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学期,来看展!这里有宝藏博物馆

南京大学 2021-05-01

3月1日,春季开学第一天,南大博物馆应声而动,“锦绣中华苏绣艺术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再度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艺术走进百年学府,为南大师生奉上新学期首场文化盛宴。


  博物馆与高校之间天然有“血缘”关系,博物馆也被人们称为“第二课堂”。正如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所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挟高校特有的文物文献收藏和得天独厚的学术文化资源,正呈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势。

从翰墨丹青到江南苏绣,南京大学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跟着教授看展览”等形式铸就了博物馆界广受好评的“南大品牌”。前不久,《南京日报》以“跟着教授看展览 助推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为题,整版专题报道了南大博物馆的创新故事,一起随小南了解一下吧~


文化情结 拥有丰富的文物文献资源


  文化铸魂、文创、好玩有趣、专业、用户体验、年轻……”这些抢眼的字样诠释着南大博物馆的精神内核。2020年,“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书画文献展”的成功举办,更是让这座深居校园的博物馆被频频提及,吸引了无数校园内外的参观者。在此过程中,配合展览举办的十场专题讲座、四场“跟着教授看展览”等活动,在线直播观看人次突破300万次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和藏品基础,其中不乏在北阴阳营史前遗址和在南大北大楼附近东晋大墓里发掘出的文物,而殷墟甲骨、金石拓片等考古实物资料的收藏,从南大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即已开始,其最早时间则可追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南大博物馆副馆长史梅介绍,学校藏有1万多件青铜器、瓷器、书画和2万多件碑帖拓片,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文物;拥有古生物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数量多达十余万件,珍稀品种数量不在少数;拥有几十万册件宋元明清古籍、古代和近现代字画等重要文物和历史文献。这些文物充分体现了南大深厚朴实的文化情结。

由于藏品种类繁多庞杂,南大这些文物分别被收藏于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和生物博物馆。“2015年,学校正式发文成立南京大学博物馆。整合全校的文物资源,筹建一个新的博物馆。”据史梅透露,届时,这间综合性博物馆将集中收藏、展示、研究南京大学所有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藏品,并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南京的其他博物馆一起,向大家展现南京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

  

展览创新 激发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


由于南京大学新博物馆还在筹建中,博物馆利用2015年建成的星云楼里的两个美术馆展厅开始了其艰苦、朴素的博物馆运营之路:一方面做馆藏文物整理,一方面做各类展览,最终愣是靠独具特色的一场场展览“带火”一家博物馆。借助连续不断、主题鲜明的展览,南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提升。

“成立至今,我们利用美术馆已经做了四十多场展览。”史梅告诉记者,“因为星云楼里的这两个美术馆展厅不符合文物的展览标准,所以以展览现当代艺术品为主。”美术馆在经过几年的改造和完善之后,做了几次近现代文物展览,比如2017年“楮墨留真——南京大学藏金石拓片展”、2018年“胡小石和他的年代——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130周年书法文献展”、2019年“南朝气韵”展、2020年“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书画文献展”,并展出过晚清到民国的书画、拓片,还有手稿、古籍等。

史梅有一个想法,即希望“到美术馆看展览成为南大人的文化习惯”。除了发扬高校学科的支撑优势,深居校园的南大博物馆还策划了传承南京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凸显自身特色的展览;引进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美术馆、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去年底,国家级非遗苏绣艺术走进南大,通过苏绣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以及苏绣新生代62位艺术家的157件精美绣品,以及70多件文创产品,立体呈现苏绣的传承发展之路,彰显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受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喜爱。 

精品荟萃的苏绣展不仅展现了充满活力的刺绣之乡,而且通过生活化情景化的展示、针法和材料的展出、创意展程、互动体验等形式,让观众近距离直观了解苏绣技艺,感知作品魅力。此举无疑是在更多高校学子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激发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的热爱。


坚守专业 发挥教授学者的学术专长


  在史梅看来,南大人才济济,教授们都术有专攻,她自己虽然承担策展、布展任务,但也仅仅局限于对展品的熟悉,“对展品的内容研究,背后的文化内涵,那还是教授们的专长。”2017年,“楮墨留真——南京大学藏碑帖片展”开展,史梅即邀请历史系、文学院教授来进行导览,“做了四场导览,效果很好。”

据程章灿分析,对于观众来说,面对具体展品,结合专家讲解,通过直观的观看,理解更深入;可以与专家学者请教,现场交流,这种机会又很难得。“跟着教授看展览”这个活动就这样一直保留了下来,好多学生更是场场不落。“为了导览效果好,去年还特别申请经费,改造美术馆的导览系统。”史梅告诉记者,“跟着教授看展览”一般都放在中午12:30开始,“就是让大家吃过午饭,溜达到美术馆,一边看展览,一边听教授或艺术家讲解,享受精神大餐。”

博物馆搭台,专家学者唱戏:南大教授周同科,长期从事金石书学的研究以及书法创作与教学工作,其现场讲解着眼于细节,不仅干货满满,而且幽默风趣,有助于打开另一种视角;在“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聂危谷受邀进行导览……

教授们在进行导览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教授程章灿是“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中的老面孔,既会跟着其他专家看展览、听专家讲解展览的策划思路以及展品背后的内涵,也会亲自出场做导览员。据程教授介一个小时的导览,事前他往往要花好多天时间,不仅读文献,看相关的研究资料,而且多次到现场看展品,“力争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自己的心得和理解分享给观众。”程章灿认为,看展览是形式特别、特别有意义有趣味的学习方式,跨专业领域的展览尤其值得参观学习,而跟着专家看展览,更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举行“南朝气韵”展时,南大文学院教授童岭则将本科生课程“《文选》研究”放到展厅讲授,在保证选课同学座位的前提下,也向观众开放。童岭介绍说,此时,南朝碑刻拓本与同学们手边的《文选》文本相印成章,原本看似枯燥的六朝骈文一下子“鲜活”起来。以展厅的梁文帝建陵神道石柱柱额拓本与始兴忠武王碑拓本为例,“前者萧顺之是《文选》编者萧统的爷爷,后者萧憺是他的叔叔。”阅读、观摩、讲授三者结合,同学们似乎“穿越”回了1500多年前的南朝岁月,对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有了最直观的感悟


扎根本土 发掘南京相关的历史文化


  史梅认为,南京大学深耕南京一百多年,因此南大积累的文化财富中,相当一部分也跟南京历史有关。基于此,在南大博物馆举行的众多展览中,跟南京、南大息息相关,深挖南京历史文化的展览总是叫好又叫座。比如胡小石展、李瑞清展、“南朝气韵”碑帖展,以及今年将要展出的南京地区碑帖展等。

2020年,南大博物馆推出李瑞清展,将南大、南京与“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做了完美对接李瑞清是南大“老校长”,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围绕这场展览,举行了十场专题学术讲座;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徐兴无等加入导览行列,先后带来四场“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如此纵深的解读,迅速引起学界对李瑞清这位清代碑学书派集大成代表的重新审视和高度评价。


在“南朝气韵”碑帖展中,所展多为在南京发现的碑刻,程章灿亲自进行导览,围绕六朝碑拓与南京的渊源进行解读。“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东吴和东晋为前半段,宋齐梁陈四朝为后半段。”在程章灿看来,东吴和东晋时期,六朝文化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尚不突出;到了南朝以后,在江南地区文化发展积累的时间更长,加上前一段的文化基础,六朝文化独有的精华和特点就变得突出了,这其中就包括南朝石刻。

  一块汉代《校官碑》,被程章灿视为“南朝气韵”的先声。其上端为三角形,下方是长方形,具有一种神圣的意味,“虽然此碑是汉碑,但从中可见汉代南京文化的发展,并为南朝文化奠定了基础。”

谈及《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程章灿介绍,该碑原石还在,即位于今栖霞区甘家巷小学西边。碑刻整体有4米多高,非常宏伟,属于当时最原始的文献,“是研究梁史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今天的人来说,要了解萧憺的生平事迹,则可以通过该碑文所记与传世史书对比印证。而从碑刻本身的价值来说,“碑文的作者是南朝后期著名文学家徐勉,碑文内容被收录在严可均编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徐勉卷中。书写者贝义渊是当时的著名书家,刻工也是高手。”萧憺和萧秀二人是亲兄弟,与保存在甘家巷小学内的萧秀碑相比,“萧憺碑更高、更宽、也更厚一些,也就一点点,超出不多。”


新学期,来看展!

这就是南大博物馆的故事,你喜欢吗?

另外,再重复一遍好消息,去年受到广大师生高度关注和喜爱的2020年度收官之作——“锦绣中华苏绣艺术展”又开展了!考虑到去年办展时恰逢期末,又伴雨雪天气,很多朋友未能一饱眼福。为此,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和苏绣艺术家们的鼎力支持下,南大博物馆决定将“锦绣中华苏绣艺术展延期半月至2021年3月15日。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前往观展,相信这些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的苏绣作品,定能让您不虚此行!


有文化、有深度、有趣味

春暖花开日

南京大学博物馆

期待与你相会


精彩荐读

指尖国粹进南大!锦绣中华苏绣艺术展开幕

花山有径 古韵今风:你的诗意生活还缺这场画展!

百年后的这场展览,南大向这位“老校长”致敬!


来源:南京日报、南京大学博物馆

编辑:李雪妍、张浩然、朱歆琦

责编:佘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