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止半边天|7116在西大

2017-01-16 老沈 trust


trust
 ( trustdo ) 随心所语 326 篇


《7116在西大》缘起

后来,我们又分头眷顾了几所大学,包括人间;却再也没有遇到一处可以媲美7116的共享住所。

(人物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邀题图绘画:林露雅



0师傅杨的正念

不知咋回事,宿舍的老大--杨,凭空收了俩徒弟:118的涓涓细流和116的我。说是“凭空”,因为她的确不传授什么具体的技艺。杨的母亲在东郊的国企任高级工程师,家教的理念是巾帼不让须眉。留着齐耳短发,穿笔挺西裤、立领衬衣,必用眼镜布擦拭镜片的师傅,坐、立、站、卧的姿势都相当严肃,常常口吐正念,最正点的一句就是:女性能顶不止半边天。

师傅洞见了得!


1不是我们不小心,也不是存心故意

只是奖学金难以抗拒,只因他们无法投入学习。

93级新生,多数经历过高考的反复历练,历练的影响在性别上出现了显著差异。在我们管理系,人数、高度、颜值都占优势的男生们,入学之后尽显历练的副作用,像重建光日的囚徒,大口大口吸烟、半宿半宿谈论姑娘、一堂课一堂课翘着,宁可打牌、宁可悬一条腿坐在窗框上,就是不屑于课业。半学期下来,纵使我们女生整夜嗜睡、按时熄灯,整个下午运动、挥汗操场,整个周末白天回家的回家、做家教的做家教,晚上流窜在校内各个舞厅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甚至时而也放老师一片飞鸽,依然,非常惊悚地占据了各个班里的金、银、铜席位,包揽一、二等奖学金。

这群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的好男儿们,对我们心慈手软到底,大学四年期间不曾有谁狠下心来,在学业上与我们一争高下。必须说,七位“被学霸”的女青年身后,闲散着不屑征战考场的五十三名“真罢学”的男青年。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集体抢占阶梯教室第一排听课的我们,当时完全不懂得众男生春心荡漾、韬光养晦的深谋远虑。毕业几年之后,我们迎着社会的期许,逐渐转战厨房和婴儿房,而从前懒懒的帅哥儿们,开始施展拳脚,竞相笑傲江湖。

时下,也有人颇担忧当代大学生“晃荡象牙塔”。换一个角度,或许这担忧本身也透着时代的焦虑底色,不得舒一口气而任由年青的后生们多一些“胡闹”。透着叛逆和自觉的迷思、心境起伏和自我寻觅,总是好过轻易的顺从和部分学者指出的精致利己主义吧。


2谈恋爱不如跳舞


两位舍友自带了男友,巧在都是异地恋。事实证明,异地恋可以很扎实,譬如小武,每星期雷打不动一封书信,从校门口的信箱拿回来,必定钻进蚊帐里细细收阅,鸿雁往返四年,两人修得正果;异地恋也可以很脆弱,相隔三两个月就恍然大悟,一别两宽。

没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男朋友,自由向我们招手。

借着自由之光,我忽然发现,全宿舍最羞涩的那一位,不是严肃正经的师傅、讲究气质的大刘,也不是婉约恬静的王、谨慎细致的小武,号称羞涩的肖肖和林林也不及,更不是活泼外向的小梁,竟然是大不咧咧的俺!

证据,正是所有人把校内的舞场都跳完了,才把我动员着扭捏起步。

第一次和舍友们去学生食堂的大舞场,灯光清冷,平日里一排排的餐桌椅不见了踪影,厅堂空旷得陌生,四周三五一团、错落地站着低年级的大学生,只待音乐响起,冲进地面粘腻的“舞池”中去。我在这里没有遇到合适的舞伴,倒是混在人群里,享受了几曲集体舞。

第二次,舍友们表示一定要让我领略交谊舞的曼妙,带路前往驻扎在教师食堂的小舞场。上得楼梯,果然人多空地少,灯光温暖许多。舞池边的男生明显更成熟,主动而不失礼貌的邀请,娴熟的舞步、老练的带引,我这个舞盲在旋转中感受到了姐妹们传说的曼妙,理解了她们的每逢周末必欢跳。

第三次,跟着大刘和师傅去了校门口教学楼顶层的教师舞场,灯光摇曳,擦身而过的男士、女士身轻如燕,令我在一旁略感局促,不知不觉,羞涩劲儿就将我撵了出去。

热辣的舍友们跳遍了校内舞场,时而结伴去近旁的工大悠游一番,依然不过瘾,艺高人胆大,有一天,她们叫上经济系本硕连读的朋友,拉我同去社会舞厅--玉祥门外的迪斯科夜场找感觉。

哦,那DJ,那旋转金属梯,那摇摆的头和抖动的腿和手,还有那劲爆的鼓点、闪烁的霓虹,我们携手热血沸腾着,沸腾激扬过!

无奈羞涩麻痹了运动神经末梢,酷爱哼唱的我,到底没有在舞场开窍,终于被舍友们甩出三里河去。


3运动不息

大学的体育课男生和女生不同班,因为系里女生少,全系女生合成一个体育班。时任体育教员非常专业,却做了一个需要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解读的抉择:让四肢失调、逢跑必喘的我担任体育委员。

在老师的殷殷期待之下,我只能每每硬着头皮、拖着沉重的身躯强行完成千米达标测试。为了弥补跑步留给大家的阴影,我在队列招呼上极尽所能。啊,那许多可爱、善良的姑娘们,总是以实际行动回应着“稍息、立正,向右看齐”。

那时,西大的篮球场、排球场是一片水泥地,操场是轻微扬灰的土地。下午课后,各个场地里满是自发打球的学生。我有时和舍友加入打排球的队伍,心里哼着“接球、扣杀”,随着队友转换着站位;有时独自扛着父亲送的网球拍,跑到主席台背面,对着墙挥舞阵子;更多的时候,抱着一双羽毛球拍,和对面宿舍的新英、小马,或者118的涓涓细流,在宿舍区的空地上,打一阵子马路羽毛球。临近暑假,西大的游泳池成为戏水者的首选去处,对学生几乎免费。诺大的水泥池子深浅两全,惟一令人局促的是没有房顶的洗浴场。站在清凉的花洒之下,仰头望见蓝天白云,确乎别有一番豪爽;但若遇到低空掠过的直升机和热气球,就颇令更衣室左边淋浴场的女生、右边淋浴场的男生各自平添几分恼怒和尴尬了。

有阵子,舍友们深信体育锻炼能增益脑力活动,发起了夜间跑步的倡议。于是,晚自习后,我们换好运动装备,蹦蹦跳跳地“出操”去,在黑乎乎的操场里跑圈儿。

比跑圈更罗曼蒂克的当属乒乓球,西大的乒乓球台子安置在几栋没有围墙的宿舍楼之间,离我们管院的男生宿舍很近。白天,时常有男生占好了球台,当有女生路过时,会自动让出一边,开始心甘情愿地打水球。


4考证无止

假如九零年代的古城流行考G考托考雅,116寝室的姑娘们十有八九会赶一场留学潮。

现实非也,学长们还在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的温室中恣意潇洒。虽然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已自94年开始悄然在某些高校试点,211工程也渐渐成为一种传说,但大学里除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尚无其他市场化的考场可供选择。全宿舍率先于大一拿下了必选项目--四级证,且近一半人成绩优秀;此后趁热打铁,先后在大二上、下学期考齐了选修项目--六级证。正当我们旺盛的精力不知怎样挥霍,昂扬的脑波不知所向为何时,考证市场渐渐开放了。

先是舍长从她就读于外院的朋友那里打听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英语专八,舍友们卧谈了几天,一致认为此目标有些偏离各自的学业主题,也唯恐白费功夫,不了了之。接着,听说号称“剑桥商务英语”的等级证书开考,大家讨论一番,自信满满地报了当时的最高级次。虽相关信息寥寥,只能比对着简要的考试大纲自修,也如期如愿完成;又听说计算机可以考证,尽管对这门科技的认识还相当粗浅,仍高调出击,有的锚定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撒点懒报考了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直到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不少单位的人事部对一些证书闻所未闻,明暗图案印制的证书,也成为各自压箱底的物件。英语,即使我们涉外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亲自使用该语言者都屈指可数;计算机,随着PC机操作系统的日新月异,编程语言的更新换代,切实的认知和使用也是21世纪以后的事。

许是加入过考证汪洋的先遣军,无论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五朵金花,还是硕士毕业之后才就业的三位女高知,此后,对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证书考试,不约而同地都清明寡淡了些,将更多的体能与心力投注在感兴趣的实践与创造之中。


5八仙过海,各取其财

西大当时每个月给学生发饮食补贴--饭票,数额有限,不够我们这些志在不止半边天的女青年享用。

舍友八分之七的成员来自都市,彼时的双职工家庭虽不富裕,温饱还是有保证。果然,五零后父母也发一些零用钱供我们日用,譬如我可以从家里领20元,但他们照例更关注革命事业,时常不太有闲暇操心这等小事,经常忘记发放。而那个时代的我们,潜移默化里也自以为长大成人当自立,在多数时候羞于启齿要钱。

咋办呢?自己挣呗。

奖学金自然不被放过,无奈数目有限且远水难解近渴。舍友们身为准知识分子,自打听说“知识就是生产力”,纷纷想起教育安邦家教自救,差不多都做起了家教。家里财物紧张的,一周做三两次;我的开销很大,主要贡献在大学南路的各家盖浇饭、边家村路边的羊肉串、荷叶饼夹粉蒸肉、肉丝米线、校门口夜市的孜然炒肉夹馍和“逢知己略嫌少”的啤酒上。但我也不贪,除改善伙食之外并无更多消费,就只肯做一家,限于一周一次。这家的小朋友是姐弟二人,姐姐沉静好学,弟弟俏皮可爱。三两年下来,我们缔结了很深的缘分,也因此,用尽了我做家教的人生配额。每次领取了家教酬劳,回到宿舍的当天,首先在对面或隔壁宿舍流窜,干啥呢?还债--上一星期借的,如有剩余,多数时候“碰巧”遇到彼时的好哥们儿--班长D同学,径直喝酒吹牛吃盖浇饭去。

大四快毕业时,古城出现了中式快餐店,边家村开了一家曰“百分百”,经理读过大学,在附近高校招募小时工。我正愁吃喝,家教又在一年前完工,情急之下,意欲前往混口饭吃。羞涩犹疑时,师傅杨、肖肖和118的涓涓细流挺身而出,同往百分百,收银的收银,端盘子的端盘子,不但挣得零用和解决了正餐,还与进城务工的厨师、伙房小伙们互相增进了解,意外地于毕业前体验了一个多月的“勤工俭学”。

在我们埋头传统家教和打工的同时,对衣装、护肤、饮食或出行的诉求更高也更为超前的女生,个别有营销天赋的做起了类似如今淘宝小店的线下商务--小商品批发倒卖,少许有交际潜质的大胆出入内地方兴未艾的娱乐场所,也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学长浅尝笔译、口译之类尚不多见的高级劳务。不管怎样,彼时的父母多注重勤俭,彼时的城乡家庭既无意也无余力供养成年子女的玩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然而然成为九零年代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生存以及生活,就这样骨肉相连,不息的脉动正握在全然不知毕业将告别就业分配制而普遍面临双向选择的第一批大学生手中,每时每刻都经我们的言谈举止注入并输散着新鲜、温热的血液。


-待续-

▼点击下方进入上一篇收藏:

大学,我们来啦!|7116在西大


【点击关键词:老与生死| 旅行| 爱情| 教育| 亲子| 心理| 同志| 中年| 月中信| 月末信| 2015| 再而三| 陆晓娅| 徐凤兰| 应冰| 倪男奇| 王瑶| 小南| 宫一栋| 简.易| 湘秦,温故以知新】

***

温馨提示:作品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审校 /小南

编辑/阿湘

原创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关事宜请联系 trustdo@qq.com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