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夜读 | 难忘的贝加尔湖科考

南京大学 2020-1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京大学贝加尔湖科考与科研训练 Author Baikal宣传组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开卷有益。

      每逢周末,小南与你一起享受文字的魅力。

      今年暑假,包括2位“飞越计划”中学生和15位中俄指导教师在内的67位来自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8个不同院系的营员,英姿勃发地行走在贝加尔湖畔,第三次唱响学长学姐们行吟过的贝加尔湖科考赞歌。

      灯下夜读的小品第四期,南小微与您一起倾听常丰年同学的科考感言。


难忘的贝加尔湖科考

随着为期两周的贝加尔科考落幕,我心中难免有些许失落,些许不舍,但更多的却是视野得以开阔。

初到伊尔库茨克,大量的新鲜事物扑面而来,异国风土人情、卡尔马克思大街、列宁大街、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校史陈列室、矿物博物馆,一个个应接不暇。我知道对一个国家的认识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的历史、文化、风俗,所幸在第二天开幕仪式过后我们就参观了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校史陈列馆。通过访问我不仅了解了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的发展历史与杰出的校友,最引起我共鸣的是在俄方老师介绍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时,自己表现出的对和平的向往与渴求,由此可见两个深受法西斯迫害的人民都具有共同的心声。


▲ 校史陈列馆馆长向我们赠送介绍学校历史的专著


到达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就乘坐旅行车前往本次科考的野外营地——贝加尔湖畔营地。俄罗斯的交通条件相比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通往营地的国道修建在西伯利亚这个基本平坦的高原上,但是仍旧有些颠簸。许多同学们利用这个机会闭目养神。黄周传老师则不断提醒我们注意观察道路两侧的地貌特征,让我们从宏观上认识贝加尔湖周边的地质地貌现象。


▲ 西伯利亚高原


 到达野外营地的第二天,我们便开始执行为期8天的野外科考,整个野外考察收获最大的是环奥里洪岛航行。我们先在小海水域内做之字形的穿行,以便了解组成小海地堑的两组控制断裂和残留在湖中的一些小岛。在小海航行期间,我们瞭望湖西岸一系列分布在滨海山脉的断层三角面山——滨海断裂带的正断层面,也逐段了解组成小海地堑东边界、呈雁列分布的小海断裂面。在考察完航线最北处的克里契科瓦的滨海山脉与贝加尔山脉连接处后,我们从北贝加尔湖折返直抵奥里洪岛北端点的霍博依岬角,然后进入大贝加尔水域,紧贴着奥里洪岛东岸南下。


▲ 滨海断裂三角面山(左)与小海断裂片段(右)


在航行期间,我们在一些观测点登岸开展实地考察,仔细对比了小海两岸的地质和地貌差异。我发现滨海断裂较为连贯,规模较大,而且还遍布我心心念的断层三角面山,这个从一年级普地就接触的正断层存在证据,在三年里学习了无数遍,今日终得以窥其样貌。与之对比,小海断裂则由一系列雁形排列的断层面组成。两边同属小海地堑的一部分,但因断层活动性与风化剥蚀的差异导致截然不同的差异演化结果,让人不禁感叹地质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就是在黑矿村基地附近的库契尔卡谷地,它与小海地堑属于同一个构造单元,或者说是小海地堑的陆上部分。经过考察发现这一段处在继续发育阶段,可预见随着小海的继续发育,脚下的谷地终将沉入水中,而Tageran地块即将成为类奥里洪岛。假以时日的最终演化结果是奥里洪岛、Tageran地块、Birchen地块依次沉入深度和宽度越来越大的贝加尔湖中。面对这一沧海桑田的巨变,我有种哀吾生之须臾之感。


▲ 沦陷中的库契尔卡谷地同时遭受热溶作用引起地面环状开裂


在整个贝湖科训始终,从聆听老师们的专题讲座、室内资料收集、文献阅读、总结综述、交流报告、立项再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小组讨论一直到最后的科考成果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ppt,项目汇报、欢送晚会,一切都是那么紧张但是都很充实,既劳累又满足。我相信每个人都收获满满,贝湖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成为我们永生难忘的记忆,感谢中俄双方的良师益友,感谢所有的相遇。时间终将流逝,但在贝加尔湖那些日子的每个早晨,嘹亮的国歌声与飘扬的五星红旗将永远难于忘却。


▲ 贝加尔湖畔科考营地升起的五星红旗


来源:“南京大学贝加尔湖科考与科研训练”微信公众号

文字: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常丰年

图片:贝加尔湖科考团

责编:王安迪、王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