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纽斯万花筒(下)

2017-03-20 陆晓娅 trust trust

trust ( trustdo ) 随心所语 355. 5 

陆晓娅| 文 & 摄影

编者按

阅读~游走~书写,陆晓娅的足迹、笔迹和心迹交织出她特有的历史、人文与心灵的叙事。她思考:“记忆是什么形状,又能保存在什么样的容器里?也许,文化才是真正的容器”。

《维尔纽斯万花筒》6000余字,分上下、下两篇推送。愿读者如你如我,在晓娅的叙事中邂逅自己的解开周遭世界的能力。


维尔纽斯万花筒(下)



《隔离区的第一夜》




那天,从清晨一直逛到了午后,饥肠辘辘的我们,看到路边有个咖啡馆,便打算进去补充能量。正要进门,回头一瞥,发现小巷的墙上有个地图。我一看就认出了“GHETTO”(隔离区)这个单词,上面标记的时间是1941-1943,还有几幅黑白照片,不用说,这是当年纳粹设立的犹太人隔离区地图。

维尔纽斯也有犹太人隔离区?这里也曾有犹太人遭到屠杀?

历史知识贫乏的我,为这个发现而感到震惊。几个月前我去捷克旅行,曾专门去了特莱津集中营。这次旅行,我特别复印了华沙隔离区的地图,希望看看那里还剩下什么。我没有想到,在维尔纽斯,也有犹太人隔离区。

地图是一个平面,街道是立体的。人们把隔离区的地图做成了标记,镶嵌在曾经是隔离区大门的街道上,远远看去,竟像一朵盛开的玫瑰。



但是人呢?据说维尔纽斯曾经有6万犹太人,战后幸存下来的只有几百人。

谁还记得他们?谁知道记忆该是什么形状?又能保存在什么样的容器里?

走在隔离区的大街小巷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即便也能看到行人出没、车辆驶过。我想,那是因为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已经消失了吧,就像米沃什说的:“这座我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如今就像庞贝城被熔岩掩埋了一样,多数世居此地的居民不是被纳粹屠杀,就是被俄国人流放到了西伯利亚,或是迁到德国人离开后的西部地区。那些出生于千里之外的人们,如今行走在维尔诺的街道上……”


城市因人而生而长,人的消失与更替,也会让城市的血脉与肌理在一定时间中阻塞或失活吧?重新打通与激活它们,需要时间,也需要寻找失落的记忆。

好在,我在小巷深处找到了一间小小的犹太文化中心。回到北京,我又在书海深处找到了一个诗人。我想,也许文化才是记忆真正的容器?

“愤怒出诗人”,在维尔纽斯隔离区似乎得到了印证。据说,这里曾经产生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不顾到处进行着的毁灭,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坚持写作。有一位叫做苏兹科维尔的青年诗人,他的写作从进入隔离区的第一天即已开始。在一首题为《隔离区的第一夜》的诗中,他写道:

隔离区的第一夜——坟中的第一夜。

“往后就好了。”我旁边的人安慰说,冲着

躺在地上的那些绿色的冻僵的身体。


帆船是否会沉没于土地当中?

帆船正沉到我的身体下边,只有它的帆,

破碎、纠缠,被人践踏着,还露于表面:

躺在地上的那些绿色的冻僵的身体。

~~苏兹科维尔,《隔离区的第一夜》


苏兹科维尔的母亲和孩子都死于隔离区,1943年,他写下《我的孩子》,哀悼他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儿子:

出于饥饿,

或者出于极度的爱,

——你的母亲会作证的——

我想把你吞下去,我的孩子,

当我感到你小小的身体,

在我手指间渐渐变冷。

就像是握着一杯茶,

从热变成冰。

~~苏兹科维尔,《我的孩子》


1943年9月,隔离区被纳粹清除,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屠杀。清除行动实施之前,苏兹科维尔和妻子通过下水道逃脱。后来,他成为解放维尔纽斯战役中最早攻入城市的士兵之一。1946年,他以“被屠杀者的代言人”身份在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出庭的前两天他彻夜未眠,后来他写到:“我看到母亲赤身跑过一片雪地,热腾腾的血从她被刺穿的身体里流出来,流到我房间的墙壁上,包围了我。”

咖啡馆门口的回头一瞥,带我进入到了一段黑暗的历史。再回到市政厅广场,看人们轻松自在地行走,才感到真正的阳光明媚是自由。


《对岸共和国》




独立后的立陶宛,渐渐地摆脱了沉重与沉闷,在保留着珍贵的传统之时,也开始了万象更新。

在我这个旅人看来,维尔纽斯今天的生机,并不单单表现在新城崛起,反而是维尔尼亚河环绕的一片小小的区域,更能让人感受到立陶宛人精神与心智上的开放、幽默与创意。


这片小小的区域有个大大的名字:乌兹皮诺共和国(Užupis)。立陶宛语Užupis的意思是“在河的对岸”,因此也可以叫它“对岸共和国”。

不要吓到,这里并不是山大王割据的地方,也不是激进分子闹独立的地方,而是艺术家们的乐园。据说,苏联统治时期这里非常破败,是龙蛇混杂之地。当然,这样的地方也会吸引穷艺术家过来,就像改革开放后的北京798。艺术家慢慢多了,难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出来。1997年4月1日愚人节,艺术家们“悍然”宣布在这里成立独立的乌兹皮诺共和国,还设计了国旗、货币,选举了总统,制定了宪法,成立一支12人的军队,不过后来因为立陶宛加入北约,军队宣布解散了。


我们到维尔纽斯的第二天早上,就一不留神闯进了这个共和国。习惯于夜生活的艺术家们似乎还在酣睡,街道上静悄悄的。一面墙上一溜儿排开的,是26种文字的《乌兹皮诺共和国宪法》,其中也包括中文繁体。宪法共41条,细读起来,既让人莞尔又让人心生感慨,我仿佛听到了制定这部“大法”时艺术家们的吵吵闹闹,而这吵吵闹闹却源自今天立陶宛人的思想独立和宽容精神:

1、人人都有权居住在维尼亚河边,而维尼亚河也有权流淌;

2、人人有权在冬天和房顶上烧开水;

3、人人有权去死,但不是义务;

4、人人有权犯错;

5、人人有权让自己独一无二;

6、人人有爱的权利;

7、人人有权不被爱,但不是必须的;

8、人人有权默默无闻;

9、人人有权赋闲;

10、人人有权爱护猫;

11、人人有权照顾狗,直至其中一方死去;

12、狗有权当狗;

13、猫不被强制规定爱它的主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14、人人有权不知道他们的义务;

15、人人有权怀疑,但不是义务;

16、人人有权开心;

17、人人有权不开心;

18、人人有权安静;

19、人人有权信仰;

20、无人有权使用暴力;

21、人人有权对他们的不重要性表示感谢;

22、无人有权设计永恒;

23、人人有权理解;

24、人人有权不理解;

25、人人有权选择国籍;

26、人人有权选择庆祝或不庆祝自己的生日;

27、人人应该记住自己的名字;

28、人人可以与人分享自己拥有的;

29、无人可与人分享不是自己拥有的;

30、人人有权拥有兄弟姐妹和父母;

31、人人可独立;

32、人人对自己自由负责;

33、人人有权哭;

34、人人有权被误会;

35、无人有权使他人犯罪;

36、人人有权成为单独的个人;

37、人人有权放弃权利;

38、人人有权不害怕;

39、不准失败;

40、不准还手;

41、不准投降。



是的,是的,你可以把乌兹皮诺共和国的存在当作玩笑,但这样一个玩笑被允许存在,这里还因此变成了极具吸引力的地方,且渐渐繁荣起来,这在前苏联统治时期不可想象。

终于看到了一家开门的画室,我们走了进去。画室的主人是个女画家,她似乎正要出售一批画,我们便借机好好看了一番。我发现,这个女画家画的大多是女性,而且是年轻的女性,但不是那种男人眼里被观赏的女性,而是那种眼神里有向往、嘴唇上有坚定的女性。画家似乎故意用一些略显凌乱的线条,表现出这些女性内心的丰饶与不平静。


或许,维尔纽斯这位大姐大也是如此这般吧。在走过了漫长的失去自由的岁月后,这个古典美人正怀着自由带来的热情,带着憧憬走向未来。



[i] 《被禁锢的头脑》[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P157


-End

▼点阅下方相关文:


去特莱津献一束花

老斜杠的新职业:墓地导游



【点击关键词:老与生死| 旅行| 爱情| 教育| 亲子| 心理| 同志| 中年| 月中信| 月末信| 2015| 再而三| 陆晓娅| 徐凤兰| 应冰| 倪男奇| 王瑶| 小南| 宫一栋| 简.易| 湘秦温故以知新

***

温馨提示:作品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审校 /Lily

编辑/阿湘

原创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关事宜请联系 trustdo@qq.com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