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差百态而丰富

2016-01-03 少年儿童 trust

trust ( trustdo ) 2016 15 篇集锦

------------

摄影|附中学生. 七班新年之窗


北京师大附中,位于首都环线地铁和平门站C口南行150米。在中国公办教育史上,这所创建于1901年的第一所官办学校无可替代。

如今,活跃其中的,有绘制个性窗花的少年(窗花见题图),还有欣赏他们创作之美的一线教师。以及,“嗖嗖嗖”成长着的附二代们(多数父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北漂一代)。时光荏苒,因着机缘不同,孩子们在不尽相同的环境里“各抒己见”。因约稿时间仓促,暂时有莹莹(北京公立小学学生)、小猪(北美公立小学插班生)、以挪士(四川在家教育儿童)来稿。

另有两位小朋友的来稿:西安的茁茁(幼儿园大班)和北京的小芽(公立小学学生)。


透过这些色彩和线条,愿你读懂儿童对日常与向往的描绘。


绘画|莹莹(8岁)


~圣诞小鹿




~稻草人


一句话自我解说

颜色搭配挺好的


绘画|小猪(8岁)



2-1



2-2

一句话自我解说

我喜欢星星



绘本|以挪士(7岁)




《2016的十个愿望》

以挪士2016年的第一本书,详见今天另一篇推送


一句话自我解说

我喜欢画画


连环画小芽(8岁)




《小猪的故事》

涂鸦故事,详见今天另一篇推送

一句话自我解说

小猪的生活很快乐



绘画|茁茁(6岁)



白茫茫的冬天



过年


一句话自我解说

蚂蚁一家就好像我们家

参差百态而丰富|众禾

做学生的时候,偶尔有其他教师或大人物来教室里听课,印象中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讲台上的老师从着装到举止都似乎焕然一新,言谈语调更抑扬顿挫了许多;讲台下的同学们也都早早进班安坐,“实相”地不流露淘气、傻气的一面。胆子大一些的,会张开细胞留意那些坐在课桌过道里、教室后方的听课者,感应他们的声响、举动。

甭管这种课堂多么冠冕堂皇,下课起立等听课者们离去之后,同学们都如释重负,迅速冲向操场。待铃声响起,推推搡搡陆续回到同一间教室,依着平常的节奏,开始一堂也许上不得台面但自然如常的课。

做教师十年间,校园里经常有各种级别的同事做课,时间宽裕时也跑去当听课者。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讲台上的教师构思奇巧、表述或风趣或引人入胜,学生答问或一语中的或条理清晰,总体氛围虽井然有序却多有审美疲劳之感。再观察校园各处报栏(固定或临时的),张贴的作品从书写到装饰,常令人叹为观止。除非留意细看作品的署名,才会产生好奇:这所学校、这个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去哪里了?

是的,除了特殊场合的课堂,除了特别遴选出的作品,除了特别冠名的评选活动,通常情况下,自然情况下,其他大多数的课堂、大多数的习作、大多数的日常“生鲜”活动是怎样的?

因了这个好奇,我曾在自己的课堂里,按照学号一个不少地张贴课堂习作,由学生互相给予非评价式的反馈。这颇有滥用教学权利的任性,最初不仅令从小被筛选惯了的学生有些害羞不适应,更有直爽的同事看后摇头曰:“良莠不齐,缺乏示范意义。”此点评精辟,完全击中时弊之要害!

良莠的标准是什么?色彩、立意、布局、字体?年龄、先前经验、表达偏好?习作的速度、熟练度?习作者的情绪、潜力? 业余标准还是专业标准?同龄人的自然发展标准还是成年人以为或期待的标准?.....

示范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大抵是一个价值导向、目标所向的事。一直以来,我不是特别明白大多数评比的意义;我看重任一个体自然成长发展过程中自然呈现的状态,期望他们乐在其中并能体会到从事日常活动的自己的影响力(对自己也对他人)。而影响力,是自然存在,中性词汇。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观念里,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谬误。我们把人、人的日常活动、生活方式及其产物严重简单粗暴地分为“好、中、差”三档,同时也自然地接受自己、自己的日常活动、生活方式及其产物被同样简单粗暴地对待,彼此之间经常浑然不觉。所以,我们的校园墙壁上能够看到的无非两种学生及其表现:资优生及其作品,违规生及其处分。相应的,校园的精力、经费也主要围绕这两部分学生耗损,其他的学生及其需要,是处于休眠的大多数。我们的社会活动场所也雷同,社会服务设施也粗略,我们鲜少看到实际数目并不少的各种人。

我们就这么自我处理并互相对待,不以为怪,反以为常。

但我觉得如果这是某种常识,那么它偏离了常态。后来在遥远的加拿大“村里”,看到了一些常态,姑且认为是他们的常识吧。后者给我的感觉,更接近人-这种生物自然的状态,令我招架不住,只好顺遂。

在他们的公办学校,墙壁上张贴的学生习作,字体真稚嫩,但我能识别出那一张来自学前班,哪一张来自一年级,哪一张来自二年级。至于绘画作品,更是一目了然。即使同一个年龄段的作品,形态也“良莠”不齐;学生的学习报告表(类似成绩表现单),人手一个A4文件袋封口,同学之间没有互相询问的习惯,拆封基本回家后由家长进行;所谓的教师与家长会谈,惯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关于成绩高低、排序的说明或提示。他们好像不懂得学校是一个锤炼的场所、训练竞争力的营地,却把学生个性发展、情绪愉悦放在了首位。

在社区图书馆里、地铁公共汽车上、开放式游乐场、博物馆、公园等场所,既有形体健全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形体不健全的儿童和成人,也有智力障碍、行动不尽能自理的儿童和成人;他们看上去截然不同,却有相似的表情和神态;他们的自我感觉好极了。我不怀好意地猜测,他们所有人的成长史里,缺乏示范活动、缺乏被“良莠”定位,所以,他们比较专注成为他们自己。

我知道,我们大都是被千锤百炼长大,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常常觉得“长得丑就算了,可不能出来吓人”。我们不太习惯去好奇,长得丑也不是我们的错,被吓到更不是我们的初衷,也许被吓到者需要提高包容度、耐受力甚至透过表象发现内涵的智慧才对;更不太容易去好奇,美和丑究竟是什么角度、谁的标准?我们还总是认为,因为人多,所以必须赢在一切跑道上。我们不太能够相信或者理解,正因为人多,才不宜挤上万人跑道,更需要独树一帜。

慢慢地,我发觉,是自身的懒惰滋养了他人的简单粗暴,与此同时,我们也被他人的懒惰滋养着去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人。因此,惟有从自己做起,去练习尊重个体自然自发的状态,让新生命多一些被尊重其自然自发状态的经历和印象,如此,或许有助于他们成长为“自我感觉好极了”的一代,比较专注地成为他们自己。

实际做起来,相比褒贬评价,关注常态确实更费时间、更考验耐心和智慧。也好,时间、耐心与智慧终归是被浪费的。

谢谢耗时耗力陪伴小朋友的大人们,

谢谢小朋友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宝贝,

谢谢你的阅读!

trustdo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欢迎转发

转载请保留作者署名

Sing a Song|读译|随笔|丛文.收藏|七天相册|...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