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钠离子电池技术专刊”出版啦

    在各位专家、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5期—钠离子电池技术专刊”顺利出刊了,兹谨向对本专刊给予支持和资助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为本期专刊撰文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以下为本期特约主编胡勇胜研究员撰写的主编寄语,本刊也将通过微信和官网把本期文章陆续推送给大家,欢迎关注、下载和引用!

主编寄语



钠离子电池:中国的机会

    近年来,全球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规模达到了空前高度,在消费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且其产能仍在不断扩大,这必将导致锂资源的大量消耗和价格上涨,而锂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约70%在南美洲)又将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资源战争”。在此背景下,如果再将锂离子电池投入到大规模储能市场,势必将加剧这一资源紧缺现象,因此寻找锂离子电池的替代或备选储能技术势在必行,世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重视开发高性能的大规模储能系统及技术。2019年,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先进储能技术研发,集中攻克瓶颈技术问题,使我国储能技术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此背景下,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工作原理的钠离子电池由于兼具资源丰富、高性价比和高安全的优势,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在面对大规模储能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崛起的智能电网覆盖下的家庭储能市场时,可缓解因锂资源短缺而引发的储能电池发展受限的问题,产业化前景相当乐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关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早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成功商业化吸引了大多数研究者的注意力,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却从未停止,尤其近十年来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更是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这离不开对锂离子电池研究经验的成功借鉴,更离不开对钠离子电池本征优势的不断探索,使钠离子电池在电极材料、电解液体系、表征分析、储钠机制探索和电芯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推动钠离子电池向着低成本、长寿命、高比能和高安全的方向迈进,为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钠离子电池已逐步开始了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的阶段,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包括英国FARADION公司、法国Timat、日本岸田化学、美国Natron Energy等公司,以及我国的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星空钠电等公司,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相关布局,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18年6月,国内首家钠离子电池企业中科海钠推出了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72 V•80 Ah)驱动的低速电动车,并于2019年3月发布了世界首座30 kW/100 kWh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标志我国在钠离子电池的应用示范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在钠离子电池产品研发制造、标准制定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钠离子电池即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从历史发展来看,锂离子电池最早起源于欧洲,借助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快速发展对电池产品的需求,日本在1991年将锂离子电池成功商业化,并凭借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而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是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推向了顶峰。钠离子电池同样也起源于欧洲,目前又正值全球大规模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钠离子电池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储能领域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也将是中国最好的机会,大有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将钠离子电池率先实现商业化。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钠离子电池无论从基础研究、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推进速度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且拥有钠离子电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已具备了先发优势。因此无论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等角度,还是企业自身技术发展和产业布局等角度,都应促进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最终获得全球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引领钠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为了及时反映钠离子电池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发趋势,推动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其在储能方面的应用,应《储能科学与技术》之邀,本人负责组织了本期“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专刊,专刊邀请了多家国内著名的钠离子电池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专家撰稿,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最新成果和信息。

    在本专刊出版之际,我谨向对本专刊给予支持和资助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为本期专刊撰文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对《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各位编辑为本刊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业界专家对本期刊长期的耕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邮发代号:80-732

联系热线:010-64519601/9602/9643

投稿网址:http://www.energystorage-journal.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