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译 13|《不生育的男子》的编者对谈

2016-03-02 trust

trust (trustdo) 读译第 13 篇

------------------


有时间想翻译的一套书

暂无出版社迎难而上

~ 分享几篇,请勿商用~


什么是家庭?

哪些人可以组成一个家庭?

家庭对每个成员意味着什么?

家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是否一男一女的婚姻结合才是家庭?是否父母加子女才是完整的家庭?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为什么?


原书编者Bruce Gillespie以人类学的视角,采用当事人自陈叙事的手法,陆续编撰了几本关于不同类型家庭的书,以向社会大众开一扇窗,走近当代跨性别群体的家庭、无子女家庭、领养子女家庭的生活。其中的跨性别主人公、选择不生育的男子、女子、领养子女的成年人敞开心扉,诚恳地与读者分享其作为母亲、父亲、儿子、女儿、姊妹、兄弟、姑姑、姨姨或叔叔等现实角色的经历,促使读者重新省思“家庭”的传统定义。


阿湘 @ trustdo


原书编者对谈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Editors)

  Lynne Van Luven & Bruce Gillespie

翻译 | 阿湘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亲,这是事实。与其责备男人,莫如批评日渐腐化的父道精神。引导孩子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妙事;占有孩子则是一场罪过。

--Jean-Paul Sartre

( Nobody's Father 由对谈的二人合作编辑出版于2008年。以下对话中:Lynne,简写为L.     Bruce,简写为B.)


L:2006年《Nobody's Mother》(不生育的女子)出版时,人们反馈说:“应时之作,值得书写”,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包含有23个故事的《Nobody's Father》(不生育的男子)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的意义更大些。

B: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父亲角色大失光彩的时代,为人之父远不如从前那么倍受尊重。随着离婚率居高不下,以及生物科学的日新月异,爸爸的必要性、相关性似乎都有所降低,这是史无前例的。稍微留意一下电视节目,就知道我们有多么目光短浅-父亲无所不知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电视呈现的信息是,如今的爸爸笨得毫无希望,疏离于子女的生活;父亲们被刻画成他们饱受愚弄的妻子的无可忍受之累赘。

与此同时,虽然当代父亲角色的名声一落千丈,没有生育自己后代的男性依然普遍感到有负亲友之望。他们放弃了一种古老的责任-来自父辈、祖父辈的信任的繁衍责任。因此,尽管身为人父这件事在当代也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有失公允的事,大多数男人依然被期望着亲历爸爸的角色。

L:是的。传媒把父亲渲染成毫无希望、笨手笨脚,但却从来没有引发激烈的“男权运动”,对此我一直颇感困惑。记得20世纪五十年代,商业社会集中鼓吹“小女人”,如今,各类宣传则无休止地轻视和诋毁男人。按照此类贬损男性的逻辑,我发现有一种观念是:生殖是任何一个男子证明自己“足够男人”的必经之路-无论生育本身的意义何在。

在许多女人看来,男性谈论父亲身份的开放度远远不如女性谈论母亲的身份。如同好几位读者跟我说的:“男人谈论这些话题的状态与女性相比是天壤之别”,进而解释道:“男人无需怀孕,也不分娩;生养孩子并不会颠覆男人的生活;而且男人具备无止境生育的能力,几乎不存在生理压力。”

是的,作为回应,在本书的各篇真人实事中,读者有机会看到:关于父亲身份,男人可谈论的内容很多;关于不生育,男人也有许多可谈。这本书中勇敢表达的叙事者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其痛苦、愤怒的时刻,也有着开朗、风趣的一面。

B:没错。从我们这次编辑文章的反馈来看,男人并非对女人感受到的生育子女的社会压力毫无知觉,相反,男人也受到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差异,也可能相比绝大多数女性,相应的影响没有那么强烈,但不可否认二者依然存在共性。坦言之,大多数男性会在参考自身生理节律、孕育子女的愿望之基础上,主动思考不为人父的选择对自己一生的最终意味,例如:家族姓氏失传、自身成就后继无人;他们也会担心如何看待那些养儿育女的朋友和同事的生活,会陷入一种自我迷思-自己究竟是拒绝长大并承担家庭责任、满头银发的彼得.潘?还是过度痴迷于眼前享受而从不考虑未来、自我中心的花花公子?

L:的确如此。男人会注意到身边的同伴有的养育了子女,有的没有。当我凝神编撰这本书时,我得出一个结论:与之前那关于不生育的女子的书相比,这本讲述不生育的男子的书所涉及的话题更加沉重、更扰动读者。具体都有些什么?

B:嗯,虽然这本书中的多数叙事者在当下的生活阶段已接受了没有子女的事实,以及能够庆幸于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但我们选录的这些故事强调了某种不寻常的情绪。我认为,对于众多男人而言,不生育的选择也充满了内疚。说起来,女性选择做单亲母亲的话要容易得多,可以是由于某些生理接触或领养机构的批准,男人则鲜有独自促成此事的。换言之,我认为,对于一些男人而言,没有子女这个事实本身无异于提醒他们自己的生活存在其他挫败,例如:没有能力觅得女伴组成家庭,或是担心儿子因父亲的过失而受罪。通常,为数不少的男人之所以选择生孩子,不过是其他方面挫折已无望的一种选择或副产品;选择生育鲜少是由于生育本身的需要。

L:而且,现实情况是:加拿大统计数据表明,百分之七的女性和百分之八的男性打算终身不生育。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支持无子女伴侣的团体,以及一些面向“选择不生育”人群的网站。现有的无后代群体已经被有关研究者划分为三大类:拖延生育的“延迟者”,遵从伴侣愿望的“默许者”以及从小就坚定永不生育的早期“倡导者”。

B:那我绝对是一名早期倡导者。说实话,我不记得自己有生育的愿望,成长过程中也一直对旁人急于生育的现象大惑不解。但是,阅读这些叙述者的分享,看到不同类型的主人公,以及不尽被涵盖在你说的三种类型中的主人公,我感到收获匪浅,远远超越了我自身的经验,对没有子女这件事的含义有了更多了解。

这本书中呈现的多样、多元的经历令人欣慰。就在一年前我们接触这个话题时,并不确定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叙述者分享这个复杂的情感主题。能够收到来自全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反馈,大受鼓舞。我深知,得以与读者分享书中的故事,是一种突破,对此,你和我都深感荣幸。

(相关叙事故事待续)

近期读译,可点击阅读:

读译 12|妻子

(据微信公号管理规定,翻译作品不属于原创范畴)

...|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trustdo

阿湘|译

小南|审校

欢迎转发

. 转载请保留作者/译者署名 .

T台|读译|随笔|收藏|心丝路|Sing a Song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