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05.28)除了互相贴标签,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

李天时 院长请回答 2022-06-03


“你们小区有小阳人吗?”“锁定羊家!”“封闭羊楼!”“出现老羊了!”“两只母羊回来了!”

 

图/视觉志
当这些明显戏谑、侮辱、歧视甚至涉嫌网暴的“标签”,落在不幸感染新冠的患者头上,越来越多的理性和善良之士感到绝望。恶意逐渐“标签化、斗争化”,正在将我们赖以生存、社交的互联网引向污名、撕裂、暴虐的至暗之地。 人类的敌人是病毒,为什么要把枪口对准同胞? 不止于此。每一个人都可能被装进标签的盒子里,谐音梗、物化、贬低描述、精确打击,成为随手抓起的“语言武器”:五毛、自干五、公知或者公蜘、带路党、美分党、大法党、粉红、殖人、跪族、精美精日、黄俄、女拳、动保宠保、媛与猿、蛆、粉圈、恶臭资本家、凤凰男、捞女、卖国贼与爱国贼......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
好好说话,太难。


01

 

一组聊天记录,措辞触目惊心。



“二只母羊统统消毒”、“阳人转阴,已回羊家。”

 

人们漫不经心地将此类标签归结为玩笑与幽默,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口中的俏皮话已经将活生生的人,描绘成任人宰割的“畜生”。

 

“抓羊”、“赶羊”、“羊群迁徙”......这不是发展中文,这是在生产矛盾、制造主观恶意。

 


郑州暴雨爆发时的志愿者叶师傅,返乡途中遭遇突发疫情,自觉隔离的他立刻被贴上“毒王”标签:“毒王千里迢迢回来放毒!”

 

图:志愿者叶先生被骂哭/红星视频


一位年过六旬的患者,自病情披露后遭遇长达数月的持续“网暴”:“王炸”、“溜达鸡”,直到去世依然遭遇网络上言语凌迟。

 

这些污名化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映射着什么?揭示着什么?

 

你听说过“两脚羊”吗?那是古时战乱,被当作备用口粮、可随时任意宰杀的俘虏;

 

你听说过“原木”吗?那是日本侵华时,731部队进行活体实验随意处置的我们的同胞。

 

低幼化、污名化、去人格化的标签不是调侃、不是玩笑、不是幽默,而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受者丧失人格,让贴标签者泯灭人性,让歧视、霸陵、撕裂与仇恨肆意生长。

 

图:关于“母羊”标签的解析/Ruc新闻坊


德国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一句话广为流传:“言语犹如微小剂量的砷:它们不知不觉地被吞食了,似乎显示不出任何作用,而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毒性就会体现出来。”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语言是基础意识的反应。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意识,意识又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肆无忌惮的“贴标签”不是网络上的随口说说,而是会深刻影响到群体心理与现实生活。

 

02

 

试问,日趋严重的网络“撕裂感”从何而来?

 

“小阳人”区隔了健康人与感染者,敌对、仇视的情绪一触即发,去人格化的“羊”们便可成为肆意攻击的对象。

 

这样的标签,我们经历过多少?

 

“粉红”、“公知”、“自干五”......区隔了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一切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文化等复杂的议题,因为标签而泾渭分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德棍”、“英吹”、“精美”、“日杂”、“黄俄”.....地球村因为种种标签区隔成为一座座孤岛,理性讨论不复存在,看你不爽,随便掏出一顶帽子、顺手贴上一个标签,以“人身攻击”取得精神胜利。


在热衷于贴标签的网络里:你不是“普信男”,那就是“女拳”;你不是“粉丝”,那就是“227”;你不是“躺平摆烂”,就是“狼性机器人”;你不是“大厂螺丝钉”,就是“小镇做题家”;甚至关于系统性、科学性的防疫政策,讨论的终极归宿不过是两句标签化的追问:“你家没有老人小孩?”“看看你们要保护的老人小孩?”

 


没人追问过“标签”从何而来,但所有人都对使用“标签”乐此不彼,警惕和猜疑弥漫,看谁都像行走的50万。

 

但凡被装进标签的盒子里,似乎他说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被鄙视的,甚至所有的权利都可以丧失。

 

扔出去的石头,到头来都要砸到自己的脑袋上。

 

我们一边感叹“中文已死”,一边又惊叹中文的“博大精深”:复杂的事物被简单化,抽象的概念被具体化,多元的观点被片面化,而最难懂的人性,也被几个简单的标签简言概之。

 

本应被警惕的极端“标签”,如今却被许多人用来当作“口头爽、一直爽”的刀兵重器,被视为互联网话语表达的常态,被适应、被习惯、被日常使用、被极端推崇,被用于区隔群体、彰显身份、攻击他人。

 

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刚吃饱饭,眼瞅着赚钱越来越不容易,又开始以大批判为乐了?

 

03

 

污名化的标签是怀疑和矛盾的开始。

 

“自干五”,这个横亘互联网全网、持续依旧的常用“标签”,全称为自带干粮的五毛,指那些自觉自愿为社会正能量点赞、为中国发展鼓劲的网民。与此相关的是“五毛”,成为舆论研究课题。

 

2010年北师大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五毛党”帽子能吓住谁?》,称要坚定地做个自信的中国人,不要害怕被扣上“五毛”帽子,并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之相连。

 

对应的是“公知”,本来是对于“关心公共事物的知识分子”的统称,逐渐开始成为与上述阵营的对立存在,延伸的是“南方系”等等。

 

自此,“五毛”、“自干五”、“粉红”、“公知”......成为人们讨论公共议题的基准坐标,关切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的严肃讨论,变成了简单的左中右立场大表态,我讽刺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我感动,你攻击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意识。

 



理性讨论的前提是基本共识,而标签恰恰打碎了基本的信任、基础的共识,不看事实,先看立场;不看立场,先看站队。一顶莫须有的“帽子”成为撕裂团结的元凶。

 

沃•兹几硕德说:“如今的互联网,在追逐流量的算法指引下,逐渐将人们引向最能获得爆炸流量的方向:争吵。”

 

捕捉热点议题,制造尖锐矛盾,引起关注,引来流量,已经成为叱咤互联网的核心密码。

 

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行逻辑化表达,但是,每个人都能进行情绪化输出。不是每个人都能认知复杂的世界,但是每个人都能认知简单的标签。

 

流量指向撕裂,撕裂的最简便方法,就是贴标签

 


标签意味着撕裂、对抗和冲突,意味着有话不好好说,意味着张嘴就来、肆意传播。

 

当互联网陷入“所有人网暴所有人,所有团体攻击所有团体,所有标签对抗所有标签”的撕裂境地,请自问:难道我们真的互为小人,必须视若寇仇?

 

寻其本质,标签便是先入为主、是刻板印象,它是人们认知世界、了解世界的基模,但倘若带有污名化的倾向,便可能导致歧视与撕裂。我们要正式标签的正向功能,也要提防“给一切贴标签”带来的伤害与灾难。

 

沈逸曾评价不同标签下的团体:“不是你们哪个团体需要治理,而是当下对立化的生态环境需要治理。”

 

治理,要从公共平台的流量密码治理;要从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开始治理;要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治理。我们可以批判,也可以斗争,但是最重要是,发声的时候,事实、真相第一重要,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表达观点,而不是把攻击当做目的。

 

不折腾,这是底线啊!

 

 


2022年,凭什么我们只能活在回忆里?

不敢快乐?不好意思快乐?没有能力快乐?

我爱你,就是好好爱自己

重生吧,少年:“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我能想到最好的爱:捍卫公平,展示温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