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中青院:一个亲友团成员的点滴记忆

宫一栋 trust 2017-05-08

trust (trustdo) 心丝路第 23 缕丝


我和中青院:一个亲友团成员的点滴记忆

文/封面摄影:宫一栋

文中供图:原青春热线线友



听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可能要撤销本科,我感到十分诧异。虽然不是中青院的毕业生,但多年来自己与这个学校却有着深深浅浅的缘分。中青院不是我的娘家,我却是它的亲友团成员。


中青院的英文名称是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1985年成立的中青院,自然没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或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那样的声望,尽管它们都因为“政治”起家。但因中国特殊国情创办的这所学校,在过去三十年却独立发展成为一所颇有特色的大学。



中青院校园及校训


只是中青院的名气不响,很多人还以为它是一所专科学校。毗临民族大学、北外、北理工和人大等牛校,中青院连很多北京土著都不知道它的位置。打车的时候,你大概只能告诉司机,要去总政歌舞团,否则他可能会把你拉到花家地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中青院的生源一向不错。曾几何时,属于提前批次录取的中青院,高考招收的学生考分比清华北大还要高。或许,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让一些学生误以为他们可以在团中央旗帜的引领下,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走上一条仕途经济之路。毕竟,这所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中国政坛赫赫有名的人物。


但他们到了北京,进入位于西三环北路的中青院,才发现校园的面积如此之小,还不够自己抖抖腿,伸伸腰,就走到头了(同样从一所小学校毕业的我,发现母校上外竟然比中青院要大许多)。更重要的是,虽然和中央团校的牌子同时树立在校门口,中青院的本科设置和教学却走了一条专业道路。除了马哲、思政等和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少部分专业,中青院最有影响的是社会工作、新闻传播和法律等专业性学科。如果获得独立办学的地位,中青院或许真的可以变成LSE那样一所文科名校。


青春热线与社工实验室名牌

我初识中青院,是在2001年。那一年,我申请了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志愿者。这条1991年创办的中国大陆第一条免费公益热线,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几条心理热线之一。热线本来诞生于《中国青年报》,创办人是报社的高级编辑陆晓娅。因为同隶属于共青团中央,加之中青院有社工专业,所以后者也在2001年加入进来,成为“一报一校”共同合作的热线。热线成了社工系同学重要的实习基地。


被热线录取后,我和其他志愿者参加的60小时岗前培训,就是在中青院社工实验室进行的。这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社会工作实验室。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有团体工作室、访谈室、观察室等。走到最里面就是“青春热线”了,里面一间是接线室,外面一间摆着桌子、书架,还有饮水机。但或许是因为装修后散味时间不够,很多年后社工实验室还有甲醛的气味,这是我对它唯一抱怨的地方。



社工实验室之大屋

我们7.0版热线成员中,有不少中青院社工系的本科同学,包括现在已是社工学院副院长的王渭巍。跟我在一个组的还有唐南慧、孙丽珺。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系统心理培训,也由此对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因为中青院社工专业老师的参与,热线的培训内容丰满了许多,督导力量也加强了。社工系的许丽娅、杨渝川和韩辉等几位老师,都是督导组成员。



原青春热线成员小聚

之后很多年,社工实验室一直是“青春热线”最重要的聚点,许多培训、讲座、研讨都在这里发生,不少心理学界名人都曾在社工实验室现身,如徐浩渊、龙迪、毕淑敏、杨眉、许宜铭等。我们还在中青院的阶梯大教室,听过美国富勒神学院LissethRojas-Flores教授的婚姻家庭治疗讲座。每次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的线友们就会到中青院旁边的万年青宾馆或者三环路对面的小豆面馆,点上一碗茄子豆角面,继续谈天说地。


热线2.0版志愿者九十年代春游



热线志愿者 2006年春游


在那个还没有自驾车旅游的年代,热线组织的春游活动,发车地点也固定在中青院门前。一大车人,有说有笑向北京周边驶去。每年一次的线庆,常在中青院生命教育基地举行,社工实验室是演员们的化妆间。线庆15周年上演的《心的面貌》,是我印象最深的节目,线友徐凤兰导演的这出心理剧,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魅力。



“心的面貌”剧后合影


当然,最重要的是每晚6点半到9点半,热线小屋雷打不动的电话接听时间。010-68416464,这个号码已经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对热线的不少人来说,穿过大半个乃至整个北京城,来到西三环的中青院值班、记录和研讨,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活动,甚至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一摞摞的个案记录本,是热线宝贵的档案。每晚上值班的刘小平和杨嘉,给线友们提供了很多服务。当时我还住在军事博物馆。每次结束值班,坐374路从万寿寺回公主坟,一路上感到充实而幸福。在社工实验室,我还毛遂自荐,被选入了理事会成员。巴掌大的中青院,陪伴了自己很重要的青春时光。“尊重生命,追求成长”,这八个字是青春热线带给我最重要的礼物。



青春热线值班小屋

中青院于我,当然不止热线这一点。社工专业的潜移默化,也促使我更加关注公益组织和服务。在热线值班的时候,我常能读到社工专业的学生去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研材料。我在新华社调到特稿社后的第一次出差,就是去了陕西宝鸡的“新星”流动儿童项目。很清楚地记得,“新星”有好几名专职社工,负责流浪儿童和家庭的联络和辅导。当他们讲起社工理念时,我也并不感到任何生疏。


此后多年,我都关注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多次在报道中涉足。显然,社会工作是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极为需要的专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团体,都需要辅导、梳理和整合。中青院的社工系,自然是大陆非常响亮的一块牌子。2007年去香港参加“突破”培训,我还见到了中青院的带队老师,和学生们在一个志工组织实习。中青院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多年合作,让社工专业的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训练。一些社工专业的线友,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老人福利院到医院社工,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青春热线十五周年线庆

12年我到杜克读博士之后,没想到与“青春热线”以及中青院再续前缘。我在北卡教堂山分校(UNC)遇到了毕业于中青院的线友武琪,她和先生吴世友都在读社工博士。须知,UNC是美国社工专业研究生教育最强的一所大学。另一位线友李锋也在UNC做博士后。北卡同时有四名热线和中青院的成员,这实属一种很深的缘分。


作为亲友团的成员,我当然希望中青院的本科建制能够保留下来,继续输送专业人才,对中国社会发挥良善作用。相信这也是中青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祈望。


宫一栋

2001-2011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合办的“青春热线”做过十年志愿者。


作者简介: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曾就职于新华社。


关于青春热线

由中国青年报社创办的一条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热线,1991年11月23日开通服务;2001年5月改由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办,5月20日开始在中青院小屋接线;曾入选2004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2010年10月终止服务。


青春热线采用引领所在年代的专业招募、培训、督导与公益服务管理方式,先后齐聚了首都各行各业的勤于思考、勇于突破的知识青年。热线停线后,线友的联结依然秉持“尊重生命,追求成长”的线训,在自然与人文中相聚相望。


创办人:陆晓娅



部分资料如下:


热线金牌志愿者胡邓

出席“北京十大志愿者(团体)颁奖仪式



青春热线服务证明



青春热线志愿者服务证(封面)



青春热线志愿者服务证(内容)



文中图片致谢:


田禾(5.0版志愿者)

孙丽珺(7.0版志愿者)

钟华(10.0版志愿者)

王冰梅(10.0版志愿者)

庞海滨(13.0版志愿者)

作者近期作品

朱巴笔记03|礼拜日

抽丝剥茧trustdo

最近听说中青院的事,每一位曾经在热线小屋值班、在隔壁大屋接受培训和督导的原青春热线线友,都憋着一股子心潮不知如何对接时局,我也不例外。线友中的大多数,并非校友,而是和7.0版志愿者的作者同为亲友团成员。今天一大早,看到一栋这篇联结了中青院、青春热线的原创文字,忽然间内心的翻涌有了出口。这次编辑有多位线友的参与,他们在万里之外翻箱倒柜,汇集了文中的图片。与此同时,据说曾经的线头老鸭是在她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讲台上。但我知道,我们从未失散;中青院的往届校友们也将如是。

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滚滚向前;我们参与其中,见证其变,幸甚至哉。

谢谢阅读,谢谢旁观!

...|心丝路|...

心身谐调,丝丝灵动思路新

trustdo


宫一栋|文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