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27-2:自由的问题

2016-08-22 克里希那穆提 trust

trust (trustdo) 2016 收藏品



来源:百度文库 

与其说围观克氏为了求索答案,莫若说是迷上了他的提问。学问,学着发问,等学会了发问,自然就有了学问。😄,信不信由你!

小编扭着脖子环顾了一番,暂时发现近代最愿意提问者就是克氏,在没有更善于提问者被挖掘出来之前,妥妥地开卷一本《人生中不可不想之事》(译者叶文可),在问号里泡一泡。

今天推送全书27章之二:自由的问题

~仅供阅读,谢绝商用~

~trustdo



文 :克里希那穆提    

题图:网络

我想和你们讨论自由的问题。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需要深入的学习与了解。我们听见许多关于自由、宗教的自由以及个人意愿的自由之讨论。无数的学者写过许多有关自由的书籍,但是我想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也许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解答 。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停下来观赏过落日的彩霞,或是斜挂树梢害羞的新月 。在那种时刻,河水通常是很平静的,每个景物都倒映在水面上;小桥、火车、温柔的月光以及天色昏暗时挂在天上的星星。这一切都非常的美。当你观察、注视、全神贯注于美好的事物时,你的心一定得远离先入为主的偏见;你的心一定不能被问题、烦恼及臆测所占据。只有在你的心非常安静时,你才能真正地观察,然后你的心才能对美好的事物敏感,或许这样就能找出和自由相关的线索了。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不是去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想你爱想的事?这些事横竖早已做了,然而独立自主就是自由吗?许多人在世界上是独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自由包藏着极大的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不过只是希望自由并不能带来智慧。你必须了解你的整个环境,也就是社会、宗教、父母及传统不断加给你的影响,你才开始有智慧。

但是要了解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来自父母、政府、社会、你所属的文化、你的信仰、你的上帝、你的迷信、你的不假思索便顺从的传统——要了解以上这些,并得到自由,需要极深的洞察力。但是你通常都会向他们屈服,因为在内心里,你是恐惧的。你怕自己得不到一份好工作,怕你的上司责骂你,怕自己不合乎传统的标准,怕事情没有做对。但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得到安全感,希望别人称赞我们很棒,看起来很动人,或是有多么聪明。如果我们不喜欢这些,我们不会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许多头衔,这一类的事通常会让我们肯定自己,产生重要感。我们都想成为有名的人,然而一旦我们想成为某某人物,就丧失了自由。请你注意,因为这是了解自由的真正线索。不管是在充满政客、权力、地位及权威的领域,或是你努力想变得有德性、高贵而神圣的所谓“灵性世界”,一旦你想成为某某人物,你就不再自由。

只有那些认清这些事实的荒谬性的人,他们的心才是无邪的,因此也就不会被想变成某某人物的欲望所驱动,这种人才是自由的。如果你了解了这份纯真,你就会看到它惊人的美感和深度。

考试是为了给你一份职位,使你成为某某人物而设立的。头衔、地位和知识也鼓励你成为重要人物。你的父母、师长更是时常告诉你要得到某种成就,要像你的叔叔或祖父一样成功。你模仿英雄人物,或希望变得像圣人一样,因此你永远也得不到自由。

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去了解这一切。做你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你总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如果你能把自己变得神圣一定很棒。但是它永远不会发生。如果你认清真正的自己并且了解它,那么在这份深入的了解之中,你就开始蜕变了。因此,自由并不在那些想把自己变成不同的人身上,也不存在于做你碰巧想做的事,更不是跟随传统、父母或上师,而是在每一个刹那了解你自己是什么。

你并没有被如此教导过,你受的教育总是鼓励你成为某某人物,这绝不是了解自己。你的“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它不只是那个去上学、吵嘴、游戏、恐惧的实体,它也是一个隐藏的、不明显的东西。这个自我不仅仅是你的思想,更包括旁人、书籍、报纸、领导人物等加诸于你的观念事物。只有当你对必须“成为某某人物”的这个观念加以革新,这才是惟一的革命,它会带领你得到这份不寻常的自由。去发掘这份自由,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以及你自己的欲望,都希望你认同一些事物,然后才能得到快乐及安全。但是如果你想要有智慧,就必须把这些捆绑你、辗压你的影响

力破除。

新世界的希望存在于那些看出错误并且去革新的人身上,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行动。这就是你必须接受教育的原因,只有当你生活在自由 中,你才能创造出不是建立在传统上、不被某些哲学家或理想主义者的特殊习性所左右的新世界。如果你只想变成某某人物或是模仿某个神圣的榜样,你是不可能得到自由的。

对话

问:什么是智慧?

克:让我们慢慢地、有耐心地来探索这个问题。探索它并不是要得到结论,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得出其中的差异。当你给智慧下结论时,你就不再有智慧了。这就是大部分年长的人所做的事,他们给一切事情下了结论,然后他们就不再有智慧了。因此你立刻觉察到一件事,那就是:有智慧的心是会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下结论的。什么是智慧?大部分人都很满意自己所下的定义。他们也许会说:“那是个很好的诠释。”或许他们更喜欢自己所做的诠释。但是一个满意于诠释的心是很浅薄的,所以是不具有智慧的。 你已经开始意识到,智慧的心不会满足于诠释和结论,它也不是盲信的心, 因为盲信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结论。 智慧的心是探索的、观察的、学习的、研究的。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恐惧不存在,如果愿意革新,革新整个社会结构,去发现什么是上帝、什么是真理,智慧就会出现了。

智慧不是知识。即便你读遍了世上所有的书籍也不能带给你智慧。智慧是很微妙的东西,它没有停泊之处。你必须完全了解心智运作的整个过程——不是根据哲学家或老师的说法,而是你自己心智运作的过程——它才会发现。你的心智是全人类的结果,你一旦明了它,就不再需要读任何一本书了,因为你的心智包含了过去所有的知识。所有智慧产生于对自我的了解,你只能在面对各种的人事、想法中,才能了解自己。智慧不是你能获取的东西,它不像学习;它是在巨大的革新之中升起的,也就是当你没有恐惧的时候,这其实意味着当你有爱的时候,智慧升起了。因为没有恐惧,就有爱。 如果你只对解释有兴趣,恐怕你会觉得我没有给你答案。追问什么是智慧,就像追问什么是人生一样。人生就是学习、游戏、性、工作、争执、羡慕、野心、爱、真理......人生就是这一切,不是吗?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耐心认真而持续地追问这个问题。

问: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

克:请注意听这个问题,注意言辞背后真正的含义。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 如果我说自己的心是粗糙的,然后我试着去变得敏感,这份努力的本身就是粗糙的。请不要困惑,只要观察就好。如果我发现自己是粗糙的,但是我不试着去改变它,也不试着去变得敏感;如果我开始去了解什么是粗糙,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它——我吃东西时的贪婪、待人的粗鲁、我的骄傲自大、我的习惯及思想的粗野——在这种观察下,当时的状态就改变了。 同样的,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 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愚蠢是什么。不论我怎么尝试去变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我也许可以得到表面的学识,也许可以引经据典,背诵伟大作家的章句,但 基本上我还是愚蠢的。如果我观察并了解生活中的愚蠢——我如何对待仆人、邻居、穷人、富人及雇员等——这份觉察就会把愚蠢粉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看看自己如何对仆人说话,观察自己对高官有多么恭敬, 对那些不能给你分文的人是多么轻慢,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愚蠢。在这份了解之中,你就会得到智慧和敏锐的感受。你不需要“变得”敏感,一个企图变成什么的人,就是丑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


问: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及老师的帮助,他怎么能够了解自己?

克:我说过孩子不需要帮助就能了解自己了吗?或许这只是你自己的解释? 孩子会对自己产生了解,如果他所处的环境能帮助他这么做。如果父母及老师真正关心这个孩子,认为他应该对自己产生了解,他们就不会逼迫他,他们会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在其中自然地了解自己。 你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它对你来说,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深深认为孩子应该了解自己,而要做到这点就不能被权威所掌控,那么你难道不愿意促成一个适当的环境吗?现在同样的态度又出现了。“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就会去做。”我们从不说:“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如何创造一个可以让孩子对自我产生了解的环境,这个问题牵涉所有人,包括父母、老师及孩子本身。 但是自我认识是不能勉强的,了解是不能被逼迫的,如果这个问题对你我都十分重要,对父母及老师都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大家就应该合力来创造一个符合这份理想的学校。

问:孩子们告诉我,他们在村子里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譬如着魔之类的事, 他们对鬼怪、精灵等都很害怕,他们常常问些有关死亡的事,我们该如何回答他们?

克: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对死亡做更多的探索。但是你必须知道,恐惧是件极不寻常的事。这些孩子一定是听见父母及其他长辈谈到了鬼,否则他们大概不会活见鬼。可能又有别的人告诉你有关着魔的事,可是要明白这些事,你未免太年轻了。这些都不是你自己的经验,都是长辈加诸于你的印象。通常这些年长的人对自己所说的事也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只不过在一些书籍里读到,就以为自己知道了。这个现象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世上是否有不被过去的事件混淆的经验? 如果某种经验被过去所混淆,充其量只是过去的延续,而不是原创的经验。 当你们和孩子相处时,重要的是你们不该把自己谬误的观念、自己对鬼怪的想法、自己特殊的意见及经验加诸在他们的身上。这是很难避免的事,因为老年人花很多时间诉说这些在人生中不重要的事,逐渐地,他们把自己的焦虑、恐惧及迷信传给了孩子,孩子自然会重复大人所想的。重要的是,年长的人对这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就不该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的,他们应该制造一种气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无惧地成长。

今天阅读了

《人生中不可不想之事》

27章之二:自由的问题


相关收藏

连载27-1: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收藏|...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trustdo

克里希纳穆提|文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