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中自有“言”如玉

2014-12-19 trust


言,指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


近来,提到语言学习,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年龄。尤其在外语的学习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已对“语言学习关键期”这一专业术语耳熟能详,究其原因,除却人们勤勉向学,过去十年间迅速崛起的少儿外语培训机构的大肆宣传也是功不可没。


凡事有立有破,“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也不例外。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 Penfield 和 Roberts 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在十岁之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Eric Heinz Lenneberg 在1967年基于医学临床经验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对语言学习关键期进行了系统解释,指出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边化(lateralization)完成之前。他认为大脑边化从2岁开始,在11-19左右完成;大脑边化完成之前,语言学习是全脑参与,此后则主要由左脑负责。随后,学界对该假说的支持与质疑之声一直并存。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支持者认为语言学习越早越好,还有人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不仅有关键期,而且存在多个关键期;而反对者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根本不存在关键期,甚至在语音习得方面也不存在年龄的单因素影响,从任何年龄起始都有可能获得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


笔者之前不曾在语言关键期方面做细致的论证研究,但基于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对该假说在个人的语言习得选择上的霸权影响颇不以为然,跳脱出来,比较认同 Snow(2000)的研究观点,他指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the optimal age)并不是如此关键,重要的其实是“最佳配套条件” (the optimal conditions),包括:正确的语言学习及使用观念、适龄适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语言输入及互动机会、正面的回馈及鼓励等。(摘自台北 吴信凤、张鉴如,《英语学习年龄的迷思:从语言学习关键期谈台湾学前幼儿的英语教育》一文)


若将语言习得的成果分为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这两方面都受制于上述最佳配套条件。举例而言,现存七零后八零初生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配套条件通常包括:标准化答题导向的学习、跟读式的教学方法、单调的语言输入及零互动机会、机会不均等的回馈及鼓励等。由此在经过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或更多年研究生院的英语学习,从各种英语考场出来,大多数人会惊觉在应用中不仅有哑巴之苦,更有书写之痛;而聊以自慰的阅读能力,离开选择题也捉襟见肘。相对而言,八五后及九零初生人,受益于英语教学在教材生活化、课堂体验化的改革,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资讯发达,其语言学习的配套条件大幅度改善,突出的变化是听说的勇气和水平都非前人可比,但在书写上依然辞不达意。当下的校园生力军九五后及零零初们,有别于第二语言开蒙早晚迥异(有的出生即听双语故事,有的三岁进入大牌英语培训机构,也有的11岁才在校内课堂学习ABC),且来日方长,不可一概而论。但毋庸讳言,总体的语言学习配套条件在朝着最佳化进步。


抛开课堂大一统的学习环境不论,语言学习最佳配套条件的创设、完善在家庭小环境中大有可为,除了简单易操作的英文歌曲、动画电影这类影音输入之外,阅读少儿读本原著是亲近第二语言的必经捷径。而这条路径,适用不同年龄的学习者,也适用于不同英语程度的学习者。笔者目睹了北美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教育及其母语教学中对阅读的强调,例如4岁至12岁的少年儿童,每天自学校借阅一本适龄、合兴趣的读本,从亲子共读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更高年级的青少年也被鼓励每日借阅课外读物。大量且丰富、生动的读本滋养着学习者的语言细胞,使得众多母语非英语的零起点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在半年左右即可使用英语进行同龄交流、简单书写。而笔者本人,也在阅读低龄读物的过程中,摆脱了听说、书写之苦痛堆积而成的语言学习负担,觉得第二语言日渐生动起来。


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大量、持续的阅读,以及围绕阅读材料的思考与讨论,日积月累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喜悦。


贴发的英文故事仅供分享,无侵权之用。

小朋友读给大朋友,或者大朋友自己读,欢喜就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