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凤兰|一棵树的投射与长青(上)

2016-02-12 徐凤兰 trust

trust (trustdo) 心丝路第 9 缕丝

------------------

徐凤兰一棵树的投射与长青

网络|图片


实话实说,第一眼看到他画的这树时我有发现的惊喜,不由得大叹:怪不得,他能成为他!

我从未见过画成这样的树冠:云朵般的,好像卷发、又似棉花糖,每一卷都有宽松的由淡变浓的渐变带,或曰阴影,每朵卷发中心有大小不一的留白,或曰空心,树冠顶部溢出画面,或曰突破。直觉让我得出第一个“结论”:这个细腻敏感的人如此追求完美,且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程度。

我从未见过画成这样的树干:工笔画样细密的笔触,非常浓重,树皮密实,树干粗壮,与云朵、卷发形成对比,让我联想到的是遒劲、智慧、老树精。我得出第二个结论:他聪慧、勤奋,非常执着,所以做成了自己,声名享誉东西方。

可是,多看一下,他的树干还有“铁丝绞成”感。树干中隐约可见的三处“疤痕”已被“铁丝”融为一体,并不凸显。于是,“铁丝”又有了“藤条捆绑”感,卷发中心的空白也像“星夜的眼”,似乎看透世间,又空无一物,整个树冠似波涛不止,有动感,或曰不安定。

学习画树投射测试时,我看过不少树,这样的树杆与树冠还是第一次见,虽然它不是为投射测试而画,但绘画过程中流露的无意识,同样能反映作者的经历与心理。

在我看来,这树显出的美感与神秘,一如他的文字。

他的中文译者冰心说他“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利的文词”给了她极深的印象。我想,这代表了对文字敏感的读者的普遍感受。而看他画的这棵树时,我则是被树上的信息和树后的生活吸引了,好奇心促使我想一探究竟。

我把这棵树发到青春热线微信群里,请仙们(线友们,经过培训的原青春热线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分析。为了得到“纯粹的分析”,我没向仙们透露画者大名。

他是谁?且看下文。

这棵树画出了什么?

第二天,我看到群里好几位仙发了分析留言:

1仙:头重根轻(第一印象)。

对,这是显现的,还有呢?我追问了1仙的第二第三印象,她回复我:“沉重、挤压,感觉来自图上方像卷发一样的东西,反正看着不舒服。”

1仙也联想到了“卷发”,虽然感觉与我大相径庭,这让我又了发现了他的树干偏左,树根的根须也是左边多于右边的,这说明女性对画者的影响大于男性。

2仙:细节好细,爱美。

是的,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一对翅膀,“爱与美”是他的创作主题,他的文与画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我是在微信贴《那些身为一流画家的大作家》里看到这幅画的。

3仙:破框而出,需要更大空间。

没错,他抱负很大。他曾这样描述一位诗人:“哦,他是一位心灵寄寓在高不可攀的亭阁中的诗人。”而他自己也是诗人、作家。

4仙、5仙分别写道:不明快有些阴郁;咋看像个鬼怪物?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回应都带着自己的投射。

有意思的是4仙,他还写道:“画的主人是一位能够将精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世界的人。可是他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他了解这个现实世界,却不愿把现实世界真实的展现出来。

我笑了,因为会心,觉得4仙这个线友的感觉好准,他对画者的体会很到位。体会男人还得是男人,而女人只能理解他们。画者认为“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显然,4仙对此有所觉察

接下来是6仙写的:敏感,细腻,但急躁,可能脾气还不好!有时候很忧郁。我好奇6仙咋得出这样的结论。她说,她家孩子以前就常画出这种画感的画。哦,当妈的经验中来。这树看上去好象是木炭画,只有灰白黑三色,让人感觉到忧郁也很自然,只是他的底色基调有点重。

7仙的分析是:从画树投射测试知识来看,压抑,情绪力量强大,攻击性……

我被仙7说的“攻击性”拽住了。一方面共鸣了我的“铁丝感”,另一方面又出我意料,我没想到“攻击性”这个词,只是觉得到他内向,敏感,高标准、严要求,有些强迫。这可从他的《我的心曾悲伤七次》略见一斑:

第一次,是当我看到她本可进取,却故作谦卑时。

第二次,是当我看到她在瘸子面前跛行而过时。

第三次,是当她在难易之间,却选择了容易时。

第四次,是当她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时。

第五次,是当她因为软弱而忍让,却声称为自己的坚韧时。

第六次,是当她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时。

第七次,是当她吟唱赞歌,却自诩为一种美德时。

可以说,这个“她”也是他。心理学将这种“镜像”定义为“投射”,即把自己无意识的(包括不能接受的思想、行为)归属到别人身上。这是心理学的洞见。

奇怪,我咋一点都没想到“攻击性”呢?7仙又是从哪得出的“攻击性”这个结论呢?我想证实。是树干的感觉?她回复我:“这是整幅画的感觉,画者的自我控制力应该也不太好……对,应该是树干。” 

7仙是大仙,青春热线的督导,专业人士中的专业人士。她所说的“攻击性”给了我探究的又一个思路。

8仙认为:这种结构由于画幅限制的不完整如果是出于作者的故意,说明当下表现的问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作者还不想表达出来。细密的笔触和整体的构图造型可能反映的是不同的内容。

我感觉这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还没到批判现实的时候。

9仙发现他所有的圆圈都是向内画的:我觉得他内在世界可能很丰富(也在探索中),他可能一直想向外探寻,但是还在寻找出路。

后两位仙的分析越来越细越深入,触及到了画者的内在。事实上,画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个人成长,也是我看到这树以后最大的兴趣所在。

这位身为一流画家的大作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坛先知      

从前,画者的文字给我的形象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长者,睿智、高远,充满灵性启迪。

他这样《论爱》: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他这样《论宗教》:

你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你们的圣殿和你们的宗教。

他这样《论谈话》:

当你不安于你的思想的时候,你就说话……

在你许多的谈话里,思想半受残害……

他这样《论痛苦》: 

你们的痛苦正是那破壳而出的悟性。 

就像果核必须破壳而出,才能享受阳光,

你们也必须明白痛苦……

它是你们内心的医生为治愈你们病痛的一味苦药。 


他这样《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看到《论孩子》,十有八九的人能认出他——美籍黎巴嫩作家、诗人和画家哈里利•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 1883~1931)。

注意到了?他并非白发飘飘时仙逝,而是英年早逝,享年48岁,终生未娶,没当过父亲,只是与所有成年人一样当过孩子,有过自己的经历。不一样的是,他把当孩子的体会和思考提升到了普天下父母认识不到的高度。

《论孩子》只是纪伯伦最负盛名的作品《先知》中的一个论题,其它包括婚姻、悲欢、理智与热情、自知、美、宗教等从生到死之间的26个主题,与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相关。

这是他对梦中见过的先知形象的勾勒:


《先知》发表时纪伯伦40岁,可谓“四十不惑”的产物,是纪伯伦一生最高的文学成就,译文达五十多种语言。他说:“从我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后才将其付梓,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而构思、酝酿《先知》从他15岁时开始,直到发表,其间整整25年!

真是“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他执着地追求完美,我们得到了证实。

那么,他的15岁发生了什么?他的25岁、35岁又怎样?

(且待明日推送)


徐凤兰

国家心理咨询师,心戏剧玩家,现居波兰华沙。


抽丝剥茧徐凤兰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不论你是否意识。

从一棵树能看出一个人?是的,借助心理学这个“第三只眼”。只是“分析”往往在深刻、精准的同时,也会显得支离,骨感,少了鲜活。毕竟,人是一个整体,有血有肉,身心灵一统。所以,陆陆续续花了两个月的功夫,只为看出、听出、感觉出“这个人”,以便请这棵树“自己”出来“说话”。他足够丰富!

不敢说全息了这个人,只能说在探索与发现的小径上,我遇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心丝路|...

心身偕调,丝丝灵动思路新

trustdo

徐凤兰|文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纸媒转载等合作请联系授权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