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为定 | 邵亦可:我的努力终有归处
邵亦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曾获东方学院二等奖学金、第四届全国书法网络大赛二等奖、“放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海宁市诗词诗歌优秀奖等荣誉,成功上岸温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1
在自我怀疑中前行
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邵亦可认为,首先是它符合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方向。从小到大,邵亦可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在优质教育需求扩张的现今,邵亦可更加坚定了这个选择。邵亦可在我校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其语文学科教育的学习打下基础。她能够将自己在本科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后运用到考研复习中。在选择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的过程中,邵亦可发现,温州大学的综合实力与近年来的招生情况都比较乐观,因此她选择了温州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院校。
不可避免地,在考研这个“项目”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难题,对于邵亦可来说也不例外。从大三的暑假开始,暑期公访活动,跨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论文……考研与大学尾声的各个重要任务碰撞在一起。而此时温州大学的考试科目与大纲也在不断修改,这表明着邵亦可不仅需要同步信息,而且还要重新开始背诵新的内容。巨大的背诵量、杂乱繁冗的专业知识与独自摸索新的学习方向,她的每一步都走得相当艰难。她每天坐在图书馆里早出晚归,为着一个未知的未来不断忙碌。原本应该专心复习的她得知了身边许多同学在参加秋招拿到了心仪公司的offer之后,复杂的心绪乱麻般缠绕着。渐渐地,身边本来打算考研的同学也开始决定放弃,与她并肩作战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学习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心里充满着自我怀疑。“邵亦可在回忆起备考初期的自己时,无奈地笑了。局外人或许不能感同身受,只有她自已知道其中的各种苦楚。她恐惧自己的时间被未知事物吞噬,也害怕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
摇摆不定与自我怀疑的状态让邵亦可无比苦恼。她问自己:“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开始回想自己最开始决定考研的目的之后,邵亦可心里慢慢有了答案。
“我可能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邵亦可表示,虽然也有考虑到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的因素,想要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但成为一名老师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
2
年少的朋友是彼此青春的收藏家
当谈到谁给予了自己最大的帮助时,邵亦可认为是一起考研的朋友。“没有参与到考研这个过程中的人其实并不了解我们。”大部分旁观者都会认为考研不过是一个跟高考差不多的过程,只是学英语、学政治、学专业课等等,但在邵亦可看来,实际情况往往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每个院校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要求与大纲,市面上有着各种大肆宣传、让人眼花缭乱的考研机构和老师,不断在变化的资料与信息差……这些都需要她自己去摸索,然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只有身边参与考研的同学才能与她互相了解、互相陪伴。邵亦可坦言,自己不可避免地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而朋友就是治愈各种创伤的一剂万能灵药。“遇到烦心事就想找她们聊天,聊完之后剩下的就只有放松了。” 从2月份起邵亦可就已经开始准备考研,长战线让她变得越来越焦虑与紧张,一如之前所说,有时候她好像会坠入一个时而清醒时而压抑的怪圈,而在这期间,很多时候都是朋友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与信心。
处于紧张复习状态下的邵亦可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时间。为了防止自己分心和完不成学习任务,她卸载了手机里所有的游戏。由于疫情严重,每天也只是往返于考研自习班,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在这枯燥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能让她释放压力、感到轻松的方式就是随时与朋友一起出游。朋友陪着她尽情放松自己,或是一顿美味的火锅,亦或是一场感兴趣的电影。她也在这之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去刻意安排休息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往往更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邵亦可认为在备考过程中总是比较平淡的,没有大起大落。而在这平淡又忙碌的生活中,支撑她的是和朋友一起发疯与幻想。“我那时候和她们一起幻想未来能把摆摊作为自己的副业,然后逐渐把产业做大做强。”邵亦可好像也被自己当时天马行空的想法逗笑了,她说在遇到烦心事时,与朋友在一起就能发现原来也不是那么糟糕。
3
躺平不是我的风格
“我本科期间做过最有意义的事——第一个是思考,第二个就是为一件事坚持到底。”这两件事对于邵亦可来说,不仅在考研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帮助,对之后的生活也大有裨益。她在课上拿到一个思考题目,首先进行的就是头脑风暴。她从问题本身出发,通过自己的联想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思考之前就开始去网上搜索资料。邵亦可认为,网上的答案与资料只是一个补充手段,它不能够代替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思路来走,对我们的思维发展是毫无好处的。在考研中,邵亦可充分运用了本科时锻炼出来的思考能力去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她回想道,“考研试卷上的问题往往只有一行字,要求却是让我们写出两三页的答案。”面对这样的题目,光靠死记硬背是万万不可的,只有将那些印在脑子里的知识点与自我发散的思维相融合,才能答得又多又准。
邵亦可对知识的摄入有着一种责任感。不管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上老师布置的所有必读书籍文章,还是在课后去图书馆搜寻的额外知识,她都坚持着读了下来。她说:“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做这样的事。”这样一来,平时大量的积累让她在期末如鱼得水,不必和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成为期末周“临时抱佛脚”的选手。因此在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因为这一份坚持与责任感,邵亦可所在小组的作品被选为了最优秀作品。
尽管成为一名教师是邵亦可最开始一直坚持的目标,但考虑到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出生率下降、对老师需求减少等现实社会问题,她并没有在考完研后就此躺平,而是在这段“空窗期”中不断去尝试考事业单位与编制、参加国企的考试等,为自己人生做着清晰的规划和准备。
4
自己选择的路最好走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在成长路上,我们总会发现前方有一些一定需要做出选择的岔路口。邵亦可坦言一开始她也曾在考研和考公这两条不一样的路前纠结过,“但是我们不能去美化一条自己没有走过的路。”在每一个选择背后多得是我们看不见的汗水与努力,并不是没有选择的那条路会更轻松、更好走一些。因此邵亦可从不认为只有在已经选择的这条路上会遇到遍地荆棘,也不认为选择另一条路就会成为那个未知的捷径。
对于后来同样想选择考研的学弟学妹们,邵亦可依旧送出了这句忠告:“在已经有了选择之后,你要做的只有坚定那个选择。”邵亦可建议同学们不要盲目从众,先问问自己考研是为了什么。她认为这是做所有事情的源头,如果没有初心的支撑,最后得到的只有白白浪费的时间与精力。
在考研的过程中,邵亦可认为对于时间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做最适合自己的安排。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始制定计划时去参考甚至照搬各种app上的经验帖,她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当她在尝试了一些小红书上经验帖分享的时间管理方法之后,发现大部分都不适合自己。因此我们在对自己进行分析之后再逐渐调整学习方式,效率或许能变得更高。关于背诵,邵亦可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大量的背诵量,因此她希望备考相关专业的同学能够尽早开始准备背诵内容。背诵大段的冗长知识点对许多同学来说并不简单,预留好时间且要在基于自己理解之上再去背诵,压力才会减轻许多。
“相信自己,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愿望进行小小的满足。”邵亦可这样总结了她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之前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自信的状态,在没有完美地完成任务后总是责备自己,导致心情低落,学习状态也随之下滑,之后在家人与朋友的鼓励打气下才振作起来。而对于第二个点,她笑着说,当你有一个仿佛遥遥无期的目标时,满足自己当下的一些小愿望反而更有动力。她希望大家减少对自己条条框框的约束与过多的限制,得到的某些小确幸能不经意地给内心带来成就感与满足感。
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阶段性的集中复习后,邵亦可终于收到了目标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她微笑着说,“我知道我的努力不会白费的。”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你会发现,你的努力终有归处。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文字|陈欣怡
图片 | 本人提供
排版|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