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朱琳“来世的约定”有感

2017-05-09 杜小林 trust

trust ( trustdo ) 随心所语 367 篇

编者按

人生的一些大课题,常常事中迷,旁观或可不仅见木而且识森林。

近距离的友朋似乎还不足以任旁观者凝思,远处的人物或传说,真相虽扑朔迷离,却往往歪打正着,引发深切的联想。恰如作者所言:“这个素材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只是借助朱琳的美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这个切实的依据,借助这个情感和审美动机,比较畅快地展示了一个完全的我自己。”

作者杜小林,曾在《西江月》等期刊发表见解。此文对爱情的思考,颇有穿越的况味。谢谢杜小林分享,谢谢阅读的你。

全文共4108字,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去年有一个机会看了06年时《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二十年再聚首,那时才知道朱琳和徐少华已经有二十年没有见面了。当朱琳上台时,她深情而略带伤感地说:“我今天来,目光锁定就是御弟哥哥,我想说,女儿国一别二十载,御弟哥哥别来无恙。”再加上几句表达自己这些年来对这份情的坚守以及对这样一份情谊独特的理解和诠释,台下的徐少华已是表情怆然,泪眼难禁。

后来通过查找,了解到他们的情始于85年的西游记剧组,像剧目本身一样,有一个美丽、童话般的开始。时光流转、岁月流逝,这份情历经了沧桑更迭、风雨浮沉,最终被朱琳发展成了一种人间稀有、俗世难寻、震动人心的凄美的爱情绝唱,也被她演绎成了远离尘世、高洁清幽只供爱情至上主义者栖息的世外桃源,一种支撑她生命唯一的、神圣的精神依托。

再后来,又了解到一个记者曾对这一事件进行过报道。文中的内容非常感人,是以一种演绎和纪实报道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所有的文字和情节都非常唯美和引人入胜,也令人沉醉。对一段旷世情缘的纪实报道加上诗一样美丽的文字,这更增添了其中的迷人魅力和神秘色彩,也像剧情本身一样引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坚定追求。但是比较让人意外也令人疑惑的一点是:朱琳在另一次接受采访时,似乎是对那篇报道的澄清,似乎没有承认那一段隔世的情、离空的爱。这个情节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生出无尽的感慨。

我的标题“来世的约定”也源于那份报道。在剧组中的共同生活,使朱琳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帅气、正直又有上进心的男青年。报道提到,他们的情感进入焦灼状态,剧情也进入到关键时刻,导演在征求徐少华意见时,他无比伤感而无奈地对剧本做了如下的修改,“若有来世,我们再做夫妻”,算是对朱琳的痴情一个令他们都无比心酸和无限心痛的一种飘忽而悠远的隔空回音。

我的“有感”源于他们去年再聚首的电视节目,也源于无数次对《取经女儿国》这一集中朱琳那种空前绝后、震撼人心的美的加深和强化。她那种优雅自如的举止,真挚而深情的目光,流水般轻盈自如的体态,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夸张。那种对“御弟哥哥”的痴情企盼和对这份有头无尾的爱情的坚执期待,在期待中的忧伤和忧伤中的憔悴,令观众悲从中来、忍痛难禁。这种悲剧情节和女王尊贵无上,目无下尘,遗世独立的精神世界刚好是一个天然契合,那种悲剧美强烈而持久地震撼着人的心灵。

极致的事物总是曲高和寡,正如极致的情,极致的美。就像古希腊对音乐的定义,音乐是通向心灵深处的声音,具有净化心灵和增进道德的作用,成为调和人、柔和情感的催化剂。当年,钟子其对俞伯牙音乐的意会和领悟引起俞伯牙对知己之遇极赋悲壮色彩的回报。当下,那种旋律怪异、要死要活、百般纠结的音乐也有追随者,那只是时代的特征。在这个缺乏心灵之声的时代,那种撕心裂肺呐喊的背后是对无尽的精神压抑的自我释放和对于心灵空虚的激烈宣泄,展现出的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张张疲乏憔悴的面孔和一双双茫然空洞的眼睛。

一闪即逝的矫揉造作,永远无法寓意那些永恒和终极的深情厚谊。那种厚重的、要通过不受干扰、一心一意的精心酝酿和缓慢沉淀才能产生的情感成果,是女王所在的农业时代的特征。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时代,人们除了每天劳作之余没有太多像现代社会一样的社会事务和社会应酬,也没有对自然科学和宇宙世界过多的研究和投入而自然衍生出社会整体价值形态趋于一种精神证明。就是那种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使人们有了相对闲暇的时间去关注社会本身的公平、正义、美好与和谐。 

现代是一个快餐式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打包速成,所有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急功近利和浅薄急躁的烙印。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机械和刻板的特征,人的情感也被机械化,被条理化而可以被用来量化和计算,与之相应的人的情感活动也变的僵硬、冰冷而缺乏生气。那种深厚的,至纯的,动人的情感,在现代这种罢黜万物独尊金钱的主导价值形态下逐渐没有了市场。

一切与人情有关的社会现象都是由人来参与其中,并且进行合理表现和恰当演绎的。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也通常来源于人的参与,如果能够破解社会矛盾中人性根源的密码,将会大大缩短人类迈向“自由王国”的进程。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看,人被分成两类,一种是诗人,一种是普通人。当人仅仅是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被他称为“筑居”的状态时,那只是普通人,也就是仅仅停留在每天酒足饭饱的生存层面的人。当人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也就是被他称为“栖居”的诗人。我想,如此之区分,应该是想说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和进步所做的贡献,相对的是常人生活的波澜不惊和平淡无奇,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呈现出的平庸、单调、甚至鄙俗。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实践对人的塑造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揭示了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个性的人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状况而改变的比如人的意识,观念,思维,另一个是个体出生之前就已由基因和宇宙天体能量所决定的人性。顺着这两个轨迹出发,经过历代人类的耕耘、创造、探索,形成了多姿多彩、纷繁复杂、并且有丰硕成果的人类社会。由此我们得出合理社会制度的确立以及对人性抑恶扬善的引导,才会成为一个社会人伦、道德不至于滑向无底线的制度和意识形态防线。在人类的各种追求中,对爱情的无限渴望无疑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对纯美爱情的追求本身可以净化人类自身。沐浴在爱情的阳光雨露中,人的全身心都会受到最质朴,也最有灵性的自然能量的浸透和滋养,使人性在柔和中通向智慧,在恬静中通向崇高。

一个人的爱情经历能反映出一个人真正的人生质量和人生态度,甚至决定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拿“朱琳”来说,她那空前绝后的美和震撼人心的表演正反映出她表演艺术的炉火纯青和内心世界的纤尘不染。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从眼睛中流淌出真挚和纯净,不是所有的表演都会有直逼心灵深处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展现出令人窒息的美,还能带给人一种深重的生命反思。演艺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也是星辰林立,参差不齐,他们也有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物个性。留心一下演员对角色的选择会发现,出身高贵的演员从来没有出演过低俗的角色,不会将生命价值与角色需求混淆不清。而本身平庸的演员却是来之不拒,各种牛鬼蛇神都能演绎的活灵活现,特别是当角色和他秉性比较吻合的时候,更能演的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俗人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妥协,而高贵者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坚守。从马克思和燕妮终生相伴的爱情中,我看到了永恒,从现代社会的各种婚姻中我看到了游戏。燕妮曾经对爱情有过这样一段经典表述,“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共同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用五到六年的时间来做巨大而又必需的考察大概不算长……。我希望卡尔跟我在一起是幸福的,正像我自己希望跟他在一起是幸福的一样。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不仅应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且也应该成为他的同志,他的谋划人,不仅要相信而且要相敬。因为其中包括我的全部精神生活。不然的话,婚姻只不过是庸俗的契约,生锈的锁链,互相的折磨。”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完全为物质生活所困扰,为财富所累,在财富中迷失。

我遗憾的是朱琳的解释,当下社会已经如此的令人遗憾,对于已经在华夏大地灰霾覆盖和精神文化的云山雾罩中煎熬,同时又在广泛而厚重的混乱价值迷雾中艰难挣扎的人们,她的存在本应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美德标志,一个稀缺而鲜明的精神旗帜,是一个令人珍惜的“美”的典范。那些追求忠贞爱情的人,有了赖以参考的生动而鲜活的模板,一种切实可依的坚实佐证,一个在价值迷途茫然四顾的人赖以参照的方向标。哪怕朱琳本人对此有异议,哪怕与事实本身有些许的出入,也应该给它一片积极的、想象中的生存空间,而不应该揭穿,甚至否定。

夕阳西下,曾经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广袤大地上留下了最后一道长长的影子,人们已经在黄昏的彷徨、困顿、迷茫中煎熬,这样的解释恰恰是标志着黄昏过后夜幕完全、彻底的降临,同时也终结了被物化的人们在晚霞中对爱情最后一点质朴的想象力,灭掉了最后一盏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希望之灯,在已经贫瘠的文化土地上抽掉了最后一点让经典价值文明赖以生存的养分。

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和遐想是我生命唯一之支撑,这使得我时刻都像在等待上帝洗礼的圣徒一样,保持着内心的神圣与高洁,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是,我们今天看到国人的那种失魂落魄和憔悴不堪,是不是追求金钱、追求财富的心理状态就会有这样身体状态的逻辑结果,就像那些参加赌博和吸食毒品的人一样,会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都形成摧毁和腐蚀。

还记得《取经女儿国》里最后一个镜头,也是朱琳和徐少华在剧中感情碰撞真正震撼观众的一个环节。虽然我们是在看电视,虽然他们只是在表演,却是一场特殊的、整个剧组绝无仅有的表演,他们虽身在戏里,演的却是真实的自我,表达的是演者的真实情感、爱恨、离愁,作为观众,我们分明能看到他们眼睛里的真情流露。当时的一个真实情况是他们俩都是剧组中最后的一场戏,演完这场戏他们都要离开剧组,更传递给他们在剧中一种情尽义止的离愁别恨。此一别,绵绵无期,剧组中产生的深情厚谊,面对即将到来的真实分别,不禁悲从中来,犹如撕心裂肺,朱琳无法向观众掩饰她在剧中哭的红肿的眼睛。由于非同寻常的真实情感的投入,把一场生离死别的情感戏演绎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我曾坚信美丽的外表下必定有一颗美丽的心。“美”无处不在,只是它不容易在世俗中被发现,也不能融于世俗。我们通常轻易所见到的那种,一定不是“美”。它不是通常的眼光和判断就可以捕捉和发现的,如四月春光的随风而过,如绚烂烟花的瞬间幻灭,如璀璨流星的一闪即逝,总是与我们匆匆失之交臂,也如朱琳的渐渐老去,那将是一件令人无法原谅的上帝的恶作剧。也正如我后来每次重温他们的再聚首,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最后发展成揪心的痛。感伤易逝的红颜,感伤来世才能再续的情缘,每每沉浸在这种无限的伤怀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对于朱琳,我想说,希望你能留下来,留下你的一颦一笑,留下你空前绝后的美,留下这段旷世的情缘,我们需要,社会需要,人类需要……。


-End-

点阅相关文

致初恋女友的一封信

银河系爱情 

痴情司


点阅下文报名参与幸运投票

一首诗的读绘述:2017儿童活动启程(幸运有赠教育家自传中文首译本)


【点击关键词:老与生死| 旅行| 爱情| 教育| 亲子| 心理| 同志| 中年| 月中信| 月末信| 2015| 再而三| 陆晓娅| 徐凤兰| 应冰| 倪男奇| 王瑶| 小南| 宫一栋| 简.易| 湘秦,温故以知新】

***

温馨提示:作品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编辑/阿湘

原创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关事宜请联系 trustdo@qq.com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