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间种菜(二):在做中体验、领悟

2016-05-25 王瑶 trust

trust (trustdo) T台第 28


翻完土地以后,歇了半个月,从4月的第一个周末开始,就要正式耕种了。从此,每个周末都要打理菜园了。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先是播种和移苗。播种,就是把菜的种子放入泥土中,等待他生根发芽。移苗,就是将农场在温室里事先培育出的一些幼苗,直接移入菜地。

领来了各式各样的种子和需要移的苗,还有干活用的农具,有铁锹、耙子、小铲子、钩子等。种子是一小袋一小袋装在塑料袋里的,细细密密的,像芝麻粒那么大,有的黑色,有的褐色,上面写着品名,印象最深的是香菜的种子,黄色的,散发着浓烈的香味。

领来的苗和种子摆在了地头,翻过的土地凸凸凹凹地在那儿等待着,像瞪着一双双大眼睛看着我,现在,该怎么办呢,从目前的状态到一个收拾妥当的菜园子,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啊。特别是有过失败种植经历的我,更觉得如何播种是一个难题。


六年前我们想美化家里的露天小阳台,特意买了花盆和牵牛花籽、太阳花籽,原以为不久就能拥有一个鲜花环绕的小空间,哪知种子们几乎全军覆没,只出了一棵非常细弱的小苗,不久也夭折了。有了上次的经历,手捧着这些种子,我更不敢造次了。

幸好有“大田师傅”。“大田师傅”,就是当地的菜农,农场把他请来专门指导像我这样的菜鸟。我把师傅请到了我们的田地,他也没多说话,拿起铁锹就在地上轻轻地这里拨一拨,那里扒一扒,就像一个画家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涂抹,很快,师傅就区分出一小块单独的区域,后来,我弄明白了,这叫“打畦”,就是按照作物的不同,把田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由高高突起的菜畦隔开。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在一张纸上创作,要画什么、怎么画,事先大体布局一下,“打畦”,类似于在纸上划格子。师傅又用耙子在打好了畦的这块地上轻轻地耙了耙,原本凸凹不平的地就像用梳子梳过一样,变得平平整整了。

接着就要播种了。大田师傅用像钩子那样的工具划出了一条直线,像一条浅浅的小沟,我不知道在这是干啥,就照样子也划出了一条又一条。随后,师傅让我拿出小油菜的种子,他用两个手指头夹着种子,一边捻着一边播到小沟里。

师傅只做了一下就让我自己动手,我真是不敢下手,怕种子丢得太集中了,苗们挤在一起,长不好;又怕丢得太稀了,苗们长不出来。“大田师傅”说“简单得很,随便撒撒就行,没那么难”。我诚惶诚恐,抖抖活活,手感极不均匀地把种子埝入了土地。后来才知道,这种播种方式叫“条播”,这样播下去的油菜、苋菜就能一行行地整齐生长了。第二个星期,播架豆的种子时,师傅又要我等距离挖出一个一个小坑,一个小坑里埋一粒豆子,后来知道,这叫“穴播”。至于蒿子秆和香菜呢,师傅直接要我把种子撒在地上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书上没有介绍,就称之为“撒播”吧。种子播下去之后,要用土覆盖上,再用脚踩踩实。我一边做着一边疑惑,就我这样稀里糊涂地弄下去,天知道下周这些苗苗会不会长出来呢?

晚上在家煮饭的时候,忽然想起刚学煮饭时,对究竟要放多少水也是非常困惑的,现在呢,放水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多放一些,少放一些其实都可以,只要在一定的度之内,煮出来的饭都能吃,都不错。万事万物是相通的,播种也是这样吧,就像师傅说的“随便撒撒就行,没那么难”。对,不要害怕,要相信种子本身的生命力。


相比较而言,移苗比较简单,也更有成就感。在大田师傅的指导下,我们等距离地挖好一个个小坑,把小苗墩一个一个放到坑里,再培土、踩实。我们移的小苗有莴笋,菜花,西兰花,紫甘蓝,苤蓝。坑与坑之间的距离得有些讲究,有些菜个头比较大,比如莴苣、菜花,给他们安排得太挤可不行。当我们把这些苗移到地里之后,立刻像个小菜园子了。小苗苗们就像身着绿衣的小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立在我们的田地上。今后的日子里,他们要沐浴着阳光和雨露,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一点一点地把根扎下去,一点一点地长高长壮实。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浇水,居然要浇那么多水,每一小块菜地里的水都汪了起来,师傅说第一次浇水,要浇透,苗才能定下根。

就像一个家庭的货币投资或一个单位的人才培养一样,播种也要分批次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否则一起播下去,一起成熟,虽是好事,却也招架不住。让人高兴的是,这次领苗的同时,农场还发了一本书《一起来种菜》,里面详细介绍了2016年的种植计划和种菜的必备知识。这让习惯于理论指导的我忽然间心里踏实有底了,就像发音找到了音标,唱歌找到了乐谱,行为终于有了依据。


多年的驯化之下,我的学习模式似乎太单一了,习惯于理论,依赖于理论,没有事先理论的指导,做起事情总觉得心里飘飘忽忽,抓不住要害。就像当年学开车,教练只教动作,不教为什么,我一路学下来磕磕绊绊,找不到感觉。 

 “做中学”,在做中体验、领悟,这也是我们这次种菜的初衷之一。这种自下而上的学习方式,能获得更多感性的第一手经验。如果缺少了这个阶段,也能迅速地学到知识,但是学到的东西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没有融入我们的身体、血液和灵魂中。没有与大自然的花花木木相亲相近,怎能被描写春天的诗句所打动?学校教育往往让我们过分注重理性的认知,长此以往,我们身体的感受性和协调性就会钝化,我们敏锐的感官就会逐渐关闭,只是成为存储知识的机器。小小的婴儿,完全凭着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却能在生命之初的前两年,从无知无识到开口说出一串一串的话,从只能平躺着到翻身坐爬直立行走,这是多么神奇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像婴儿一样,打开我们的感官,打开我们的心灵,主动在生活中感悟、生发,主动吸收来自这个世界的多样的讯息。


推发赘言trustdo

“打开我们的感官,打开我们的心灵,主动在生活中感悟、生发,主动吸收来自这个世界的多样的讯息。”

嗯,就在做中体验、领悟。身体力行,也许旁证了某个理论,也许得出了自己的经验。

谢谢王瑶的脑与体的劳作。谢谢阅读的你。


...|T台|...

行脚下路,抒胸中臆

trustdo


王瑶|文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打开我们的感官,打开我们的心灵,主动在生活中感悟、生发,主动吸收来自这个世界的多样的讯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