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夜读 | 学问之道在于勤思善问

南京大学 2020-1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京大学贝加尔湖科考与科研训练 Author Baikal宣传组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开卷有益。


每逢周末,小南与你一起享受文字的魅力。

今年暑假,包括2位“飞越计划”中学生和15位中俄指导教师在内的67位来自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8个不同院系的营员,英姿勃发地行走在贝加尔湖畔,第三次唱响学长学姐们行吟过的贝加尔湖科考赞歌。

灯下夜读的小品第五期,南小微与您一起倾听张占鳌同学的科考感言。


学问之道在于勤思善问

本次科考,我除了见证贝加尔湖的壮阔神奇,理解领悟专业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尚有更丰富的收获。

那天,在奥里洪岛的皮什安卡湾考察沙丘,眼前的沙丘从湖滩沙化到内陆,洛芭茨卡娅教授就沙丘景观的成因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在观察后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也提出了我的假设——背风坡降水少导致沙化。因为在山坡另一侧,植物都是正常的且茁壮的,土壤是干湿均衡的粘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在坡这侧黄沙细密,像是风轻轻剥蚀掉的一层,并且没什么植物。与迎风坡、背风坡的景象有所相似,所以我猜想这侧是地处背风坡,降水稀少导致此处的土地逐渐沙漠化。


▲  皮什安卡湾的沙滩

洛教授仔细听完我的陈述,首先赞许了我的观察工作,其次提出了我所作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地方:沙子并非来自土壤的沙化。接着洛教授就附近湖陆变迁史解释了我的疑惑,从大尺度看,岛成因于抬升过程,而岛上沙子很可能本来存在湖底,由于贝加尔地区裂谷在下沉,但是部分岛屿受挤压抬升,由于此地质作用被抬升上来;从地形来看,坡的高度也并不够挡风以形成强烈降水差距,所以沙子来源并非土地沙化。


我的想法局限于局部,目光停留在岛上一隅,而洛教授却从大环境中溯源,着眼在地质活动和板块的相互作用,两种说法一小一大,一点一面。虽然我的猜想被证实是错的,但我却有种受教的感觉,在洛教授的只言片语中,领略到了大家风范——眼界不拘泥于此地,而是用想法和观察的环境来洞察时间线,从大背景下寻找小问题的解释。作为一名地学人,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寻找残留在各种地理要素中的“蛛丝马迹”来试图反演和解释这些错综复杂的过程。


▲ 洛芭茨卡娅教授借助素描图向我们解释问题

我不仅仅学到了一个现象的解释,更钦佩于教授一针见血的讲解和思路,仅这一问题,我收获到了地学先辈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野外科考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应用,更锻炼了我们面对陌生的地理景观时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我也会把这种思路和方式融于我自己对科学问题的研究中。感谢贝加尔湖科考,让我对科学方法和思路初窥门径。


来源:南京大学贝加尔湖科考与科研训练

文字:环境学院 张占鳌

照片:刘筱

责编:王安迪、王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