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立明与南京大学专家座谈 | 导师说:科不分文理,地无问东西

南京大学 2020-11-15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2月25日下午,南京市市长韩立明主持召开座谈会,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听取南京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建议。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副市长邢正军出席,南京大学专家沈坤荣、周晓虹、陈云松与会。


抗击疫情,既需要专家们坦诚交流,建言献策,燃光给指引方向的明亮灯塔;也需要同学们多思多悟,融合交叉,汇聚成南大人赤诚报国的巨大洪流。

今天,小南先带你看座谈会,再听与会专家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云松教授写给同学们的导师说。


韩立明与南京大学专家座谈


疫情发生以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建立健全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根据疫情形势先后出台小区封闭管理、加快复工达产、依法防控疫情等措施,全市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正在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努力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参加座谈会的4位南京大学专家,长期从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研究。大家坦诚交流,积极建言献策,纷纷表示南京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站位决策有高度、防控措施有力度、政策执行有温度,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序统筹推进,体现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的应有担当。


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

在当前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解决物资持续保障、技术有效供给、新药创新研发、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就业等问题至关重要。他希望南京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将“互联网+教育”和网上办公做出品牌、做成产业;整合应急服务资源,充实应急工作队伍,把“更加安全”打造成南京的靓丽名片;发挥南京大学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合作,为南京贡献更多技术和智力支持。


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沈坤荣:

短期内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中长期上,优化制度安排,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数据共享平台、应急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公共财政应急支出预算机制,通过“硬实力”“软实力”双提升,打造适合特大城市实际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晓虹: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业,有效提振发展信心,尽快恢复城市经济活力;合理制定各类学校开学方案,逐步推动城市运行向常态化转变;超前研判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切实关心帮助贫困人群生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回应市民群众关切,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云松:

复工复产要差异化研判、精准化实施,通过政策支持、减负稳岗让制造业、商贸服务业“跑起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实应急预备队伍、夯实疾控医疗队伍、稳定社区干部队伍、补充基层志愿者队伍;发挥大数据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以疫情防控生动实践为契机,有效提升城市国际化形象。


韩立明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交流讨论。她说,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既有“旁观者”的清醒,又有“局中人”的睿智;既有“吹哨人”的担当,又有“助阵团”的真诚,为我们理清了思路、拓宽了视野、明晰了路径。我们将认真梳理、总结吸纳,与社会各界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共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构建更为安全、更为健康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融合的南大力量

陈云松  


同学们:


庚子新春之际,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牵动了亿万人心。疫情恰逢春节这一中国社会运行的节点,而武汉又为九省通衢。病毒蔓延之烈、防控任务之艰,建国以来实属罕有。好在旬月以来,十四亿人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疫情渐呈缓解之势。


返校之前,大家如星辰散布、天各一方。但借助互联网,千里之遥仍可彼此告慰,足不出户亦能遍揽九州。互联网上的南大,和金陵古城中的南大,两处风景,一处乡心。就在月中,南大附院鼓楼医院的白衣战士们还在集结,自天津路向湖北、向武汉进发。那一天,全城的媒体都在传诵一句话:“吴地悬壶尽入楚,从此白衣做战袍。”在暮色中西行的白衣战士来自南大,写下诗句的周晓虹教授也来自南大。


陈云松


在疫情中,在远离南京的天涯海角,我们能做些什么?这场惊心动魄的人疫之战,普通人如你我,难以挺身直入战场。同学中的大多数,更非医学专业。但我总觉得,抗疫非仅是武汉之战、湖北之战、中国三百城市之役,它更是意志之搏斗、精神之检验、治世之大考。因此,它天然萦绕着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怀,更始终立足于严谨、求实的格物致知的浩荡精神。


在疫情中,我和我的同事还有研究生同学们,做了一项微不足道但对我充满启示的研究。这段时间以来,是文科人推己及人的敏感,“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焦灼,促使我和我的同事们放下手头的工作,试图为同样焦虑中的人们做些什么。是理科人的系统思维,让我直觉疫情对于城市的如山压力,乃是一种巨大的系统风险,绝不仅仅取决于每日媒体中播送的病患人数,而是受到交通、物资等多因素的影响。是社会科学的敏感又进一步提醒我,除了看得见的人流物流,我们还必须考虑信息流空间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舆情态度、治理能力。在这样交融、交叉的融合思维中,我们通宵作战,整合了目前涉及疫情的全部多来源公开信息和海量的互联网大数据,以此来测量全国338个主要城市的疫情风险。我们抓紧上报,希望能为决策奉献一份力量。


就在这短短的几周里,我愈加感到,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是面临困难重重的治理任务,多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也因此,我希望我们南大的同学不带有一丝一毫的畛域之见,鄙视任何一种基于学科的鄙视链。我们文科的同学,始终应该多了解一些数据的坚实;我们理科的同学,始终应该多体会一种时空的悲悯。让我们的情怀,因数据而具有逻辑和力量;让我们的逻辑,因精神而具有长存的品格



始自三江汇流,百年以降,融会贯通、文理兼长,从来是南大的风神和底色。一所大学,唯有兼备“人文化成”与“格物致知”的使命,才能真正成为人类智识的殿堂;一种知识,唯有融合心灵的力量和科学的风纪,才是值得我们去为之终身渴求的志业。


所以,同学们,多思,多读,多观察,多体悟,更要多融合,多触及,多让心灵开放。你我在这场战役中,科不分文理,地无问东西。在无情的疫情面前,每个南大人所能竭力奉献同胞的,一份报告,一次实验,一首诗歌,一次转发,一场讨论,一轮思考,都是那么细微和不足道。但恰恰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点滴,汇聚成了南大人精忠报国的巨大洪流。这些洪流从你所在的家乡,从中国万里河川的每一处角落,汇聚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也将汇流到疫情过后的南京,我们美丽的南大校园。



在象征着科学力量的化学楼旁,坐落着苏州校友捐献的古典园林“香雪海”。在仙林南雍,在九乡长河之畔,古典与现代,科学与人文,有着浑然一体的融合。这并非偶然,因为它隐喻了南大的源流和精神。无论是疫情风雨如晦之时,还是国家春暖花开之际,让我们重温这照壁上的一副对联:


十亩冷云,何处飞来香雪海,添南雍励学敦行之外,一段凌霜春色;

三江英俊,此间长绕风雨声,养天下朴诚雄伟于中,百年勖士精神!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来源:“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丁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