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是追梦人!喜迎党代会,聚合聚力聚焦谋发展(一)

南京大学 2020-08-30

编者按改革发展令人振奋,成就业绩催人进取!为聚合南大心、聚集南大智、聚力南大事,在充分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新态势、研究新问题、谋划新篇章,激发扎根中国大地,接续奋斗办好“第一个南大”的澎湃合力,不负新时代 ——“我们都是追梦人”专栏与你一起回顾我们这五年,迎接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01喜迎党代会

坚持深化改革 坚持高质量发展

——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南大样板”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五年来,按照“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总体办学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为引领,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南大样本”。


一、更新理念,强化价值引领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着眼于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更新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构建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结合国家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明确以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的融合,凝聚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


二、立柱架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深化“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发挥各学科大类的教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构建由新生导学课、学科共通课、学科菜单课构成的大类培养课程模块,为学生奠定宽口径基础。大类分流机制不断健全,学生及学科满意度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前后衔接。课程设置与大类招生有序对接,本科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序衔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建设“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四创融合”的实践平台,深化“三个协同”的育人机制,系统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探索交叉复合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2015年推出“计算机与金融工程”实验班,2016年推出“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实验班,院系之间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全新的学科融合课程,实施交叉复合式人才培养。学校还于2015年秋季学期推出“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研修计划”,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学术创新平台与育人平台对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体验和自由学术探究,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变革课堂,持续扩大优质育人资源供给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深入推动“课堂革命”,按照“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思路,着力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持重点基础课程、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同学欢迎、同行认可、校友满意”的三项评价标准,学校制定并实施配套激励机制,提供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目前,已立项建设5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组建“传帮带”教学团队。其次,以院系为主导,全面推进“千”层次优质课程建设。目前累计共有628门课程在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优秀教材培育、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改革实践。


以“十百千”优质课程为引领,“撬动”全校课堂大变革。课程内容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融合价值塑造与专业素养成为课程建设重要方向,以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宇宙简史”为代表的一批课程,初步探索出南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新途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全校共计立项建设新生研讨课199门、通识教育课158门,自2015级本科生起,学校全面实施“悦读经典计划”,建设导读、研读、悦读育人模块,创建200余门层次递进、线上线下协同的悦读课程群,促进学生亲近中外经典、养成沉浸阅读、涵育文化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不断推进,21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结合国家战略,2018年启动“南大慕课西部行”计划,南大慕课走进西藏民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院校,支持西部高校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精品教材建设不断推进,2015年以来,共计立项建设南京大学“十三五”校级教材168部,其中59部入选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各类教材修编,由范健、陈传明、周宪、丁柏铨、张建军等担任首席专家的“马工程”教材陆续出版,王守仁等五位教师参与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张亮等六位教师参与普通高中统编教材编写。


四、强化实践,全要素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创新创业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出台《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全校共计立项建设创新创业课程301门。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平均每年申报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30项左右,每年参与新立项项目的本科生人数超过1000人,参与比例覆盖全体本科生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花旗杯”等重点上持续获得佳绩。


持续打造南大本科生国际科考实践品牌。自2015年迄今,我校共计组织32项“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覆盖多个学科领域。截至2019年底,共派出631名本科生和23名优质生源基地高中生赴全球各地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性野外科考,在贝加尔湖、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地中海、马克思故居等“天然”实验室和学术标志性地区留下了南大学子的探索足迹。


五、激发动力,不断加强教学动力机制建设


一方面从“邀、聘、提、扬、止”五个方面系统性实施教师教学动力机制改革,营造“卓越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教师以教为责、以教为乐、以教为荣。自2017年推出“百位名师邀约计划”以来,全校已累计邀请国际著名学者18人、国内一流学者6人、行业菁英4 人;在制定全员岗位聘用改革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各类型教师在参与本科教学工作中质与量的要求和标准,改革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公开课评估制度;建立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尊师重教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弘扬教学学术,营造教书育人氛围。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激励体系,奖励与建设相结合,持续扩大奖励的覆盖面。


另一方面,从“导、培、评、联、服”五个方面推进学生学习动力机制建设,构建立体化的学生学业支持服务体系,让学生“主动学”。加强导学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术引领作用,给予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个性化学业咨询与指导。启动实施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性评价,构建体现学习成果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实施本科校级教改课程研究生助教制度,年均约 1400人次研究生助教参与本科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坚持严管与关爱并重,实施《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学业预警及帮扶管理办法(试行)》,构建学校、学院、学生自助三级学业帮扶体系。


五年来,学校聚力创新、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涌现出一批名师、名课、名教材,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继续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突破、有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教学成果,继续保持南大本科教育教学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南京大学作为独立完成单位共摘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超过上一届;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全国占比十分之一)、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此外,南京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5-2019年间,我校卢德馨教授获得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3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13位老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02喜迎党代会

出神入化明大德,出类拔萃育新人

——南京大学思政工作五年回眸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凝心铸魂,立德树人。近五年以来,南京大学为办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让时代点赞、让社会称道的高等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旋律高扬有恒


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唱响励志成才跟党走、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主旋律,持之以恒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组织全校广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打造《神会马克思》系列微视频、“青年习党史”系列微课程,在全国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教育和引领青年学生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开展“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升国旗制度,组建国旗护卫队,评选“五星红旗班”“国旗团支部”,举办“同心筑梦”校园民族文化节、“祖国颂”合唱比赛,培育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线,以“学生是学校第一桶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两个第一”行动计划。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微展示大赛、微建言大赛、演讲大赛、创意大赛,引导南大学子志存高远、奋发成才。举行“第一粒扣子” 入学教育系列报告会,使新生入校伊始就“心存伟大,铸就灿烂初心”;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提升毕业典礼的参与感、仪式感,使毕业生满怀使命感奔赴未来。


主渠道畅通有效


深入实施“熔炉工程”建设,以大德、大爱、大家、大智为目标,激活“德智体美劳”育人要素,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全面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以“大学工”“大思政”为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分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副主任,涉及学生培养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指导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两周一次的院系党委副书记工作例会,强化部门、院系之间的工作协同和沟通,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以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为契机,强化学工、研工、教务、团委、就业中心等人才培养部门工作联动。


牢固树立鲜明的育人导向。克服学生评价标准的“唯学分绩论” “唯论文论”,发挥“德”在奖学金申报中的正面引导功能。2017年设立以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标准的学生最高荣誉奖学金“栋梁特等奖学金”,激励和引领广大学生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强化担当,如今“栋梁特等奖学金”的公开答辩会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讲政治、谈责任、强担当的思政课堂之一。


不断强化学校各领域育人功能。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南京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涌现出一批以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向东教授《宇宙简史》为代表的“课程思政”金课。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探索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十大育人”工作方案。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在院系层面精心培育20个“南京大学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不断强化学校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功能。


主阵地建设有力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规律,努力用更有益的内容、更有趣的方式、更有效的载体,不断壮大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


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构建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团学骨干培训班—青马班”为内容的青马工程三级培育体系,加强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扩大思想引领活动覆盖范围,筑牢基层信仰堡垒,持续打造辐射各类学生的红色阵地。组织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感恩与责任”奖助学金颁奖典礼,持续开展优良班风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组建朋辈导师,实施学业支持计划,推动全校优良班风、学风建设。


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开展“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等主题实践活动,设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社会实践重大专项,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优秀学生评选,创立少数民族学生“石榴籽”奖学金,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实施“雨花斑斓成长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外交流计划,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精神。


注重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青年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敏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9全国最美大学生”,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研究生程宇豪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历史学院2012届校友袁辉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软件学院2014届校友刘靖康获全国首届创新创业英才奖。发挥学生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成立“诚动天下”南京大学大学生成长报告团,面向全校学生分享成长故事。


主队伍奋发有为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期望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育人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学校既有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卢德馨教授这样的“大先生”,近年来又涌现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欣然、首批“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朱嘉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培育出“蝌蚪学术联谊会”“摩尔花园”“未来编辑部”等一批院系特色鲜明的师生课外交流平台。


着力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按照“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育人为根本,突出辅导员工作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激发辅导员的事业荣誉感、工作使命感、队伍归属感;以能力为关键,建设9个“辅导员工作坊”,不断优化辅导员培训体系,培养“学习型、研究型、领导型”的辅导员;以发展为动力,完善辅导员职级职称评聘制度,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比赛,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以制度为基础,狠抓辅导员日常工作,制定并落实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进课堂、进宿舍,联系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员等一系列辅导员工作制度规范。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学校1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个项目入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2名辅导员提名、入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3名辅导员获得江苏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


在喜迎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全校上下将紧紧围绕建设“第一个南大”、把握“九个第一”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新水平,以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 





03喜迎党代会

紧扣发展需求,着力原创科研,打造全链条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南京大学科技工作五年回眸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科技工作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石。近五年来,我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第一个南大”的奋斗目标,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科研成果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逐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科技工作新模式,稳中求进、进中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从关键指标看基础研究实力


五年来,南京大学基础研究优势稳中有升,新兴研究方向强势突破,在一系列关键性指标榜单上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基础研究质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2015年至今,在反映基础科研质量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全球高校前20位、中国高校前3位,曾经一度跃居全国高校榜首。


国家级获奖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至今,我校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国家科技奖励改革以来我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3名的地位;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8项,其中,2015年获得教育部首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获教育部奖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高质量原创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学科群一流刊物发表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从2015年的47篇上升至2019年的149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接收和发表的论文从2015年的1篇,增加到2019年的7篇。


科研实力逐年增加深度与广度。五年来,南京大学获批各类人才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4项,优秀青年基金55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35项;获批各类团队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延续资助7个,江苏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仅2019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1项,创新群体项目3项,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增长势头显著。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5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85亿余元。


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蓄水深度,加强新兴研究方向攻关能力,保持基础研究优势,南京大学一直在前进。


从平台建设看有组织科研能力


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南京大学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平台优化、整合和建设工作,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构建交叉协同、聚力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新模式。


国家级重点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7次评估优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3次评估优秀,7个省部级平台评估优秀。五年来,南京大学共计获批新增国家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观测台站2个、行业工程中心1个。与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共建“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成立“脑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研究院”、“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一批重要的交叉研究平台。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整合方案,积极推进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筹建工作。


从典型创新工作看全链条科研模式


五年来,南京大学积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做原创科研,在制约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推动从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技术,并面向国家和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新模式。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他带领团队历经20年不懈研发,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从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突破开始,最终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理论突破的全过程创新,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我校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新突破。


环境学院任洪强教授领衔的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团队,通过创建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宜兴环保研究院,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逐渐探索出科技创新与产业贴近、成果共享、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方式。该团队牵头完成了国家奖自然奖二等奖1项、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等突出成果,主导多项工业回用水国际标准制定,任洪强教授也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在基础研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的“微界面强化反应技术”,并基于该关键技术研制的具有普适性的微界面强化超低压先进反应器(MISAR),从科学概念、技术原理、到机械结构、数学调控方法与设计程序,均是国内外原创,并正在部署面向工业化的系列产品研制开发。该技术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化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使我国这一领域技术领先于世界,结束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历史机遇看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回眸过往,南京大学总是能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抓紧机遇,成为时代弄潮儿。


1985年,曲钦岳老校长在国内率先提出科学研究的成果要到国际舞台上去比拼,并把发表SCI论文引入科研评价体系。SCI论文成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我校与时俱进,多次调整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推动科研评价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五年来,南京大学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树科研高峰”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科研评价逐步实现了从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到质量的再提升,最终到解决问题、做卓越研究上来的转变,这既是新时代的国家新要求,也是南京大学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新解读。


当下,南京大学科技工作正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探索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首批启动的3个项目已取得一系列高峰性成果:万贤纲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的“拓扑材料全面搜索”成果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祝世宁院士团队全球首次实现了基于芯片化移动机平台的全天候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基于超高像素成像芯片的“南大眼”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等。“卓越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已在全校营造了专注重大科学问题、潜心原创研究的良好氛围。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南京大学科技工作正在围绕“九个第一”的建设目标,面对新时代、新转型,加快推进一流科创新体系建设,育出一流人才,建成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为努力建设一个契合国家发展需求,匹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04喜迎党代会

建设南大特色智慧校园,助力“双一流”建设

——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五年回眸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五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围绕增强“改革创新”第一动力、建设“第一个南大”的目标,牢牢把握“九个第一”,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出神入化之功,收出类拔萃之效”的要求,根据“一年转变,两年改观,三年见成效”的建设目标,从学校事业发展着眼,从师生需求入手,实施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集中力量破解了影响和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瓶颈性障碍,加快推进南京大学特色“智慧校园”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接续建设“第一个南大”打下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从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破解信息化建设难题。经过广泛调研,根据南京大学的工作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南京大学信息化机构改革方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与网络信息中心实行机构合并,新成立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由技术支撑转变为管理、服务、开发。


改革信息化队伍建设机制,出台《南京大学信息化队伍建设方案》,采用市场化方式,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激发信息化队伍活力,让信息化岗位能够吸引、留住并激励优秀的信息化人才,从而提升南京大学信息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建设南大特色智慧校园提供队伍保障。

创新信息化项目建设机制,实行“信息化项目组双负责人”的建设机制,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外包公司三方协作机制,信息化中心作为全校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全校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加强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构建信息化发展良性生态。梳理信息化工作管理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和制度自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促进信息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信息化中心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通过高效的机制、良好的状态、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推动南京大学信息化工作全方位提升。


提升校园网络基础服务能力。扩容校园网出口带宽,出口带宽从6G提升至32G。校园网用户数达5.2万人,同时在线用户数达2.1万人,全校信息点数量达到10万个,无线校园网NJU-WLAN接入点达8000多个。信息化中心正按计划、分批对校园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实施提档升级,改善网络基础环境,提高校园网的速度和稳定性,逐步实现校园无线网的全覆盖;优化学术资源数据库访问,提升服务科研水平;持续提升校园网对各类应用服务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师生的上网体验。


建设校级数据中心,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校务数据共享。标准先行,推进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制定,重点推进包括教职工、组织干部、本科生、研究生、科研、财务、设备、房产等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学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重点突破,推进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通、流程通、服务通。全面启动人事、组织、科研及学工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系统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中心和各个业务部门紧密协同,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流程互联互通,如通过人事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与科研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第一次实现了南京大学职称评审全过程线上化,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职称评审系统与科研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从科研系统直接获取科研项目、论文论著、专利等数据,解决了职称评审过程中的重复填表问题。


网上办、掌上办,提高工作效率,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梳理了全校各类校务服务事项和流程,推动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从师生最关注的事项做起,进一步简化程序、减少前置审批条件、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间。如迎新工作中使用手机在线填报,实现数据实时统计,扫码一键报到;本科生毕业离校系统对接了图书馆、财务处、教务处、资产处、保卫处、信息化中心等多部门的数据,实现了2019届3427名本科毕业生的在线离校手续的办理,解决了毕业生毕业离校到各个部门奔波的痛点,通过电子离校单为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离校服务,业务办理更加高效快捷,同时也帮助部门院系缓解了管理上的痛点问题。


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针对网上办事入口多的难题,推动“一网通办”,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微信信息门户、APP、统一自助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一键登录、一站集成,为师生提供统一的一站式服务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打通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如正在建设的海外学者一站式服务系统,为海外学者提供从录用,填报个人信息,办理工作许可证、居留许可证,开通邮箱、上网账号、校园卡,签订合同,报到入职,到入住等的一站式服务,优化引智软环境;微信信息门户服务师生贴心入“微”,自年初上线以来,关注用户已达3.8万人,信息门户面向师生提供涵盖办公、教务、学工、财务、图书、校园卡、网络、生活、资讯、互动等方面90余项移动应用服务,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移动化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同学们反映最迫切的需求,推出直观课表、空闲教室、考试安排查询和学分绩计算器服务,实现校园卡、电费、水费、网费、图书欠费等手机在线充值功能;全校统一的自助服务平台,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职工自助打印服务的全覆盖,提供学生成绩单、在读证明、四六级成绩、各类奖学金证书,教职工收入证明、在职证明、职称证明等70余项事项的24小时自助服务,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上线一年多以来,自助服务平台累计为师生提供各类打印服务10万份。


紧紧围绕“师生体验”,做好让师生满意的信息化。为师生服务、为院系部门服务是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举办南大特色智慧校园建设专题师生座谈、院系部门专题调研,听取师生、院系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服务需求、积极回应师生关切,以师生为中心,建立高效的用户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师生满意度。如开通无感知认证及两线程服务,校园网即联即上,避免重复认证,手机电脑可同时上网,提升了师生的上网体验;为师生提供VPN服务,在校外也可以访问图书馆资源等各类校内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校师生开通Eduroam外访权限,南大师生可在全球六千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使用校园网账号上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正版Matlab、Adobe和Chemoffice软件服务,并举办相关培训讲座(Matlab校园活动周),开展正版软件需求问卷调查,助力教学科研;上线自助补卡设备,提供24小时自助补办校园卡服务,为师生生活提供便利;升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微信扫码登录、手机验证码登录、中英文界面切换等功能;实现成绩、课表、调停课、电量不足、校园卡余额不足、网费余额不足、图书即将到期、网上办事进度等信息的主动推送功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广大师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信息化发展永无止境,提升师生获得感永无止境。信息化中心将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紧紧围绕把握“九个第一”、建设“第一个南大”持续发力,以“第一资源”开发年、“熔炉工程”建设年、“支部建设”落实年为抓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稳中求进,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智慧校园,以出“神入化之功”“,书写“奋进之笔”,以出类拔萃之效,交出“奋进之作”,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接续奋斗。




05喜迎党代会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南京大学法制建设工作五年回眸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自2017年4月成立以来,法制办公室在依法治校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规划、协调和推动依法治校的各项工作,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管理、开展诉讼仲裁等工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决策的水平。2018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校。


一、加强全面依法治校工作的顶层设计


我校于2017年成立南京大学依法治校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法制办公室作为依法治校委员会的执行机构。为有效施行《南京大学章程》,实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制办于2017年制定颁布了《南京大学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意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法制办牵头修订了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等学术权力机构章程,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各类学术权力的运行规则及程序;2019年,法制办牵头制定了《南京大学章程(修订稿)》,对南京大学章程的30项条款进行了修订,使学校章程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制定了《南京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试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水平。


二、创立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


为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协调性、合法性,法制办于2018年制定了《南京大学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校级规章制度制定的起草、审查、公布和解释、修订及废止的程序,明确了校级规章制度在上会审议之前必须经过法制办合法性审查,进一步维护了学校规章制度体系的统一与协调,保证了学校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法制办作为全校规章制度审核的主管部门,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逐步形成了以《南京大学章程》为统领,各类章程、规划和管理性文件为支撑的,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内部制度体系。2017年,法制办对校级规章制度开展“废改立”工作,对现行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共计清理废止规章制度136项,拟修订166项,拟新立66项,合计规章制度368项。自2017年7月以来,所有校级行政规章制度上会前均须经法制办严格审查与修改,2017年共计审查86项,2018年共计审查39项,2019年共计审查42项(2019年数据截止10月24日)。


三、建立健全了学校合同审查管理机制


法制办通过调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于2018年制定了《南京大学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对合同的订立、审批、履行、纠纷处理、备案归档等一系列行为进行了规范管理。在现行的规范下,学校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指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由法制办统一指导、监督学校合同事务,管理南京大学合同专用章,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职责范围内合同的审批及合法性审查,并实行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建立合同台账。2018-2019年,法制办先后配合人力资源处、资产管理处、招标办公室等职能部处统一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合同、劳动聘用合同、设备采购合同、建筑施工合同、进口货物技术协议、家具采购等六大类合同模板,这些类别合同占全校合同总量近50%。2018年,全校共计审核各类合同8167件,其中金额20万元以上合同1043件;2019年,全校共计审核各类合同10000余件。


四、制定了学校诉讼与仲裁事务处理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诉讼与仲裁事务管理工作,法制办于2018年制定了《南京大学诉讼与仲裁事务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各类诉讼与仲裁事务的办理程序、授权委托、代理人聘请、责任追究等具体规范,明确了由法制办作为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学校各类诉讼与仲裁事务,同时负责学校常年法律顾问单位的聘请、管理等工作。2018年,法制办依照关于招标采购工作的有关规定,最终确认由国浩律师事务所(南京)担任我校常年法律顾问单位。在法制办的指导和批准下,人力资源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后勤服务集团等单位先后聘请了知名律所担任法律顾问,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法律服务环境。自法制办成立以来,学校共涉及各类诉讼、仲裁事务22件,目前胜诉9件,调解结案8件,仅有1件败诉,大大提升了学校处理法律诉讼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维护了学校的声誉。此外,法制办为学校遇到的重大舆情、突发事故、重大决策、重要磋商等工作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书共计30余件。


五、通过校名标识商标管理加强校誉维护


以南京大学商标为核心的相关学校标识,包括校名、校标、校训、标志建筑物等,是全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品牌和财富,是学校专属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法制办作为学校校名、简称、校标等商标标识的主管部门,于2017年委托专业的商标申请代理机构提供商标注册、“满三年未使用撤销”答辩等法律服务。据统计,法制办成立之前,学校仅对“南京大学”“南大”“NANJING UNIVERSITY”“金大”“CSSCI”等商标进行了第41类(教育娱乐类)商标注册,学校拥有注册商标仅有13件。2017年以来,法制办对南大校标、南大全称、简称、南大招生小蓝鲸等校名及标识进行了45类全类商标注册,在原注册商标13件的基础上增加注册商标220件。此外,法制办正在研究制定《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法》(计划于2019年12月颁布),并对南京大学校训、南京大学北大楼logo、南京大学校歌等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进行商标保护,并适时申请国际商标注册。


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法制办公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热点法律问题,自2017年以来,多次邀请国内知名律师、专家,面向广大师生举办了《南京大学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宣讲会、“合同审核中的法律风险”研讨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法律风险防范”专题讲座、“网络图片侵权风险防范”知识讲座、“通讯网络诈骗防范”专题讲座等普法活动。切实提高了师生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法律本领,充分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通过逐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塑造法治信仰,进一步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校广泛参与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来源:教务处 学工处 科技处 信息化中心 法制办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