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辟谣】取消输液?谣言!这是拿生命开玩笑……

掌中淄博 2019-05-13

推荐阅读
强!10个淄博人就有1个是老板!
【政事】今日零点挂牌,山东新增两个区……

我们反对的不是输液


或许,我们对这样的画面还记忆犹新:

三病两痛,普通感冒、发烧,怎么办?——输液!
吃药见效太慢,怎么办?——输液!
没啥毛病,就想“预防预防”,怎么办?——输液!





这种过去被患者“喜闻乐见”的门诊诊疗方式,在不良反应事件激增的现实面前变得岌岌可危、面临绝迹。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媒体开始站出来对过渡输液和随便输液说NO!

打开手机,是不是经常被“输液=自杀?”“澳门打点滴犯法”“外国人临死才输液?”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吓到?以至于很多人“谈输液色变”。

究其源头,些都是谣言!





比如,最早流传的一篇文章,《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吊瓶!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事后,这篇文章被证实是一个没受过大学教育,没有上过医学院的挪威高中生,对中国医疗开玩笑式的大肆嘲讽

还有盛传的“澳门五岁以下孩子输液犯法”。




澳门真的有这个规定吗?在澳门第24/86/M号法令中找到的相关法律条文,白纸黑字:静脉输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输液)技术是向所有澳门居民提供的。

但经过五花八门的报道之后,还是引起了恐慌,相信了这些凭空捏造,反而把矛头简单粗暴地指向中国医生群体和输液。


谣言止于智者,不可盲目抵制输液

输液俗称打吊瓶,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我们讨伐和反对的是过度输液,而并不是取消静脉输液。之所以要取消和抵制“过度输液”,是因为:



一般来说,过度输液会带来四大危害:

  1. 输入的液体中含有不溶性微粒,这种为力随着血液走遍全身。

  2. 可能导致药物性肾损伤。

  3. 患者可能产生严重耐药性。

  4. 儿科、急诊科等已成过度输液“重灾区”,对儿童肝肾危害大。

过度输液带来的危害往往是缓慢、长期的。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就包括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原则。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叫停门诊输液。但目前在门诊大范围取消的静脉输液,在急诊和住院中该用时还要用


过去,门诊输液为何这么受“欢迎”?

门诊输液大行其道,其实是中国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的一种变通措施

很多人心目中,病人可以分为两种:病情轻微无需住院的病人,和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但病情轻微和严重,并没有一个一目了然的界限,还有很多介于轻微和严重之间的患者。很多患者,病情确实需要输液治疗,但患者本人不方便住院或者没有条件住院,且患者本身状况尚不算太差,行动方便。对这些患者,一般就给予门诊输液治疗,既方便了患者,又减轻了病房压力,降低了患者负担,可谓“三全其美”。



之所以能“三全其美”,究其原因,输液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也有优势。

首先,静脉输液没有吸收的过程,比口服药发挥作用更快。对于某些疾病而言,几十分钟的速度优势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对于某些非常紧急的疾病,是需要争分夺秒的。

其次,有部分药物,口服和注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比如硫酸镁、万古霉素等,两种给药形式不可替换。

最后,“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一层面的输液,牵涉的是专业问题。比如,昏迷的患者不能口服,小肠切除的患者口服没法吸收,某些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效果,若直接口服会伤害组织、血管时等,牵涉的都是注射指征,需要医务人员的判断。


取消门诊输液,可能带来什么坏处?

央视新闻曾报道,“吊瓶森林”之所以得已形成,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很多患者医疗观念落后,认为输液好的快,能尽快重返正常的工作中。另外,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输液危害普及的不到位,宣传缺位。再者,部分医生的医疗观念落后,规避医疗风险和医疗冲突。医院和医生出于利益驱动。

但现在过度输液的危害已经被反复强调,人人皆知,甚至已经被过分放大扭曲。面对几乎“已成定局”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及注射,但这种一刀切式的“取消”真的有百利而无一害吗?

曾经有媒体人分析道,一刀切式地取消门诊输液,会造成:

 第一,大量的门诊输液患者转化成住院患者,继续输液治疗。将输液形式由门诊改为住院,无甚分别。

第二,大量门诊输液患者转移到急诊和病房,急诊和病房工作负担将极大增加。这样的医改措施,无疑是给本就不堪重负的急诊科室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第三,大量三甲医院门诊输液患者被迫转到基层医院输液。而基层医院恰恰是过度输液的重灾区。事实上,越是高级别的医院治疗越规范。

所以,三甲医院门诊输液的全面禁令,会不会好心办坏事?


我们需要尊重临床实际的医改

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仅仅规定“三甲医院门诊一律不准输液”,显然是粗放的。我国医改需要更多一线医生的参与,使决策更加尊重临床实际。很多时候,管理者们看到了问题,也试图去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管理止步于此,医疗的改善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省公安厅领导班子调整,1人曾任职淄博,一人籍贯淄博

【政事】今日零点挂牌,山东新增两个区……

【提醒】淄博这条南北大通道新增监控12处,具体位置如下……

【招聘】1035名农村党务工作者面向全国招录,3年后可转公务员(直辖市)

【紧急】某国际品牌饼干检测出致癌物,淄博也在店……

【喜报】淄博这9家企业去“故宫过大年”,全国共150家!

【城事】淄博一处河滩发现史前遗存,十分罕见……

【荐读】全球唯一不属于中国的大熊猫,再也回不到祖国了,让人心疼


来源:智慧青岛服务

编辑:唐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