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志成城再奋进!全文:吕建校长在新学期工作会上的讲话

南京大学 2020-11-14

编者按: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激变大时代,如何探索并实践大学发展的新范式?

4月13日,南京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上,校长吕建为2020年“收官”、“开局”、“攻坚”工作划重点。南小微为您全文刊登吕建讲话《以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 用实干促进高质量提升》如下:


4月13日新学期工作会议掠影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南京大学继往开来、奋发有为、成绩斐然的一年。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准确把握“九个第一”内涵,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进中突破”工作总基调,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新范式,切实推进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全面构建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在人才培养新体系、科学研究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学科建设新生态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建设“第一个南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的冲刺之年,也是南京大学科学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征程的奠基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既要“收官”,又要“开局”,更要“攻坚”,十分关键特殊。今年1月,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学校过去五年的工作和经验,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南京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对新时代南京大学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们接续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将结合学习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从三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学校2020年的改革发展工作。









一、时代背景与总体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第一个南大”,作为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的中国一流大学,南京大学应该如何解读与落实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南京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而接续奋斗”的“南大方案”。我认为,可以“一流的大视野、中国的大需求、南大的新方位”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从新时代新机遇挑战(大时代)、大学发展的新范式(新定位)、中国特色的新方案(新需求)、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内核)、世界高教的新趋势(新坐标)、南大挑战的新思考(新方位)等视角来系统化理解与解读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南大方案”,从而为南京大学各项事业的未来发展打开“思想空间、谋划空间、行动空间、成就空间”。                            

(一)从时代变革视角审视一流大学的新定位

《现代大学论》作者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说过,“大学处在特定时代总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在我理解,那就是说,大学像其他人类组织一样,她不是孤立的,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基于自身的传统与其所处的区域、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交融互动。正如剑桥大学前副校长埃里克·阿什比在其《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所阐述的,“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在此意义下,大学的遗传就是初心的遗传,其初心就是人才培养,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大学的环境就是时代,“在与时代的互动中探索并实践大学发展的新范式,实现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支撑和引领”就是大学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的发展史就是“守住初心、履行使命、范式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大学发展史上的英国范式、德国范式、美国范式等就是佐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融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激变大时代,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该如何发展?中国的一流大学群体又该如何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意义下,所谓一流大学,就是能够率先通过自身办学方式和与时代互动方式的求变来为自身传统和时代变迁之间架构新桥梁的大学,就是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综合性变革来适应、支撑、引领民族振兴,进而推动人类进步的大学。因此,一流大学既不只是指标意义上的“一流”和排名意义上的“一流”,也不全是公认顶尖大学“定义”架构下的跟踪模仿式一流;它应该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所蕴含的新一流。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能够站在大时代的前列,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努力驾驭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助力破解“民族振兴之梦如何实现”“人类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的大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大学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本原问题,重新思考大学的定位、内涵、精神、文化、结构、功能、产出等,在传承与创新中率先探索与实践大学发展的新范式,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成就新时代的新一流。

(二)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谋划创建一流的新途径

在发展需求的迫切性方面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和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在发展内涵的核心性方面,要全面遵循“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六个下功夫”发力,凝聚和培育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健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形成教书育人新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发展目标的互动性方面,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为了回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我们需要采取“一条主线、两个追求、两个立足、两个支撑、三线交汇、四个自信、一个平台、一条途径、三个抓手”的总体思路来谋划我们的办学路径。

所谓一条主线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所明确的旗帜、方向、道路、目标前行。所谓两个追求,就是指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谓两个立足,就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所谓两个支撑,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所谓三线交汇,就是要探索“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所谓四个自信,就是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支撑,来创建“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所谓一个平台,就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国际舞台上,以国际坐标和世界标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力争形成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所谓一条途径,就是回归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本原,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彰显引领式特色,通过综合改革和自主创新,创出各具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群体。所谓三个抓手,就是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和提升质量。

(三)从南大发展新方位研判应对挑战的新方案

当前,南京大学正处于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解放思想、一流引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服务需求、回应关切,集聚资源、提升内涵,稳中求进、增压提速的新阶段,必须解决以次优地位争取最优人才、以较小规模作出较大贡献、以有限投入满足无限期待、以先行优势助力后发先至、以已有辉煌赢得持续辉煌等突出性问题,努力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在聚力内涵式发展中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在聚焦高效能治理中得到充分迸发、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在着力高质量提升中得到充分实现。具体而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破解九大结构性矛盾与解决三层次提升问题,力争达到“大与小、内与外、近与远、宽与高、稳与破、前与后、放与推、知与行、天与地”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实现“攀高峰、有地位、出原创”三线叠加式的转型发展

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党代会报告提出了“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略和“工作围绕质量做、以质量牵引数量,投入围绕结构调、以结构支撑功能,资源围绕内涵配、以内涵链接外延,政策围绕效率定、以效率促进发展,措施围绕目标定、以目标统揽全局“的总体思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中加以落实?为此,我们在总结“双一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建构南京大学未来发展大厦的切入点、高位点、基础点、架构点、落地点、观测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谋划,提出并实践了以“引领式发展为追求、新范式探索为统领、结构化架构为核心、办学实践为落实、三线叠加为表征、四个转变为检验”的实施方案。

从切入点的角度,我们将落实“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发展方略具体体现在探索解决国家教育与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场景之中,并力争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南京大学特色且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实施方案以“可见与物化”的“结构化架构”为中心的方式加以体现,从而使得“结构化架构”上能够承接“内涵与质量”的要求,下能够指导“目标与效率”的实践,并为政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宏观支撑。从高位点的角度,我们以“新时代、新一流、新范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导向,努力探索“指标一流、排名一流、顶尖公认”背后的一流大学的本原所在,在高位中探索实践途径,在转型中创新模式机制,在实践中力争提升引领。从基础点的角度我们要以家国天下为平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等视角来理解国家发展、教育发展、科技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的大逻辑,形成“拓展发展格局、展示服务能力、集聚发展资源、实现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动;在区域、国家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南京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南京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从架构点的角度,内涵式与高质量的最重要内核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具体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可以体现为内涵式结构与高质量产出。建构“内涵式结构”,需要系统回答“人才培养应该立什么树什么?科学研究应该立什么树什么?队伍建设应该立什么树什么?学科建设应该立什么树什么?开放办学应该立什么树什么?治理体系应该立什么树什么?基础支撑应该立什么树什么?”等问题。推动“高质量产出”,需要系统考虑三个维度的产出:卓越引领的产出、转型提升的产出和绩效指标的产出。归结起来,上述过程既是一个架构南京大学未来发展四梁八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从落地点的角度,我们从南京大学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上述问题加以系统谋划与不断实践,基本形成了“人才培养新体系、科学研究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学科建设新生态、开放办学新格局、治理体系新抓手、基础支撑新拓展、师生感受新提升、办学发展新范式”的内涵式结构与“卓越引领、转型提升、绩效指标”三线叠加的“出模式、出机制、出方法、提效率、提绩效、提层次”高质量产出方式。从观测点的角度,检验上述推进过程的基本观测点是“四个转变”: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做事方式的转变。“四个转变”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学校各项办学事业是否大力推进的重要窗口与标尺。

综上,南京大学各项办学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可简单归纳如下:以九大结构性矛盾破解与三层次问题解决为重大问题导向,以探索规模制约下一流大学发展之道为牵引,以新时代新一流新范式为抓手,通过“三问”(问层次、问态势、问路径),“三转”(转观念、转方式、转管理),“三出”(出方法、出机制、出模式),“三提”(提效率、提绩效、提层次),不断深化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新体系、科学研究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学科建设新生态、开放办学新格局、治理体系新抓手、基础支撑新拓展、办学发展新范式”的内涵式结构与“卓越引领、转型提升、绩效指标”三线叠加的高质量产出,为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具有南大特色的“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发展方略与实施方案,才使得我们能够在破“五唯”的过程中有了探索治本之道的基础。具体而言,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内涵立的视角思考指标破的方法,从全局立的视角思考局部破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思考破到立的过渡,从正本清源的视角回归内涵与度量关系,从统一多元的视角推动院系学科科技本原的回归。我们的实施途径是:用“一个明确”“四个转变”“三个还原”“三线叠加”的“立”来推动南京大学的“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从而探索与实践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大会现场









二、发展态势与推进方式








下面,将按照南京大学各项办学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来思考与谋划2020年的主要工作。

(一)人才培养新体系

从新时代新需求的角度,“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实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时代教育新跨越,建构新时代人才培养新体系”是高等教育界需回应的新要求。南京大学在“三三制”本科培养模式、“二三三”硕士培养模式、“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系统探索了“从知识到能力到做人、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到德为先、从教学到教育、从模式到体系”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并取得实际成效,为继续彰显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方面,我们系统谋划了面向新时代新挑战的南大方案,在操作层面研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解读?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如何体现?学习成长端与教书育人端如何互动?人才培养新体系与‘三三制’培养模式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在“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两端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简称“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其中,“一核”是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元”是指从人才培养角度,将“德、知、行”或“知识、能力、做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两端”是指基于“学习成长端”(需求侧)与“教书育人端”(供给侧)两端的互动进行体系设计,在学习成长端要“彰显个性适应,提升内涵层次”,在教书育人端要“打开育人空间,凸显中心地位”;“四维”是将“两端”的设计具体落实成四个维度,在学习成长端具体表现为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维度和内涵式层次性成长维度,在教书育人端具体表现为融合式全面型育人维度和通达式全方位环境维度。对“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全面探讨将另文进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完善新体系、落实新体系、出彩新体系。今年工作的侧重点是以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本科生院和新生学院的建设谋划、特殊时期的招生与就业为抓手,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探索方面,我们将在“二三三”硕士培养模式、“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基础上,努力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机制、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新机制、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新方案、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的谋划、研究生培养与激励新机制”等,力争取得新突破。今年工作的侧重点是以一体化新体系的构建、研究生评价与培养新机制的突破等为抓手,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科学研究新模式

从新时代新需求的角度,我国科技发展需关注的问题可归纳为十二个字:一对矛盾(我国的论文数、论文引用数、专利数等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创新能力却处在二十位左右)、两个软肋(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鲜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个偏差(价值偏差:把帽子和论文等手段当作目标来追求;行为偏差:浮躁与功利倾向)。

为应对这一重大挑战,南京大学充分利用高水平多学科生态体系与文理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特色,提出了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以科研新模式为架构,从新时代国家战略与南京大学定位的视角理解“科创创新、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评价”等事物本原的本质内涵、重要外延、度量方式及其价值与贡献导向,让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等回到其在各种事物场景中度量方式的辅助手段的位置,在场景化科研聚合过程中强化新模式导向和学术高峰与旗帜的形成,不断探索科技创新领域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力争在建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基础研究与创造技术非线性互动的新模式、新机制与新产出方面取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并构建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组织机制,在推动新时代科研方式转型与突破科技创新软肋方面为国家做出南大新贡献。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我们通过“有组织性的卓越研究计划布局、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有层次性的文科科研基地建设、有显示度的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有话语权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举措,加快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等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南京大学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近年来,我们以“卓越研究计划”为抓手,持续推动“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研新模式和“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模式,基础研究优势不断强化,高水平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基于基础研究的创造技术成效显著,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将是完善新模式、落实新模式、出彩新模式。今年工作的重点就是在新模式的指导下,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努力保持“日常”科研工作的高水平产出,力争在“项目与动力、过程评价与奖励、平台化组织式科研”等方面有新突破,强化“人-项目-成果-获奖-影响”的一体化导向,以此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队伍建设新机制

队伍建设是南京大学各项办学事业(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的发动机,“凡事问队伍、凡事强队伍”的机制和文化是南京大学各项办学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去年召开的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深化了全校上下对于“人才强校”战略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以“头雁工程”为牵引、“四大计划”为支撑、“四大制度”为保证,聚焦“九大任务”,深入开发“第一资源”的框架思路,形成了一系列队伍建设新机制。实施“擎天计划”,引进和培育有影响力的领军和顶尖人才。实施“腾飞计划”,启动准聘长聘体系建设,推进师资选拔聘用机制改革。实施“跨越计划”,建设高水平研究合作团队,促进优秀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实施“毓秀计划”,集聚有志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博士后等研究系列人员。坚持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编制、岗位、任务、考核“三定一考”的有机结合,由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按照“优劳优酬、绩效导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考评、动态调整,简化优化,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宽带细分的薪酬体系,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将是完善新机制、落实新机制、出彩新机制。今年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构建“队伍驱动(事业)?(变革)驱动队伍?”的互动机制,在人事机构改革与队伍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方面取得突破,院系学科科学制定队伍规划,在“擎天计划”的实施、“登峰A”计划的考核、准聘长聘机制的落地、青年学者的成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以此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学科建设新生态

为了更好地支撑“双一流”和“第一个南大”建设,南京大学的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文理工医协调发展”到“文理工医特色发展”直至“以文理工医协调发展与特色发展为基础的学科建设新生态”阶段。学科建设新生态(体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科个体层面,它是整个学科新生态的基础。在这个层面,我们要求各个学科“对内体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优势与特色的战略与战术两个层次的融合”,“对外表现出对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前沿的适应、支撑和引领”,能够体现“在全国学术共同体中地位、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地位和在南京大学学科生态中地位”这三种类型的地位,并能够不断适应国家“学科评估体系”和“学科监测体系”这两种体系的考评。我们采取分类型倡导、分层次推动、动态化适应等举措来推动第一层面的建设。所谓分类型倡导,就是“理科固本强基、文科博雅强质、工科推陈强新、医科补短强用”;所谓分层次推动,就是按照“占位型学科、亮点型学科、战略储备型学科”的布局来分别推动优势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的发展;所谓动态化适应,就是实施学科体系的智慧型加减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群体层面,它主要是以面向重大问题的学科交叉为手段,在“文理融合、理工融合”等各种交叉协同创新中不断体现南京大学高水平多学科体系的优势与特色,催生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生长点(通常表现为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区域或领域协同创新中心、交叉研究院、新兴智库等)。它具有“入门甜、协同困、持续难”的特征,通常需要学科部门、科研部门、相关院系的协同工作与齐力突破。第三层面是学科融合层面,它以人机物融合新世界对人类“认识世界、服务世界、改造世界”方式的挑战为契机,利用南京大学高水平多学科体系的优势与特色,探索从“学科交叉探索”到“突破学科框架约束”到“无学科框架约束的融合”的新机制,从“全新世界感知、全新世界认识、全新问题导向、全新范式转变、全新组织机制、全新目标追求、全新学科生成”的视角来探究与实践全新的学科组织形式,形成新时代的“南大眼、南大思、南大创、南大成”,力争达到“感所不能感、思所不能思、创所不能创、成所不能成”的新境界。这方面工作是南京大学探索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南大”在学科新生态方面的切入点与重要抓手。

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将是建设新生态、完善新生态、出彩新生态。今年工作的重点是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年”相关工作,以迎接新一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动态监测为抓手,爬坡过坎,力争在首次“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第五轮学科评估、江苏省优势学科中期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五)开放办学新格局

南京大学的家国天下情怀主要表现为通过南京、苏州、江苏、长三角、国家、世界与新时代加以互动,形成“拓展发展格局、展示服务能力、集聚发展资源、实现自我提升”的发展闭环;在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南京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名城名校互动、“科教兴省”与“省兴科教”互动等方式,在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苏州校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形成多校区协同发展的开放办学新格局;另一方面,以“国际合作突破年”为抓手,重点推进国际化联动服务机制、专业学位项目体系、国际化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科研机构、本科生国际科考、国际化示范学院等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将是建设新格局、完善新格局、出彩新格局。今年工作的重点是以苏州校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专业学位项目体系、“留学南大”品牌建设等为切入点,力争取得突破,全面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治理体系新抓手

南京大学“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等发展理念的持续推动、大学发展新范式架构中“人才培养新体系、科学研究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学科建设新生态、开放办学新格局”等发展方式的转变,都需要通过“治理体系新架构”等管理方式的转变来加以全面支撑。在前一段时期,我们通过“信息化发展改革”“财务预算方式改革”“海外师生服务方式改革”“鼓楼综合服务大厅建设”“校友工作模式改革”“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机制探索”“国际专业学位项目体系的谋划”等方面加以试点推动,在加强部门协同、内外协同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解决若干协同管理难题、提升服务师生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进一步推动跨部门横向协同的同时,我们开始着手建立学校部门与院系学科的互动机制,希望能够在体制机制上解决上下联动的问题,在学校部门和院系学科“统一多元”的个性化发展方面有突破。总体而言,提升治理能力的新抓手与推进方式是:在固有的条块分割管理基础上叠加纵向横向协同互动管理;在个案试点进展经验总结基础上走向整体谋划与系统推进机构改革;用全校聚合式精细化管理来强化南京大学小规模整体性的特色与优势。

今年是学校的“治理能力提升年”,我们将以推进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和建立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为抓手,力争在构建学校部门与院系学科互动机制上有突破,从而促进大学发展新范式的探索与院系学科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发展,并以此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七)办学绩效新亮点

2019年是创新推进、刻苦求进的一年,也是辛勤耕耘、成果丰硕的一年。我们努力优化学科建设新生态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15个学科进入世界100强,13个学科进入世界200强,学科总体实力持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我们全力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招生、培养、就业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日益突显;博士生资格考核与弹性分流机制的先进经验在全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中产生重要影响。卢德馨教授荣获全国首届杰出教学奖。南大师生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创佳绩,金奖和奖牌数量再次刷新记录。2位博士生在Nature正刊论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扎实开拓科技创新新模式。学校在自然指数排名中继续稳居世界高校前列,并取得了全国高校第一,全球高校第七的历史最高排名。CNS发表论文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发表Nature 5篇、Science 1篇。各类奖项申报捷报频传,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教育部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沈树忠院士摘取全球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周志华教授荣膺亚洲机器学习“卓越贡献奖”,万贤纲、施勇两位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状况》中,位列全国第三。全年获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洪银兴教授荣获中国经济理论界最高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刘迎胜教授荣获第47届德国洪堡研究奖。我们积极构建队伍建设新机制。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得到持续充实。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青年长江学者10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个。全职引进高端人才40人,其中包括全职院士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长江学者2人、杰青3人和1个高水平研究团队。我们着力开创开放办学新格局。学校在与国家区域创新发展的互动交融中不断强化服务社会能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形成了南大双创的典型经验”。努力推进与南京市、苏州市的名校名城融合发展,荣获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突出贡献奖。加快构建多校区办学新格局,稳步推进苏州校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鼓楼校区管理体制,启动谋划了江北国际科教创新区。我们切实推动管理方式新转变。深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校院(系)联动,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全面实施了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智慧校园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核心业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网络提升计划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推进财务服务质量提升示范工程;有序开展学生宿舍提升计划,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与学习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实施了新的宽带细分薪酬体系,落实了工作日午餐计划,推进了句容人才公寓点购工作,提升了体检服务水平,这些举措让广大教职工普遍受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现在回过头去再看奋斗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在总量规模有限的条件下,推进改革发展没有一招鲜,必须进行系统、精细的谋划,才能以次优地位争取最优人才,以较小规模作出较大贡献,以有限投入满足无限期待,以先行优势助力后发先至,以已有辉煌赢得持续辉煌。

吕建为“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获奖代表颁奖










三、主要抓手与工作安排








2020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高峰学科建设年”“国际合作突破年”“治理能力提升年”为抓手,以“建设教育部党建示范高校”“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推进‘两区’建设”“加强高峰学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治理能力与水平”“拓展‘第一资源’开发成果”“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扩大‘熔炉工程’建设成效”“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等十大专项推进工作为统领,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

(一)学科建设再攀新高峰

一是积极谋划和组织迎接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二是做好“双一流”建设监测系统填报工作。三是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学科亮点工程实施现状,进一步完善学科KPI指标体系,深化精准引导和支持。四是全面梳理我校“双一流”建设成效,全力迎接“双一流”建设首个建设周期评估。

(二) 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以“头雁工程”为牵引,全面实施“擎天计划”“跨越计划”“腾飞计划”“毓秀计划”四大计划,引育并举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教师岗位规模与结构,科学编制教师队伍规划;校院(系)联动,扎实做好准聘长聘制度试点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着力优化院系人才人事工作考核,提升院系人才人事工作质量;分类做好高层次人才考核、教职工年度考核、教职工聘期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三)人才培养再创新辉煌

一是在“三元四维”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下,制定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启动建设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新生学院。三是推进谋划博士生、硕士生培养新模式,建立研究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责任体系及研究生教育“荣誉体系”;实施博士生奖助体系改革;探索构建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控管理机制;研究确立后SCI时代体现一流人才培养质量和一流学科水平的学位论文成果新标准。四是全力做好特殊时期的学生就业和招生工作。

(四)科学研究再探新模式

1. 人文社科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文科卓越研究计划,进一步落实对接十层次项目的个性化需求,编制《文科卓越研究计划(十层次)进展报告》,制定《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研究专项实施方案》,积极筹划建党100周年献礼成果。二是优化文科跨学科机构与智库布局,着力推进文科国内外影响力和话语权建设。三是设立“文科青年跨学科团队专项”,落实“南大人文基金特任教授计划奖励方案”,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2.理工医科方面

一是多维发力、分类推进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力争使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有显著提升。二是改革和完善校内科研奖励政策,推进分类评价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型教师及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校科学研究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卓越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并开展新项目的凝炼和培育;整合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新增重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探索科技创新领域新型举国(校)体制集成攻关的“南大方案”。

(五)开放办学再拓新格局

一是以“国际合作突破年”为抓手,聚焦内涵式发展与高

质量提升,制定南京大学全球化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新突破;筹建并启动一批留学生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二是明确苏州校区顶层设计及相关建设需求,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确保如期开工。三是推进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四是启动12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六)支撑体系再出新成效

一是深化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双负责人项目机制的作用,启动校级数据标准制定和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持续推进重点业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二是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财务、招标管理服务,推进服务质量提升;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三是做好2020-2021学年学生宿舍的测算与安排;完成学校《“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的编制。

(七)管理体系再做新提升

一是全面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和大学本质属性、具有南大特点的大学治理体系;梳理并完善以《南京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对接学校“双一流”和“第一个南大”建设需求,实施组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提升干部执行力的管理机制。二是持续探索校院(系)联动新机制,深入推动“转观念、转方式、转管理,出方法、出模式、出机制,提效率、提绩效、提层次”在全校各院系学科的个性化落地。三是全面推进“争锋计划”,抓紧抓实任期目标责任制、优化综合考评体系、推进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等举措,持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吕建为管理工作单项奖获奖单位颁奖
















老师们、同志们,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春季学期的返校时间较以往推迟了两个月。但令我非常欣慰和高兴的是,广大教师认真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精心准备、耐心答疑,组织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广大学工干部全力做好学生信息摸排监测、防疫政策宣传、心理健康支持、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在抓好疫情防控首要政治任务不松懈的前提下,切实做好在线办公,确保各项工作不停摆;同时着眼转型提升,积极谋划新一年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南大人的育人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能激发昂扬斗志,越能取得更大胜利。让我们众志成城、奋勇向前,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争取早日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并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出神入化“再奋进”、出类拔萃“收好官”,高质量完成2020年各项工作,将南京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推向纵深!








往期精彩回顾



风雨同舟者,事儿都不难!全文:胡金波书记在新学期工作会上的讲话
长图览要|胡金波书记在新学期工作会上的讲话要点
我校召开中共南京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新学期工作会
春播快讯·看2019!奋进·每一年都是一首最美的赞歌


策划:网络文化工作室

来源: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

责编:陈曦、丁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