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大戏开播,《山海情》引热议!



导读


连日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组织指导,正午阳光出品的“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星”黄金档开播,深圳卫视黄金档跟播,并于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播出。该剧真挚真情真实展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播出8集,已在2021主旋律剧集大年开年之际搅动收视热潮。







苏炳鹏(宁夏作家协会理事,银川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

移民工程是生命工程,是西海固人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工程。三十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弹指而过,但对于曾从酷焦的土坷垃堆里捡粮食吃的西海固移民来说,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三十年,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三十年。

电视剧《山海情》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饱含岁月深情再现了当时成千上万的移民背井离乡踩出一条迈向希望的“风沙”大道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段峥嵘岁月,艰辛的现实让饱受恶劣自然条件折磨的人们对未来充满迷茫,这在当时完全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电视剧播出的前几集来看,本剧有深厚的生活来源,成功地重塑了当时西海固贫瘠山区人们生活的境况和传统意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上层设计面临的窘迫和尴尬。剧情设计既紧凑又生动,用高超的编剧艺术将身处大山深处各年龄阶层在当时所面临的思想矛盾高度地浓缩成为一个整体,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中年人更愿意过安稳的日子,年轻人却对外面风云涌动的现代变革怀揣着梦想。全国人民在改革大潮席卷下从南到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创业画卷,而固守于西北一隅的贫苦庄稼人子弟也开始觉醒,他们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可仅凭个体的力量很难完成颠覆生存命运这一壮举,这时的移民政策既催促了他们的行动,更引导大家在新的天地施展拳脚。从近年来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来看,《山海情》以剧情推动了这一历史壮举的发展,又将政策引导融合到时代的变革和人的追求当中,避开了空洞说教,所以该剧从故事的陈述上已经取得了成功,观看起来也就能引人入胜。

这部剧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冲突,都完全控制在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当中,底层劳动者对生活的表述夹杂大量的民谚俚语,幽默诙谐,笑中含泪。这是对当下电视剧创作在语言对白上的一大贡献,同时打开了电视剧叙述更接地气更亲现实生活的一种可能,也更进一步证明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联系。最近该剧在“朋友圈”的谈论围绕“忆昔抚今”展开,演员的对白是大家激烈谈论的一个焦点,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鲜活生动的语言永远是文学、表演艺术必须修炼的介质,相信《山海情》的热播一定会产生出对现实主义题材底层叙述的热议,也能够拓宽今后主旋律创作语言表达的疆域。


郑玉玲(福建省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漳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山海情》以东西协作扶贫为主题,展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闽宁模式”的扶贫故事,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作命题。《山海情》是“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不仅讲述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历程,同时还通过剧中人物的故事传达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它以影视作品的方式将“闽宁模式”下的扶贫工作进行戏剧化创作,通过生活点滴,以小见大地展现东西优势互补的扶贫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向全面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献礼,也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献礼。

《山海情》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小故事,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在细节化表达中展现了脱贫工作里动人的温暖情怀。例如村民偷吃扶贫饲养的珍珠鸡种鸡,福建到宁夏的扶贫干部在火车上遭遇小偷,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扶贫工作等种种困难,通过演员们高超的演技,将这些扶贫时遇到的困难以接地气的表演方式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山海情》既展现出扶贫工作的艰难险阻,也展现出老一辈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和责任奉献。

《山海情》展现的“闽宁村”原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牵头领导的福建对口宁夏援建项目。1996年党中央出台战略性决策:由东部沿海10个较为发达的省市,支援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其中福建省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地调研西吉移民搬迁的吊庄玉泉营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广泛深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合作。在习近平同志等福建干部的深切关切下,140多个闽宁合作新村拔地而起,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出现在宁夏大地,飞沙走石的“干沙滩”成为欣欣向荣的“金沙滩”。

《山海情》是献礼脱贫攻坚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希望以呼应时代的现实题材大剧,为观众奉献一场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的年度盛宴,帮助观众观剧过程中找到追求美好、充满斗志的力量。在具体呈现上,《山海情》通过“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完美融合,传递了“扶贫”更“扶志”的现实深意。剧集以个体命运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带领观众体会扶贫中的人间真情。作品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回应了时代关切,做到了将政治表达、精神传递与风土人情的有机结合,在电视荧幕上,绘制了扶贫路上鲜活的时代印记。该剧实现了思想高度和人文温度的统一,人们可以感受严肃正气而温暖亲切的力量。

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很多有特色、值得被铭记、为世界减贫脱贫做出示范的中国方案,“闽宁模式”就是其中的一个,它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映射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鲜活剧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优先位置。经过8年奋斗,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功使近1亿人口成功脱贫,取得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明确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刘孙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山海情》是一部以福建宁夏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的电视剧作品,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西海固人民生活太难了,移民搬迁太难了,马得福太难了……”,这是我看了《山海情》后最大的感触。剧情让人一下子回到了20世纪的西海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脱贫攻坚的困难与不易,剧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扶贫工作中的种种艰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得福这个人,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不停地遇到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但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岗位上的人,正是我们现在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与喝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带头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和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充分发扬共产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理解群众,帮助他们找到致贫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贫困,找出不同摆脱贫困的方法,转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在帮扶过程中不单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走形式主义,做一些最需要最实际的项目进行帮扶。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立下愚公移山之志,把责任扛在肩上,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国家广电智库微信公众号发布文艺评论▽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攻坚克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该剧以个体命运折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追求串起个人成长与困惑、观念碰撞与利益平衡、命运与抉择、信仰与情感,成功带领观众“进入”剧中,共情扶贫攻坚中的艰苦卓绝和人间真情。该剧风格真挚、朴实、接地气,做到了将宏大主题、精神传递与浓郁风土人情的无缝融合,在荧幕上绘制出扶贫路上鲜活生动的时代图谱,以鲜明的创作特色和倾注匠心的艺术表达“破壁”主旋律剧。我们总结《山海情》有这样几个艺术特色。 


第一,冲破扶贫剧“套路”,真实还原艰辛辉煌扶贫路鲜活人物形象


“土气”“霸气”的基层干部。近年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扶贫剧在电视荧屏唱响时代主旋律,其中很多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但也还存在某些同质化问题,比如基层扶贫干部们基本都是高风亮节、身先士卒,对于乡亲们的刻画也趋于脸谱化。看多了观众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主旋律内容创作产生疑虑。而《山海情》却舍得付出一份比山高、比海阔的情义礼赞这些勇敢走出贫困的人们,带领观众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感受他们带给世界的温暖。有专家评价说,该剧“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微服私访,干部也不是程序化的‘干部样’,这个扶贫剧有点儿反套路的诚意!” 比如电视剧一开场,就以反套路的方式“生猛”开篇。海吉县吊庄移民办公室里,脾气火爆的杨县长(闫妮饰)正因为一批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的事情,大声训斥着办事“不利”的张树成主任。再加上镜头中人物黑红的脸庞、蓝灰的装扮、朴素的发型、简洁近乎萧条的办公室、外景里暴土扬尘的风沙等高度还原年代感和地域性的细节,让观众直呼大有身临其境之感。杨县长与以往扶贫剧中“如沐春风”式的干部形象形成的强烈反差,“震”到了不少观众,第一时间就让观众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该剧在开篇就把基调立稳了:此扶贫剧非彼扶贫剧。凛冽的力量感一开头就已经让人放不下。

全剧飚方言和高浓度“金句”输出。“方言”使用也是《山海情》的重要人设之一。“五星”同播中,宁夏卫视、东南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了西北和福建方言原声版,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放普通话配音版,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个网络视频则同时上线了两个版。“西北话一出,马上就有内味儿了。”很多看过原声版的观众对剧中主演们的西北方言称赞有加,“不知道的还以为所有演员都是当地人呢”。语言上的选择让《山海情》更接地气,更快地走进观众心里,“全程方言演出,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戏,恍惚间我就是涌泉村村民”。当然,普通话配音版本的存在,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该剧贴近更广阔的人群,适配更多观看场景的努力。

该剧演员们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进行表演,这不是为了搞笑猎奇,而是创作团队为了更真实还原扶贫工作的艰辛而进行的一个“走心”创作。他们在创作初期调研走访过程中,捕捉到一个90年代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有趣细节:福建人来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听不懂福建话,所以他们一开始首先要过语言关。当他们去了西海固以后,觉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性格、喜怒哀乐更适合用方言表达。考虑到剧情需要,再加上方言的运用能展现浓郁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入戏,所以《山海情》坚持用了方言,也启用了大量西北籍演员。导演孔笙自豪地说,“大家有机会有时间一定看一看方言版,它是原滋原味的,是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地气的一个版本!”

随着快节奏且笑泪并存的剧情发展,高浓度的西北“金句”也从个性鲜明、张力十足的人物口中频频输出,让这部扶贫剧有了更浓的“扶志”“扶智”意味。就像网友们分享的,剧中“‘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就是还没来嘛!那不就是一个梦嘛!’” “‘未来就是还没有来么,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这些话一针见血,戳痛我了!”“贫穷真的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老支书这句话是要和我们看剧的干饭人共勉的!”深刻的台词不一定要“文绉绉”,要戳到心里才让人忘不掉。《山海情》做到了。

 

第二,自带史诗加成,深情致敬脱贫攻坚征程中的奋进者


打造“塞上江南”,是剧中扶贫干部给当地群众描绘的一个美丽的梦。可面对当地极度贫瘠、严重缺水、四季飞沙走石的土地,要真正成为“塞上江南”,还要靠勤劳的双手、坚定的毅力、智慧的大脑以及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去创造!



剧中主人公马得福(黄轩 饰)就是“塞上江南”之梦的打造者。这位从农校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分配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村民们这些拒绝移民搬迁的理由真实存在,让观众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直呼“心疼”年轻的马得福。“我真的要向这些兢兢业业的基层扶贫干部致敬”,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感慨说。从苦口婆心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蹲守供电所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到不得已冲进会场争取给移民村干涸的麦田浇水,再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鼓励村里姑娘到福建务工、带领村民们学习种植蘑菇……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永远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平和沉静的外表下不断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带领着人们打造属于自己的“塞上江南”。

这样纯粹、坚韧、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史诗般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向他们致敬。《山海情》自带史诗加成,并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实历史,是一曲讴歌时代、讴歌奋进者的壮阔乐章。


第三,“硬核”内容“软着陆”,在细微处中展现艺术功力


宏大的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主题,如何铺陈叙事?《山海情》选择“用细节讲故事”,让“硬核”内容实现“软着陆”。

巧用冲突。冲突是钓住观众的钩子。《山海情》第一幕就埋下一个戏剧冲突:涌泉村一夜之间从政府安排的移民地点玉泉营跑回来七户人家。大学刚毕业的马得福被借调到吊庄站帮忙,他的任务就是把村里的人追回去。跑回来的人七嘴八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把咱这伙人,吊到那去干啥去了,就是给蚊子改善伙食去了。”顺口的方言,生动的表情,这冲突就显得颇接地气。紧接着,编剧又安排了几个戏剧冲突:麦苗、马得宝等一群年轻人离家出走外出谋生,李水花(热依扎 饰)婆家上门逼婚,村部里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张嘉益 饰)跟村民、村民跟逼婚者吵成一团,马喊水用大喇叭喊小儿子马得宝回来,整个场面闹闹哄哄,情节活了起来。

释放温情。剧情细节除了充分展现西北人民的粗犷与豪情,也将更多的细腻与柔情呈现给了观众。比如李水花身上展现的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看似个性顽劣的马得宝为了给父亲和哥哥分忧,独自闯荡新疆寻找表弟尕娃,等等,都很能打动观众。这是剧中“烟火气”的关键,更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扶贫工作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山海情》正是通过深挖角色和生活的多面性,更多维、更接地气地讲述这片戈壁上宏大而温情的脱贫攻坚故事。

表演看不到“表演”。《山海情》是全明星阵容出演,但观众们评论说,“演员都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一样!”“看《山海情》真的会给人一种震撼感,而这种震撼感来自电视剧的用心和演员表演的用心!”“演员精湛的表演已看不到‘表演’”,他们与剧情融为一体。几乎所有的剧中人物脸上都带着“高原红”,无论穿制服或者布衣,每个人都灰头土脸,面部带着明显的风沙灼伤,让人可以自然联想到西北的漫天黄沙,非常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的真实情况。

闫妮就是彻头彻尾的西北女县长,她为百姓的生活劳心劳力,整个人灰扑扑、风火火;福建来的扶贫办领导吴月娟(姚晨 饰)、挂职副县长陈金山(郭京飞 饰)戴着眼镜、操着福建普通话讲话,斯文而笃定,为西海固人民辛勤办事,造型毫无违和感。观众认为他们就该是这个模样,之前大家熟悉的角色形象都是浮云!

演过很多清俊小生的黄轩,一举手一投足就是马得福,留着小平头,黑红的脸,淳朴的乡音,眼睛里写着几分激情,看了都让人嗓子发干的画面中,我们时常看到马得福眼里的一汪清泉,他骑着辆自行车东奔西走为移民办事……这是他第一次演农村基层干部,不扎根生活没有这种传神。热依扎扮演的水花,拉车、走路的架势,就是一个西北漂亮村姑。张嘉益扮演的村里“人精”代理村主任马喊水,戴着皱巴巴一顶蓝帽子,憨憨的,眯着眼睛,嘴里叼着一片干树叶子嚼着,重大事情不轻易表态,但又在村情亲情上有担当,“贼贼”的样子,土帅土帅!各个角色都演活了。

 

第四,戏外之“戏”也精彩:创作团队深扎“干沙滩” 体验扶贫攻坚艰苦历程


电视剧对时代大背景的真实还原,演员们精彩无痕的角色演绎,除了创作团队自身的艺术功底,也离不开他们深扎戈壁滩大半年的熬炼与成长。



克服重大困难,努力完成重大任务。《山海情》创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制片人侯鸿亮回忆说,“要做一部‘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作品,这是我们做影视人的理想,能真的实现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创作团队面临重重困难,特别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导演孔笙形容。尽管如此,主创团队依旧高标准、严要求地保证了“正午品质”。剧中,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剧外,全体主创成员为了故事的最好呈现,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拍摄现场最初的时候,甚至连棵让演职人员可以纳凉的树都没有。”黄轩记得。

“从地窝子到土坯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这是演职员们的共同心声。经历了《山海情》艰苦创作历程,体会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苦与难、奋斗与幸福,大家都感受到自身思想经受的洗礼和演技取得的突破。他们表示,“在这样的地方要重新建立一个家园,还要建成现在的塞上江南,是不可思议的。真的觉得他们(扶贫干部)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能带领这么多人脱贫致富,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李大有的扮演者尤勇智说,“我拍了30年戏,觉得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幸福”。白校长的扮演者祖峰感慨,“多年没拍过那么过瘾的戏了”。热依扎坦言,“我学会要永远带着笑容去面对前方生活的不确定性。”

 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壮美的史诗。用情用心用功打造、充满感动与力量的《山海情》,打动你了吗?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评论文章▽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电视剧《山海情》开播——

用平民视角

铺展扶贫工程的宏伟蓝图

中国艺术报记者 丁薇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于1月12日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亮相,每晚两集连播。该剧由正午阳光出品,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以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闽宁模式”为命题,通过描写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移民搬迁和探索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福建的干部专家和各行各业的人们对宁夏的真挚帮扶,而“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


金牌团队再聚首,

寻路“扶贫题材”



  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从“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到“劳务输出、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红树莓种植”多种产业百花齐放,“闽宁模式”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缩影。20余年,闽宁村升级为闽宁镇;20余年,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福建、宁夏两省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相助、对口扶贫;20余年,无数干部群众为这项事业倾注心血、无私奉献……在这一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


  以山为誓,以海为盟。《山海情》的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的宁夏西海固拉开序幕。这部全景再现西海固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建设新家园的剧作,不仅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扶贫故事,更传达出人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奋斗情怀。以个体缩影为叙事基点,以时代变迁为讲述脉络,通过描摹群像抒发家国之志,向来是以侯鸿亮为首的正午阳光团队擅长的创作模式。此次在《山海情》中,由侯鸿亮、高满堂、孔笙组成的金牌制作团队再度聚首,推出这部兼具历史厚重感与鲜明时代感的现实主义作品,备受业内外关注。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历数这个金牌团队曾推出过的作品,大都站在一个重大时间节点,对一段较长历史进行回溯,对某类群体进行刻画加工,从而呈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融合。电视剧《闯关东》《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大江大河》等,即使题材不一、群体各异,但其在精神内核上却总是能找到相似的地方。电视剧《山海情》将目光投向扶贫题材,聚焦西北基层老百姓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何脱贫致富、如何脚踏实地追求美好生活,以点带面地用平民视角将整个扶贫工程的宏伟蓝图徐徐铺展开来。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侯鸿亮表示,不同于《大江大河》有将近10年的时间去发酵打磨,《山海情》的拍摄着实可以用“时间紧、任务重”来形容。无论是对观众还是从业者而言都相对陌生的扶贫主题,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也是格外深远,怎样才能构建出其应有的格局,是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题材,扎根到生活中,会感受到题材的魅力”。通过对扶贫工作的深入了解,以及在闽宁两地多处的实地走访,侯鸿亮认为现在的《山海情》找到了适合用电视剧表达的东西——浓郁地道的西北风情、群星加盟的演技保障、扶贫也扶志的价值表达,侯鸿亮相信《山海情》将一种不可能做到了可能,也开拓出了更多新的创作思路。


黄轩首次出演村干部

感慨“这个人太难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飞沙走石的荒漠条件、缺水少电的恶劣环境,既要说服村民们离开祖辈生活之地,从西海固移民至“一无所有”的玉泉营;又要稳定军心,解决用水通电等基本生存问题,协同村民们建设新家园。一切的重担,似乎都落到了刚刚从农校毕业的年轻村干部马得福身上。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演过电视剧《芈月传》中的清俊贵公子黄歇,一句“月儿好看”捕获万千少女心;也演过电影《芳华》中质朴善良的文工团男兵刘峰,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命运引观众泪目;还演过电影《妖猫传》中的桀骜不羁的诗人白乐天,凭借漫卷诗书的诗性表演备受业内外赞誉。黄轩用自己深厚的表演功底,在荧屏和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脸庞黑红、乡音淳朴的马得福,则完全打破了观众心目中黄轩那些个或温润或儒雅的形象。“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演一个农村人,我觉得中国扶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是值得歌颂的。马得福是一个基层干部,他非常简单纯粹,并且带有一些执拗,却从不抱怨,就是积极为大家解决问题,真心希望大家能够脱贫致富。”黄轩说。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从劝说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马得福的“当家”之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所有拍摄的难都来自于角色,这个人太难了!”黄轩直言,“扶贫太难了,从头到尾,马得福就没消停过一天,有时候还里外不是人。他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还不被人理解,有时候说实话我自己演着演着都觉得换做是我可能不会有那么大耐心,所以基层干部是真的不容易,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在《山海情》中,李水花、麦苗、秀儿三个独特的女性角色为该剧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平添了一抹柔软。李水花在丈夫意外残疾后,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我觉得这个女性很伟大,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外柔内刚的西北女孩,不仅有胆识,内心还非常坚定乐观,她代表着一种希望。”演员热依扎评价道。如果说李水花是闽宁镇发展的中坚力量,代表着传统一代女性的柔韧与刚强,那么麦苗的“出走”,则代表着闽宁镇的新生、活力与希望。剧中,麦苗响应政策到福建打工,在工厂里,天资聪颖的她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演员黄尧说,麦苗称得上是自己的“人生楷模”,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一类人。“她从一个淳朴的‘小村姑’成长为一个有自己事业的独立女性,是特别让人敬佩的。”而与李水花和麦苗都不同,秀儿似乎介于两者之间,“她不像水花姐那么隐忍坚毅,也不是麦苗那样的小姑娘,她是一个20岁的年轻妈妈,有一个3岁的儿子,性格上大大咧咧且非常直爽,在家庭中也是她冲锋陷阵多一点。”演员王莎莎介绍道。




影视毒舌微信公众号发布评论文章▽

正午阳光在2021开年很忙,自己家的《山海情》接了《大江大河2》的档。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指导,集结一众“顶配”主创,《山海情》未播之前就已经广受关注。

虽然仓促上马,但“国剧门脸”仍然没有丢了招牌。“原来扶贫剧也可以拍得这么好看”,是剧集播出后最多的声音之一,而另一种声音,则是“方言版太上头了”。

地域方言魅力何在

《山海情》聚焦上世纪90年代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的真实扶贫故事,原本就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辽阔戈壁,风沙漫天,村民们面朝黄土,在贫瘠的土地上挣扎求生。为了尽可能贴合真实的扶贫情况,剧组使用西北方言,并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演员们一口地道的方言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情境,映衬出当时贫困地区的闭塞和穷困。同时,方言也凭借独有的感染力,展示出了西北人的豪爽、淳朴和坚韧,让人物塑造更加细致立体,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和亲和力。《山海情》的方言版,源于创作采风阶段,主创发现当时的参与对口扶贫工作的福建人来到宁夏后,由于方言差异与当地人交流困难,扶贫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剧中郭京飞饰演的扶贫干部陈金山操着一口浓重闽南风味的普通话,与当地人展开了一场鸡同鸭讲的“跨服交流”。诞生了“老教授研究自杀”“小偷要搞科研” 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桥段。语言差异除了带来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还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马德福(黄轩 饰)是农校毕业生,文化程度比村民们更高,于是承担起了扶贫工作中的翻译工作。白崇礼(祖峰 饰)作为唯一的小学老师,普通话虽然仍然保留了当地的口音,但也敛去了几分西北人的粗犷,多了些文人的气质。人物形象的层次在语言的你来我往中不动声色地展现了出来。考虑到在全国范围的传播,片方加急制作了一个普通话配音的版本。播出时,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放配音普通话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原声方言版,而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同时上线原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对比两个版本,不难发现这一次《山海情》的方言版广受好评的原因。在配音版中,演员们照样满面风沙灰头土脸地在戈壁滩上开荒拓土,但无论是当地人还是福建人,大家一开口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地域风味少了,违和感却浮了上来。在一定程度上,情境的真实性消解了,人物的层次抹平了,故事的冲突淡化了,喜剧效果也打了折扣。两相对比,配音版逊色不少。但方言版也并非绝对完美,许多观众有疑问,为何《山海情》讲的是宁夏的故事,可主角的方言却是统一的西北话?这也与当地的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事实上,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有“十里不同音”一说,因此,虽然剧中台词是方言,但也做了圆融的处理。主创在参考宁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剧中普遍使用的泛西北话。西北话属于发音用词与普通话相近的北方语系,观众配合字幕很容易理解台词。而福建方言属于南方语系,真正的闽南语对于其他地区的观众无异于“外语”。因此,折中之下,剧集大部分采用了既有地方风味又易于理解的福建普通话。总体而言,作为面向全国的电视剧,《山海情》的主创们在方言的运用上兼顾了传播广度与地方特色,让台词在准确传达信息和展现独特风格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新时代方言剧或有可为

普通话作为被一种超越地域壁垒、普遍被认可、易于理解、方便沟通的标准汉语,有着广泛的使用基础,是用语的规范形式,一向在影视作品中处于强势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方言也从未缺席。就国产剧而言,在过去,我们既有《山城棒棒军》《乡村爱情》系列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品,也有《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将各地方言杂糅,产生独特喜剧效果的作品。对当地观众来说,在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公共场域听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方式,既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又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鲜感。对外地观众而言,听到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语言时,陌生化引发的新奇感就更加显而易见。加之方言本身具有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这些作品中方言不仅没有成为传播的壁垒,反而成了吸引观众的亮点。但在方言电视剧获得广泛关注的同时,方言对普通话规范性的侵蚀也是一层隐忧。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广发剧字〔2005〕560号),规定“电视剧的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并在2009年再次发文重申该项通知。站在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消除方言带来的隔阂、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沟通的立场上,此举是正确的。这或许也是《山海情》选择制作配音普通话版,并选择在影响力更大的三个卫视播出配音版的原因之一。但如今时代变迁,随着教育普及,普通话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2020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已达80.72%。“推广普通话”不再是电视剧必须承担的教育功能,此时方言的多样性就可以适当发挥出来。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总结、提炼而成的文化合集,是最能够直接体现人民原始的、真实的交流沟通、情感宣泄、心理活动的语言形式,与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生态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能看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的东北话、《风犬少年的天空》中的重庆话激起了无数观众的青春共鸣;也看到《装台》中,在地道的西京腔调的映衬下,裤带面、羊肉泡馍的香更加勾人心魄,秦腔的激越慷慨更加入木三分。在影视剧中合理运用方言,往往也需要主创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山海情》以平民视角扎根黄土,用极具地域风格的腔调向观众徐徐讲述戈壁滩上的奋斗往事。而观众对方言的偏爱也说明,他们看得懂主创的用心。
1月17日文汇报头版头条刊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山海情》于质朴中抵达人心


▲电视剧《山海情》正在东方卫视等多个平台热播。(海报)

“18岁00后正在看” “我是80后,坐标长三角” “宁夏人报到,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塞上江南”……无数弹幕正在刷屏,一部扶贫题材剧在全国范围、全年龄段引发了热烈反响。尤为动人的评价,来自亲历山乡巨变的人。

1月12日起,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指导,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支持拍摄,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山海情》在东方卫视等多个平台开播了。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硬是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宏大的国家叙事,创作者藉由平民视角娓娓道来。剧作通过漫漫黄沙土里长出来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刻画出改变乡村样貌和人民生活的奇迹工程——脱贫攻坚,展现出“闽宁模式”背后的深厚情谊、中国智慧。

镜头下的喜怒哀乐,“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

《山海情》的创作者把大时代的纹理,揉进了真实的日子和鲜活的人,厚重题材润物无声。

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宁夏西海固开启。扶贫办的张树成在杨县长面前领了“死命令”,要在三天内劝回“逃返”涌泉村的吊庄户。正犯难,刚从农校毕业的马得福来县里报到,自报家门正是干沟乡涌泉村人。

吊庄是什么意思?移民搬迁的优势何在?被直接拽上返乡路的马得福在翻山越岭间听张树成“补课”:自治区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乡亲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一切“就是为了乡亲们不再挨饿、不再受苦”。

进了涌泉村,无数细节扑面而来。这里有一群各有脾性的人:识大局却又暴脾气的马喊水、能扛事但也会打小九九的李大有、有见识也有软肋的乡村教师白崇礼、永远以红军自我要求的老支书,还有心向远方的年轻人。这里是奇迹发生的前夜:有村民一天三顿洋芋,有三兄弟共穿一条裤子,父亲为了一头驴就订下女儿的终身大事,全村把扶贫下拨的珍珠鸡吃得仅剩一只。

导演孔笙用“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来概括这次创作。他说,镜头之所以对着诸多平凡个体细细描绘,因为脱贫致富对每个人而言,不仅关联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关联着每一天的幸福指数,更是个体命运在时代发展中奋力攀登的过程。

也正是刻画细腻,剧中这群困苦中不弃希望的可爱村民、关关难过也要冲在前头的基层干部,让观众入了戏,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情之余,许多人掂量出了深沉厚重,那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一路迈过的坎儿。有的坎儿,在基建:水电交通,都是难题。有的坎儿,在环境:沙尘暴发威,当地人都吓得往回跑。还有的坎儿,在观念。凡此种种,正如全剧开篇杨县长的台词,扶贫就是个“硬茬岗位”,整个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

从抗拒吊庄移民,到陆陆续续搬迁至吊庄区建设新家园,《山海情》里有个意象反复出现:未来。

在大家的憧憬里,“未来”是“塞上江南”。在基层干部的信念里,“未来”是个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郑重承诺。在年轻人的畅想里,“未来”还与无尽广阔的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未来啥时候能来”,这个疑问也始终萦绕在众人心头。

为了“未来早日到来”,年届七十的老支书当过破局人。他鼓舞村民:“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他不仅做表率带头吊庄移民,还一个人种下长长一排小树苗,等它们长大后“护着村子护着人”。一个个朴实的村民也是破局人。新家园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虽偶尔嚷嚷着苦,但开荒、整地、耕种、打工,他们样样扛得起。

基层干部更是从未有一刻懈怠。马得福有段“酒后箴言”,他说自己没有一天轻松过。起初,看着张树成总是冲在前头、毫无怨言,他会对自己的事业多一分笃定。渐渐地,看着新家园建设一点一点有了成果,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起色,他的心越发踏实,奋斗更有劲头。在经历了移民吊庄的几年拼搏后,他终于明白“眼光放长远”的真意:给物资的扶贫行不通,吃救济只会让懒汉越懒,唯有走出大山去拼,跟着国家修公路、修黄河扬水工程,靠自己打工挣钱、用双手创造财富,这样的“未来”才会越来越近。

第六集起,剧情展开了全新篇章,帮扶干部陈金山、菌草种植专家凌一农长路迢迢坐着火车来了,他们是东西协作扶贫政策下从福建到宁夏的“先遣小分队”。紧接着,吴月娟带来更大的好消息,福建与宁夏将携手在吊庄区成立全新的行政村,取名“闽宁村”,西海固将有更多困难群众在闽宁村开启新生活。而且这一回,福建的干部带走一批年轻人,去开放的海边打工,更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留守在宁夏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种植菌草蘑菇,发展庭院经济,依凭科技实现脱贫。

未来,闽宁村将树立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村,学校、医院、农场、产业,都会有的。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而观众知道,有了政策,有了不懈奋斗的人,这将是一段跨越山海、历经20余年的真实奇迹。

来源:文汇报、中国艺术报、国家广电智库等
编辑:薛冬阳

更多资讯





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