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2021年第3期“固态离子学与储能专刊”即将出刊!

    在各位专家、作者的大力支持下,由黄学杰研究员和温兆银研究员为特邀主编,李泓研究员、胡勇胜研究员、陆盈盈研究员和吴凡研究员为客座编辑的《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3期——“固态离子学与储能”专刊顺利出刊了,具体有哪些精彩文章?请看本期主编寄语、主编及客座编辑介绍和文章目录,本刊也将通过微信和官网把本期文章陆续推送给大家,欢迎关注、下载和引用!


主编寄语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方向,强调围绕这一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然而,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因间歇性发电导致的电源波动性增加了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储能技术可对此进行有效“补位”从而对碳达峰、碳中和大有作为,尤其在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提升的大趋势下,储能行业有望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

    《储能科学与技术》立足储能行业,报道储能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交流推广储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引导中国储能行业健康发展,进而提高中国储能科技在国际上的显示度,该刊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主流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类储能和电化学储能两类,物理类储能方式主要包括储热(冷)、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及超导储能、开放式循环气体涡轮等,电化学储能方式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电解制氢/燃料电池等储能技术,各种储能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是电化学储能技术。

固态离子学是研究固体离子导体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分支,涉及固体离子导体的设计、合成、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离子传输的微观机理阐释和新型高能电池、燃料电池、固态离子器件的开发、应用等。

    2020年9月26-29日,第20届全国固态离子学会议暨新型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及技术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主办,贵州理工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专家学者、企业人士83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展示和交流了我国在固态离子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以及新型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与器件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

    学术交流包括两个大会场以及固态离子学基础理论及离子/混合导体,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下一代电池及材料,燃料电池,固态离子器件、传感器及应用,固态离子学在新型能量转换材料与化工新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等七个分会场,共安排大会报告11个、分会报告249个和墙报224个。

    固态离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电化学储能技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纪念这次盛会和反映固态离子学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推荐了部分优秀论文在《储能科学与技术》以专刊的形式结集发表。

    在本专刊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为本专刊撰稿的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大学、北汽新能源、沈阳大学等单位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对《储能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诸位同仁为本刊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业界专家对本刊的长期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

邮发代号:80-732

联系热线:010-64519601/9602/9643

投稿网址:http://www.energystorage-journal.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