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萨松|纪念杨冰女士

2016-02-09 萨松 trust

trust ( trustdo ) 第 87 篇随笔

------------

萨松|纪念杨冰女士

李洋画梦与反逼婚联萌|文中插画

渝川题图摄影

后序前置:

女友说,非为权益捐躯,是不是“论雷峰塔的倒掉”更好些?笔友说,鲁味有些浓;文艺青年说,这仿用也不失为一个趣味。我喜欢鲁迅的杂文,又化不开对女子的种种感同身受,非纪念不可。诚如插画师所说“写出真心就好”,好,开始:

一月中旬,即中科院理化所杨冰女士在北医三院保胎住院期间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不久,我在网络上遇到小倪,她问我:“可曾为最近不幸去世的杨冰女士写些什么?” 我说“没有”。隔几日,她发来自己的感想,正告我,“还是写一点吧,虽然杨冰女士生前没看过我们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们编发的文稿,大概是因为有实无名,转发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虚妄繁华中,率性订阅了“trustdo”的读者也散居世界各地。我也觉得想写一点什么,虽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大概只能如此。

可是我实在不知从何说起。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二十一世纪。怀孕女博士的血,弥漫在我的周围,使我惊诧、哀伤、愤怒和迷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然而,“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现代的女士,敢于直面激烈的职场,敢于正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怎样的竞技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冥顽设计,以“内可三从四德、外可独当一面”的两全,来沿袭旧迹,仅使留下单向度的选择和微漠的悲哀。在这单向度的选择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妥协侥幸,维持着这似新非新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新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在这次不幸事件中,“女博士”、“青年骨干”是我比较熟悉的字眼。女子的受教育程度对生活模式的影响更大,我向来这样想,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痛与嗔责。她不是“爱惜生命、健康生活”的女子,是为了事业与家庭两全而死的高学历的青年。她也不是为了女性解放或权益舍身,她以平凡又不寻常的生命的戛然而止令世人如鲠在喉,坐立不安。

她的体检报告和孕史,在三十四岁上下的女士中并非个例,在同龄、同性别的硕士、博士群体里也未必格外与众不同。但是我并不相信,这是一个高危的孕产年龄,只是无法判断,整件事与救治有多大关联。看了人民网的新闻,心中暗自诧异。于是,我想,能不能听听女子们对这件事的感言?

Y(在校生):我是学医的,比较关注医闹。后来了解到逝者本身有健康问题和流产经历,不知生育这件事上她自己的意愿如何。就我自己在实验室的感受,有时高学历的女生受到的各种歧视更加严重。发多少sci论文都无法避免被催结婚和生小孩。

L(研究生毕业多年,30+):生孩子要趁早。

M(博士毕业多年,35+):北京三院是我生孩子的地方,作为大龄高危产妇,我也有并发症,并在生产的同时还做了其他手术,产科医生同时预约了心内科和外科主任,准备了2000cc血液以备不时之需。有人说我走钢丝生孩子,的确。我很感激三院的大夫。她们因为疲劳或许态度不够好,但是她们很专业也很敬业。孩子再大一些,我想带着去看望当年的主治大夫,发自内心地感谢她。

B(硕士毕业多年,25+):如果是自己想要宝宝,冒着生命危险就有些不合适。在我看来,拼命生了宝宝,自己却不能照顾,也是不负责任的。女性的生命价值并不仅仅是生育。

N(本科毕业多年,25+):说不好。我不想结婚生子,亲情时常令我感到压抑。

H(大学毕业多年,40+):因为有亲戚住过那医院,医生不怎么负责,印象不好,开始认为医院不作为,后来认为死者冒险生孩子不应该。现在,理解死者。

D(硕士毕业多年,40+):这首先是家庭的悲剧。我觉得女性要更加认真对待生育选择。考取硕士时,我发现意外怀孕,当时俩人都在念书,不具备养育的条件,选择在第一时间段去了妇产医院终止。孕育者需要考虑当下的时机、身心状况做取舍。

J(大学毕业多年,40+):学业诚可贵,生育价亦高;若为生命顾,二者皆可抛。



插图:反逼婚联萌

我平素想,能够不惧论文撰写之苦,不怕业务考核之重,见多识广、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女子,无论如何,总该是能够特立独行的,但我们却多数很保守、态度很犹疑。有一股无形的磁场将她们的思维吸附在传统的女德轴盘,即做不了生与不生的主,也做不了养育方式的主;有的因为只生养了女孩子而心存愧怍,有的因为生养了男孩子而趾高气扬;无论学生时代曾追求怎样的理想和健康生活,等进入现实社会的轨道,心底的波澜似责任已尽而陆续引退,婚育又成为不二航灯,导引着日子滚滚向前。

确实,倡导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也在破土发声,从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固有性别期待,到质询生育文化的弊端,已对年轻一代(85、90后为代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相比前辈们虚弱无力地“妥协”于四面楚歌般的催婚和催生(包括二胎)、半推半就地“维护”着愚孝和盲从,以至自沉自溺并深陷其中,新一代年轻人则格外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践行其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后者的主动从最近民间组织、公益团体进行的反逼婚之创意和果决即可见一斑。

然而,即使在反逼婚一族中,依然隐藏着与逆来顺受族相似的心结,例如:“女性最佳生育期是20-30岁”;“无子女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些由外而内的观想,使得无论何年龄、何性向、何社会角色的女人,都在个人生活方式、生育的选择上有着相通的恐惧和局促。这种恐惧和局促,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中更为凸显,在社会一方极力缅怀“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方奋力张扬“女子权益自由”的现实背景下,较之其他无缘高等教育、着重对抗基本生存压力的姐妹们,高学历女子更早地感受到了身心灵的割裂,更强烈地需要外在角色的平衡与内在感知觉的整合。

如果,女性八小时工作之外留充足的时间给自己的睡眠,选择有益自身健康的饮食,再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做锻炼;如果,女性不用担忧重返职场的压力而选择暂部分或全然地暂离职场,安心孕育,以现代医学技术,30-35岁甚至三十七八岁,都可以是安全的生育期,且由于双亲的物质基础、心理成熟度更高,新生儿的后天养育环境可能更优。事实上没有如果,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疲于奔波于家庭内外,隐患不可估量。

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女子受教育比例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自身的关注越科学,其成年后对婚恋、生育的选择更自主,对生育控制的意识越明显。只有当“是否结婚或生育”、“和谁结婚或养育“都成为当事人双方、特别是女性自己的自由抉择时,女权与女德的争锋才算是为女性健康美好的未来争得其所。不然,任何一方的偏执,都只会使越来越多业务精湛、乐观随和的杨冰们,继续在求取婚育与职场双优秀的道路上付出血的代价。

现实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杨冰女士自己的舍身一试。陪同的,是她腹中孕育二十六周的小生命。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有孕期的疑难症,还有拼搏多年伴随的慢性疾病。


插画:李洋画梦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杨冰女士,是与伴侣尝试了多次怀孕的。自然,孕育而已,稍有常识者,谁也不会料到别人生得而自己生不得。但竟在实践中落了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谁也不会认为生和孕会发生在男人身上,一次又一次流产的体痛与心伤,如何才能诉说得让七尺男儿感同身受?

我们何曾,接受过性的健康教育、情感的关照启蒙?我们的女儿,从小被鼓励并暗示的,是否主要是“长大嫁个好丈夫”、“结婚了生个好孩子”?我们的儿子,是否从落地那一瞬,最大的价值无外乎“出人头地”、“传宗接代”?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子女的过程,是否下意识地恐慌于子女成长为自主实践、独立思考的?是否有意无意地用亲情、母爱或父爱之名干涉、控制成年子女的自由选择?反过来,是否也以爱之名,纵容彼此之间无界线的共生、无限度的缠绕、磕碰?

我们的女学生,是否常常被灌输诸如“女大当嫁”、“孩子是婚姻的纽带”、“夫唱妇随”、“多子多福”这些一厢情愿的传说?何时能够充分探讨更有建设性的话题:“亲密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亲情的联结模式有哪些?”、“不婚或不育的人生可以多宝贵多幸福?”、“养育的心理准备有哪些?” 从而使先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们,自觉思考并实践适合自己的活法,妥善使用血肉之躯、有生之年;从而自然地呈现出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多样态,客观上减少后来者的恐惧和局促。

热爱生活、体贴入微的妻子故去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得之不易、心跳二十多周的胎儿也故去了,有其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哀伤而悲愤的先生还在与医院交涉。当一个家庭辗转于世俗所标榜的单调幸福模式时,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选择啊!当孕二十六周的母亲与胎儿在死神的掠虐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选择呵!

时间总在流逝,街市依旧喧哗,零星的一两条生命,在我们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盼着莫寥寥,因为这实在不会是独一无二的事故。诚望,不仅有更多的女性以此为镜,勇敢地照一照内在的体会;也静候围观的或许受伤害更重、更深的男子们,抬起头来,勇敢地照一照切实的感受。

逝者已矣,生者还在梦想着新的世界。

近百年来领受家、国的双重标准,是包括杨冰在内的我们共有的现实,杨女士的不幸犹如冰山一角。网络中互相启发、沉思雄辩的各方思考并发声,虽不足以在一夜间撼动顽固的流俗,却是我们女子之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恐怕也是死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百味杂陈,先以此记念杨冰女士!

二零壹六年二月。

相关文章可点击阅读:

* 致终将告退的卵子

 鱼儿你生还是不生?

* 无缘无故的爱恨


作者非女权人士,乐意讨论问题。

如欲兼听2015年女权人士的作为,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随笔|...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trustdo

萨松|文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