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2017-01-04 trust


赫尔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trust (trustdo) 2017 收藏品


赫塞名句


 

——


 

——


 

——


* 

——


 

——


 

——



赫塞小传

        1946年,二次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人们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还未稍减。就在这年的11月,原籍德国。后入瑞士籍的德语作家赫尔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因“在悲剧百出的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而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赫塞的小说每经一次战争便风行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稍迟的70年代越南战争后,都曾出现“赫塞热”,使赫塞成为当今国际文坛上出版和研究得最多的作家之一。 

  赫塞出生在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镇。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他的线亲甚至就出生在印度,因而赫塞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长大。 

  赫塞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他从来不曾想成为任何种类的大人物,而是希望成为一个魔术师,可以躲藏在隐帽下替人们做好事,可以“使死人复活”,“让苹果在冬天生长”。这种天生的浪漫气质,加上赫塞整个青少年时代所汲取的精神营养,使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赫塞“从13岁就明白自己要就是成为诗人,要就是什么都不是”,但父母要求这个自幼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孩子学习神学。15岁的赫塞被迫考入了毛尔布隆重神学院,但不到半年就逃了出来,以自杀使得父母不敢再加干涉,顺其自由发展。他当过学徒工、书店的小伙计等,一面谋生,一面阅读和写作。后来他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在我16岁至20岁期间,不仅用许多纸张写满了我最初的诗歌习作,而且在那几年中几首读完了一半的文学史。”1898年,21岁的赫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天小时》,却都未能得到公众承认。及至1904年,赫塞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得》问世,在德国引起轰动,获得包恩费尔德奖金,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地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赫塞挺身而出,发表了《啊,朋友,不要这种腔调》的反战文章,触怒了德国军国主义者,遭到他们御用报刊的围攻,使赫塞家庭失和,又失去生活来源,几乎精神失常。在他发表的小说《德米安》里,就揭示了一个青年人由于反战而被视为叛国,产生了心理分裂的痛苦。 

  1923年,赫塞放弃了德国国籍,尔后发表了长篇小说《荒原狼》、表述了一代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精神苦闷。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激战正酣的时刻,赫塞完成了自己最后一篇小说《玻璃球游戏》,提出了教育救世的理想。 

  战后的几年内,赫塞获得了多项大奖,除诺贝尔奖外,还有“歌德奖金”、拉贝尔奖金和德国图书和平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 

  1962年8月8日,赫塞在听完莫扎特一首钢琴协奏曲之后,与世长辞。 



赫塞代表作


《》

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本书是老年赫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荒原狼》是赫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小说问世后,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赫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

这是赫塞作品中少为人知的一部小书,记叙黑塞晚年因坐骨神经痛到巴登疗养的故事。不像黑塞的其他作品,此文可称最为风趣的黑塞,那种在病痛疾苦中所表现出的乐观幽默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然的思辨,会深深打动人心。



 《》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

1919年,年轻的赫塞在连遭丧父和婚姻危机的重创后,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瑞士南部一个叫“堤契诺”的小山村。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淳朴的民风把他吸引住了,他在那里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画画,作诗,写小说,在同第三位妻子妮依结合后,事业上的发展突飞猛进,写下了10余部不朽的中长篇小说。这本《堤契诺之歌》收录就是赫塞此时期创作的散文、诗歌和绘画作品中的一部分。



 《》

这是译者谢莹莹从赫塞全集中精选出的散文篇章,有其儿时回忆,有对战争的思考,有致亲友的信,有迁居杂谈,还有对故地、对老的追忆,所有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感悟。不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赫塞其人,更是从展露出他的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End-

▼点击下方相关阅读:



【点击关键词:佩索阿| 萨提亚| 克氏| 维克多| 朱生豪| 冯友兰| 萨松| 毕肖普| 萨特| 顾城| 沈从文| 杨绛| 巴金| 钱理群| 陆晓娅| 村上春树,重温往期精彩收藏】

***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日子自成蹊

trustdo采编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