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hare|萨奶奶解密心的多面相(3):中场休而不息

读译: trust 2020-03-12

原著:Satir (Your Many Faces)

读译:trustdo

欧姬芙|绘画. 粉贝与种子

书籍,作为出版物,具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文明的阶-段-性-事物。

支持创作初衷,支持文明发展。

然并卵(天哪,会用了耶!),假如我找不到中文版、你看不到外文版、他和她瞧不上翻译版的时候呢?......单读之后分享以彼此听得懂的语言。

分享声明:

*非商业用途,仅供订阅者参阅

**请勿转载或刊印。

trustdo

原文及直译-黑色;编写-彩色。

*******

《心的多面相》

萨提亚出此书时已年过花甲,敬称萨奶奶。

(3)中场休而不息--冲出情绪牢笼

深入简出是大师传道授业的境界。读原文各节的第一段,总有放声朗读的冲动:

The first act is over and there is time to think about what we have seen. Much of it was disturbing, and 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there were some hopeful scenes as well as bad ones. I don't think I understood everything, but I definitely felt it all. One thing I was clear about: We are always in constant motion. We are reac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all the time.

瞧,第一幕萨奶奶也没全看明白;咱和萨奶奶一样,完完整整地跟着剧情感受了一通。也就容易理解:“我们每个人时刻处于连贯的情绪体验中,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持续对外反应,也时时对内回应着。”

然而,人通常不这么看,因为倔强,或是由于这么做会给自己、他人带来麻烦。人们真心希望做好人,掩埋看似不好的事,将生活维持在可忍受的程度而不考虑过多的需求;人们不希望被未知的事务愚弄,也不希望被迫探索拥有的一切;人们想尽量生活得轻松。所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听上去也非常合理。然而,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也经历了类似的许多年看似合理的生活,然后发现,生活变得枯竭、乏味并不那么愉快。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无所知的情绪的樊笼里。

之所以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情绪的牢笼里,原因正是我们太想凡事做好。我们在四周竖起的是一圈儿名为“应该”的篱笆墙,它与我们自身的愿望、能力常常相冲突(还记得第一周说的“应该清单”吗?,参见11月10日的推送)。因此,也总是导致失败感、不必要的挫折感和失望感。

我完全明白我们无法控制天气或其他外在的许多事务(事物或事情),但我们能学习新的方式去应对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所有人都了解一个事实,即不同的人处理同一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事件本身控制不了应对的方式;把事件整合到你的生活(协调统一你所有的感知)的模式决定了你的应对方式。

这里说的一套“应该”系统,包含着大量的内在对话,主题围绕着“他们”是否认可。“他们”可以是任何人,例如:你的母亲、父亲、老板或明妮大婶-那些你察言观色以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的人(也就是剧目中来自外界的声音)。试想,如果所有的发明者、尝试新趋势的人以及经常从事伟大探索的人,在他们行事之前都坐等某些人首肯,我们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通常,人们意识不到恰恰是由于自己缺乏知识、想象力和自我觉察,才陷于高墙之内,从而无法看到自己的可能性。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看上去坚固如水泥的高墙,其力量的来源仅仅是我们的观念(或想法)。这也正是外在的真实墙壁与内心无形之墙的区别所在。有效地应对外在高墙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有着怎样的内在壁垒。换言之,当我们觉得内心受困时,就鲜少有充足的能量去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我们内心的狱卒代表着我们的恐慌,这种恐惧无时不刻围绕着我们。 一旦我们感到害怕,就寸步难行。当然,这些狱卒和看守是我们自身的混合产物,绝大多数来自早年感受到的权威角色的震慑,并且对其使用价值缺乏严格的评估就带入当下。看守表明我们对自身不被爱、没有价值的担忧。因此,在樊笼里,毫无机会检测我们新的可能性。简单而言,冲出情绪藩篱始于一种全新的想法:“一定还有其他办法,我要冒险去找找看。” 这种简单的想法指向希望,最终成为新的可能性。

我们经常试图冲出情绪的牢笼,但那个过程非常不舒服。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乞求、威胁或讨好他人,尽力让对方为我们做事。这类做法有时也会奏效,例如当我们相信所谓牢笼只存在于身外。任何人都能以这种做法获得暂时的成功,然而通常的结局是,所有努力最终伴随巨大的无助感、愤怒和内疚。

假定我们可以接受一种观点,即最大的牢笼在内心,那么,我们就能开始冒险去研究我们的思想、感受、身体和灵魂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各自恪守的信仰,当这些信仰面对检验时,几乎存在荒谬之处,可是在此之前,我们却对自己信奉的规则从未质疑过。毫无疑问,你对自身的探究将会揭示这一点,届时你也将因此而面临挑战。

一旦那种“让一切成见流走”的做法不再适用于你的生活,你就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没有导引的领地。你行走的足迹将构成地图,就像那些在野外开拓路径的人一样,你会有许多出发点。任何地方在你到达之前都看起来充满希望;或者当你抵达之后,你发现并不能实现期许而不得不变换新的方向。然而,不难发现的是,探索本身给予你的总是超过预期,而且将有许多崭新的门窗呈现在你面前。这就是探索的完整意义。谁也不可能预先制定出确凿无误的路径,只有在出发之后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许多人在外面的世界失败的原因不过是在内部世界耗损了能量。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际遇息息相关,相辅相承。孩童时期,绝大多数人被教导着如何遵守和顺从,除非我们别有所学,不然,我们懂得的仅限于遵守、顺从。无论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维系生活需要承受怎样的痛苦,我们倾向于相信痛苦是生活的实相,就这样,我们亲手搭建起情绪牢笼的高墙。

尝试质疑这些老生常谈实在是我们迈出的巨大一步,从此,我们置身于可怕的未知世界。诚然,挣扎无比艰难,出路也常常不明。可是,一旦开始探索内心世界,也就意味着我们打破了牢笼、有了继续成长的可能。随之,我们的能量集中于寻找、探索新的可能性,不复再浪费于捍卫那些致力于忍耐度日的旧信念。

令我倍感难过的是,我了解许多人生活在情绪牢笼里却从未察觉。这些人只知道自己有些不愉快,有些失落,他们等待着所谓的神奇时刻带来外在的变化,然而,那些时刻从未发生。他们无知地把“放之四海的应该清单” 作为度过美好人生的信条,同时也将自己裁定为无力达标的失败者。要知道,没有人能做到不辜负这个清单。这完全就是一道通往情绪牢笼的门,在其中,除了接受审判,当事人别无选择。唯有冲出来,我们才有一线新生的希望。作为《心的多面相》的第一幕,“打开心门”就是向内观省内心牢笼的写照。可以说,多数人尚未超越这一幕所描述的状态。


原来如此,所幸我们跟着萨奶奶迈出了第一步,直面了内心的感受。

第二幕即将开始,剧目仍然是《心的多面相》,第二幕的名称叫“谁是主人?”

下周二剧场见!


微信:trustdo

trust

身心健康双修之路

沐春风,映春水,漫步十里春林;

闻蛙鸣,抚麦浪,清凉盛夏果实;

观秋雨,踏落叶,爽气明月金秋;

卷寒霜,舞雪花,围炉三冬书舍。

翻译顾问:Carol

友编:包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