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 03|“赤子态”与“老小孩”

2016-01-21 陆晓娅 trust

trust (trustdo) 2016 收藏品


来源:陆晓娅 新浪博客

收藏理由:生命影响生命


陆晓娅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三):

            “赤子态”与“老小孩”


几年前有一次参加公益机构的培训,和吴青老师分在一个小组。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也曾是活跃尽职的人大代表,还是著名学者吴文藻和著名作家冰心的女儿。她是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当然按照咱中国的传统来说,也是最“德高望重”的,可她总是睁着那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全情投入学习。她举手最积极,发言最踊跃,弄糊涂的时候,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马上就能放下自己,没一点不自在。别人给我还书,也引起她的好奇:“什么好书?能买到吗?等我把名字记下来!”

中午去吃饭,她俏皮地向我招手,好像要我同她去参加一个神秘的活动,其实就是让我抓紧赶电梯。看到她的“淘气样”,我大笑,说:“您现在4岁!”

女士不问年龄。我不知道吴青老师彼时到底多大,反正比我大许多,头发已经花白了。我告诉她,我在她身上发现了“赤子态”。她又特好奇地问:“什么叫‘赤子态’?”

我告诉她,Neoteny(她马上就记在本子上了)本来是一个生物学名词,原意是“成年所具有的幼年特征”。不过,“赤子态”可远远不止保持容貌的年轻,更是指一个人虽然年岁日增,却能保持那些与年轻联系在一起的品质,比如热情、好奇、真诚、活泼有趣、无所畏惧、不做作等等。

据说,“80后”的吴敬琏先生也是充满童心童趣的人。还有那个永远拿着烟斗的黄永玉老先生,被称为“90后段子手”,萧乾曾形容他“浮漾在粗狂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

有朋友说,“赤子态”不就是咱们中国人说的“老小孩”嘛!我想来想去,觉得两者或许还是有些不一样。

中国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说一个人是“老小孩”呢?极少是在老人表现出童心童趣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老人倚老卖老、不愿承担责任,甚至是通过耍赖、撒娇寻求关注的时候,比如并没有特别严重的病,却总要儿女陪着上医院;或者一有不顺心的事,就不讲理地骂人,抱怨自己白养了孩子;明明是自己的失误,却要赖在别人身上。在后种情况下,我们说一个人是“老小孩”,往往意味着要原谅他,迁就他,“随他去”——就是真的把他当作孩子看。

交互分析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简称“父母我”、“成人我”和“儿童我”)组成,其中每一种都包括一套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就拿“儿童我”来说吧,它里面住着各种儿童特质,如自由、自发、纯真、好奇、有创意,听话、反叛、淘气、耍赖、依赖、不愿负责、自我中心等等。

用这个理论来分析,就会发现,拥有“赤子态”的老人和喜欢耍赖的“老小孩”,他们在释放“儿童我”的时候,情形不太一样。“赤子态”较多地释放了自由、纯真、好奇、有创意的部分,而“老小孩”往往释放的是依赖、不愿负责、不顾他人的部分。“赤子态”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状态,不管岁数几何,仍能把精力集中在即将来临、美好的未知事情上;而“老小孩”却是一种心理上的退化状态,他们对过去不满,也享受不了现在,更恐惧未来。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我猜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成熟有关,也与其一生的发展有关。人格的成熟与年龄并不成正比,有些人到老也可能是人格不成熟的。人格成熟的人,会接纳并信任自己,也接纳并信任他人,因此能够不通过操纵性的行为(如耍赖、倚老卖老),处理好一些矛盾冲突,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往往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面对生活经常会感到委屈和怨恨,习惯于用幼稚的儿童化的行为来寻求关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他们就像一只始终没有蜕变的“慢慢老化的毛毛虫”。

拥有“赤子态”的老人,不论一生是否艰难曲折,在老年回望人生的时候,他们都确信自己真正地活过了,他们没有因为外在的压力或功利的诱惑,过度地扭曲自己,丧失真我;他们也尽力用自己喜欢、又对社会有益的方式发挥了生命的潜能。生活中虽然会有种种遗憾,甚至是苦难的经历,但他们也已坦然接受,并找到其中的意义。因此,总体来说,他们的内心感到充实和圆满,生命处于一种整合的状态,能量可以自由地流转,面对似水流年,他们仍然心态开放,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欣赏生活中的美。无论是壮丽的大自然,还是温暖的亲情友情,或者就是一顿美餐、一部片子、一段音乐,都能让他们陶醉其中。他们常常会突发奇想,心血来潮,绝不会把自己束缚在年龄的紧身衣中。他们永远活在当下,而不是整天咀嚼过去或忧心未来,就像《极客和怪杰》那本书里说的,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们就立刻又爱上这个大千世界(“赤子态”这个概念就来自这本书)。我还相信,拥有赤子态的老人,在面对人生最后一个课题“死亡”时,也会特别地平静和坦然。

相比起来,喜欢耍赖的“老小孩”们往往内心有很大的空洞,他们在一生中,因为外在或内在的原因,没能充分活出自己,留下了许多遗憾和伤痛,可能还有战争和政治运动中留下的严重心理创伤。到了晚年,许多的遗憾已经没有机会弥补,内心的创痛又没有疗愈,那本应该感到圆满和平的心就无法安静下来。生命意义感缺失和价值感的匮乏,会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怀疑自我,并将不满投射在周围的人身上。在他们“不可理喻”的老小孩行为背后,其实埋藏着不曾被满足的需求:对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发挥潜能的需求、活出生命意义的需求……可惜的是,低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与人的互动,那些耍赖的、操纵的行为,那些对他人的苛责和抱怨,使得人们更加不愿意接近他们,这让他们的人际交往陷入了负向的循环,他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反而得不到弥补,再加上身体的衰老,幸福感难免会越来越低。

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抱怨命运、抱怨周围的人,总是希望别人来为你的生活负责的时候,也许你就处在退化为“老小孩”的过程中。这个时候,最能帮助你的是你自己和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会倾听你的生命故事,帮助你去疗愈心理创伤,让你重新认识自己。虽然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改变,但你却可能从中发现它对于你的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你就不会再冻结在过去,你的生命能量就会流动起来,你就更有勇气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那时候,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儿童我”,就会更多地释放出自由、纯真、好奇、勇气、想象力的部分,你的赤子之心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盛和有趣,成为老年人中的高段位老顽童!

刘再复说:“回归童心,是我人生最大的凯旋。”我喜欢这句话,也相信自己正走在凯旋的大路上。


此推送已获作者本人授权

相关文章请点击下方


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 02|诸子百家,老来混搭

探索老年人的生命观 01|老年是不需要在意的事吗?

...|收藏|...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trustdo

陆晓娅|文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