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谈思政:“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我真心相信的”

2016-12-09 光明微教育 光明微教育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动态~


专家谈

专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

思政课改革创新,从何抓起?


思政课要变了。


2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重点推出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


出台《计划》的原因何在?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内容是什么?对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


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思政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思政教育已取得巨大进展,比如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张东刚表示。


但《计划》也对思政教育现存的问题作出了梳理。


张东刚说:“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政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政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


《计划》指出,当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政课提出了新挑战。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


构建思政课立体化教材

那么,该计划的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内容是什么?


 “首先,要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张东刚强调,应及时修订和使用好思政课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组织编写系列教学用书。


 他表示,必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进一步来说,就是要建立新进教师宣誓、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和退出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建立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等等。”


“当然,教学方法也要改革,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张东刚介绍,“我们还会组织各高校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等。”


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此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张东刚表示,“我们要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等。”


“当然,一套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政课综合评价体系必不可少。”他告诉记者,“我们要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他还透露,重点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是该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张东刚强调。


专家学者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站稳讲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心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凝聚着社会人心。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工作者又该如何给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


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讲好课程是支点

200多件学生艺术作品一字排开,国画、油画、雕塑、陶瓷等,反映了一个主题——中国近代“峥嵘岁月”。


隆冬时节,清华园里一个名为“马克思主义课程因材施教作品展”的展览,让书本上的中国革命史在学生手里“活”了起来。


 “思政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自2005年国家出台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不少学生认可。但不得不承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式,其教学实效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如何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方法的吸引力、感染力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教材、进课堂,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进学生头脑,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在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在服务社会和区域发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表达方式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治理网络乱象,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活教师是关键

一份“高校思政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的获奖榜单,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阎钢成为校园里的名人。


这位坚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播种者,带领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并以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用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思政课上得好不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落地,关键就在教师队伍建设能不能做好。”同样奋战在教学一线,艾四林感触颇深,“有的学校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死板,细到连案例都要规定用哪个,10个老师讲一门课,几乎是统一要求,老师的个人能力得不到释放。


我们既要充分信任、激活思政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更要建设好、用好这支队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激励和条件待遇的提升来增强思政课老师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思政工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智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一步,北大将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师资力量,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和方案,精心设计专题学习板块,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辅导资料,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蒋朗朗告诉记者,北大将进一步从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多个维度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特别是着力从制度上防止“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倾向,加大教育教学考核在教师晋升和评价体系中的分量,支持和鼓励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


营造环境是源泉

官方微博粉丝23万、BBS粉丝7万,青春日记系列微电影之《星空日记》上线不到一周点击量就超过180万,精心打造“大国复兴”“大师智慧”“大才精成”等品牌项目,为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微博、微信、第二课堂等成为北京大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


“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流行语和平实感人的生动事例潜移默化地宣传、滋养。”


蒋朗朗认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必须构建完善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新媒介平台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和指导,突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谈


“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我真心相信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上,我已经站立了整整30个春秋,教过的学生也从最初的“60后”到了今天的“90后”甚至“95后”。


但每次走上讲台,却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一方面深感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则是面临挑战“压力山大”。


如何勇敢地面对挑战,赢得挑战?


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要努力成为一名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要想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先进理论的价值,教师必须首先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这是对科学理论的忠诚,这种忠诚对学生的感染,是增强先进理论的亲和力、贴近性和平等沟通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秉承一个基本原则: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我真心相信的。


记得在一次教学中,一个学生直截了当地问我:“老师,您真的相信共产主义吗?难道它不是一个遥远缥缈的乌托邦吗?”


我非常坚定地告诉他,我信!这种相信绝不是一种盲目的宗教式信仰,而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


中国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天下大同”,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的“共相”追求,其实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价值观。


我相信共产主义,首先就是认同这种价值观,愿意为这样的社会理想去努力、去追求。


 最重要的是,共产主义理想又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


恩格斯说,共产主义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这实在说得太好了。


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难道不是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轨迹吗?


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但它绝不虚无,更不缥缈,它是一代又一代秉承共产主义价值观的人们在现实的奋斗中逐渐趋近共产主义目标的一个现实的运动过程。


在今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说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在当下就是愿意在这一过程中多出一点力,多流一点汗。


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导向,绝不是通过枯燥、抽象的说教来达到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满腔热情、饱含真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任何一门课程,我们都可以从中开掘出动人心魄的情感因素。


比如在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了里德的话:“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教育——为基础的。”


在他的高中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也曾充满真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万人。”


这段话震撼了多少学习者的心灵。一名教师在讲台上所呈现的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只有那些具有真诚信仰、真挚情感和统一人格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才能真正把真理的阳光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以真心真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顶礼膜拜的僵化教条,也不是无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而是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我会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理论,而是能指导我们人生实践的、充满智慧的科学。


比如,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坎坷和挫折,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是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还是被困难所压倒,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和对待人生。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我们就会变得积极而乐观。


因为“唯物”,我们就敢于坦然地面对和正视哪怕是最险恶的现实;因为“辩证”,我们就会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编辑:晋浩天 邢妍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