为了找场地耗费不少心力,找到场地后,她亲自盯着装修,“地板是我去上海挑来的,这么多年了还是很好用。”目前协会有会员200多位,大多是华侨,来自美国、奥地利、法国等。在这里,新会员每年只需交100元会费,而场地租赁费5年就需要39万元。协会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自愿服务,会员也乐意尽自己所长来帮忙。美国华侨杜孝平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经常为协会写通知、宣传海报等。



此外,协会还常“进学校”、“进敬老院”,在叶雪珍看来,舞蹈不仅能修炼人的气质,也能陶冶情操,她有责任把这个健康的运动方式告诉更多人。


采访时,叶雪珍的小儿子刚巧打来电话,“我家人都在国外,小儿子很粘我。”为了国际体育舞蹈协会,叶雪珍坚持选择留在青田。

以自己的努力帮助家乡青田体育往前走的不止叶雪珍。青田人叶伟梅在西班牙创立了足球学院。


今年9月,叶伟梅回到家乡,“派教练到学校做公益培训”,她想把西班牙优秀的足球文化和足球青训体系及管理模式带回家乡,带回浙江,带回中国。“我会带着足球梦想回到中国,回报祖国母亲。




— END — 

来源:体坛报 || 记者 汤怡虹 丁梦婧 沈智钦

编辑:青小壮 


猜你喜欢

1.一场比赛引起青田人的创作热潮!这背后藏着哪些故事呢?

2.意大利华侨华人妇女企业联合会促奥拉市与遂宁船山区缔结友好关系

3.青田•幸福在身边 | 我是小小“红领巾”我爱我的祖国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