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付立庆:用刑法之笔描绘法治的脸谱

2017-01-06 学术之路

本文内容由本公众号摘录自: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事迹汇编,向优秀刑法学者致敬!


用刑法之笔描绘法治的脸谱



付立庆教授

付立庆: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挂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任《法学家》责任编辑。出版专著《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法治的脸谱》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部级奖多项。

2016年9月荣获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个人事迹

学者、师者——精耕细作,玉壶冰心

常言道“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讲的是治学求学的态度,而这种甘于寂寞、用心沉淀的精神在付立庆身上体现得颇为透彻。为了一个理论问题,他会进行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苦苦思索,只为求得一个理论上自洽圆满、实践中具有合理性的妥当结论。这种对待学问孜孜以求的态度使其在刑法学术争鸣中秉承师传的同时,以其独到的研究见解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术体系。

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其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学术风格构筑的“六大序列”。纵览付立庆的研究成果,从最初积基树本、投石问路的“刑法基础理论序列”对刑法总论中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细致梳理、对传统观点负有创见的拷问,到以博士学位论文为主题衍生的“主观违法要素与目的犯研究序列”,都为后来成为其代表作品的“犯罪论体系序列”的推出打下了坚实基础。该系列的成书《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中既有对中国四要件传统体系之缺陷的全面分析,又有各种针对传统体系之改良方案的得失评判,还有对于德日犯罪构成体系百年变迁的历史勾勒,在对“维持论”、“改良论”深刻反思和充分回应的前提下,坚定主张应借鉴德日的三阶层体系以重构我国的犯罪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变革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与相关系列的论文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具有深度和富有新意的理论考察,不仅是我国犯罪构成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同时意味着付立庆本人学术标签的初步形成。其后,量少而质精的“财产犯一般理论序列”厚积薄发,立足当代中国的法治语境,以财产犯罪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为视角提出了具有引导意义的刑法介入财产保护之考量要点、均衡原则。与此同时,长年耕作的“刑法适用具体问题研究序列”一直坚持聚焦于有积极意义的实践问题,特别针对司法实务中的热点、疑难案件,提出的方案兼具方法论上的有效性和具体指导实践的品性。近期推出的“近代日本刑法学史研究序列”则是毕十年功于一役,从战后日本刑法的立法变动与评价、刑法学的发展谱系和课题到学派之争及特色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刻画与总结,对我国刑法学的长足发展富有启示性意义。

此外,付立庆还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针对重大若干问题,他提出的建议和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受到有关部门以及学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其中,付立庆主持的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刑法调控范围的界定与积极主义刑法观的展开》,围绕最新的社会动态、立法动向、司法进程,提出刑法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紧密地介入社会生活,研究成果值得期待。

青出于蓝而求胜于蓝,付立庆在为学者与为师者之间实现了完美转换。传道、授业、解惑在他看来是一个教师的责任与荣耀,从教十年来他承担了大量的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深刻透彻的理论阐释、酣畅淋漓的口头表达、信手拈来的案例介绍与解析,系统地讲授了刑法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并在全校开设了刑法学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构建成熟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付立庆对研究生的主干课程进行持续地改革、探索。自2013年起新设研究生选修课《刑法特别演习》,仿照流行于英美及德日的Seminar的形式,开设小型讨论课,以学生主讲、讨论为主,教师组织、引导、讲评,充分达到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语言表达、即时反应、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的目的,不仅得到学生的热情参与及好评,且经教研室推广,现已覆盖刑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

课堂上的他挥洒自如,把枯燥乏味的刑法学课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平日里的他待人和善,真挚友好。一次聊天,一封回复,一声问候,付立庆在一件件小事中言传身教,玉壶冰心、以德树人,从不吝于同学生分享自己的人际观、担当观、事业观。任现职以来共培养的20余名硕士研究生均在工作和学业中有着优秀的表现。另外,因科研和教学成果突出,付立庆于2014年提前获聘博士生导师资格,目前有1名博士生在读并且表现良好。

检察官——检学互动,服务基层

自2012年8月起,付立庆挂职于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任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遇到疑难案件,涉及到是否要提起公诉、以何种罪名提起公诉为宜等问题需要提交检委会进行讨论时,他都会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将抽象理论结合具体案件进行详细分析,言之有物、据理力争。挂职四年来,他在检察院所做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法律文书不再是程式化的叙述,而是更加注重理由的说明,检委会上的不同发声更是从得到关注走向被认可、接受。

在此期间,通过在检察工作中接触的大量实务案件,付立庆不仅把握了刑事案件的整体公诉流程,与通州区人民法院刑庭法官亦有频繁的沟通,使得其对刑事法官认定犯罪的基本思维模式也较为熟悉。同时,这些所得又成为其教学和科研的源头活水。他一直探索如何促进理论和实务之间的沟通,如何使得问题由宏观分析转向微观把握成为可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这样尝试在近几年的“刑法适用具体问题研究序列”的作品中不难见到。

可以说,在学者和检察官的身份互换中,付立庆充分把握了“检学互动”的机会,发挥了“检学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检察院模拟的模拟审判、案例研讨等实践活动,实现了教学和实务的良性互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沟通。能够预见这样近距离地思维触碰,惠及的不仅是其本人及通州检察院,更使得即将迈出择业之步的法科学子感受到检察事业和理论研究的双重魅力。

编辑——取精用弘,为人作嫁

除了挂职通州检察院之外,付立庆还兼任核心期刊《法学家》的刑法学科责任编辑。编辑的视角使他能跳出学者身份的局限性,在累累来稿中,结合期刊的风格审视一篇篇优秀的法学文章应具有的“皮囊”与“骨髓”。近年来付立庆所编发的文章一直保持较高的引用率,其工作不仅受到编辑部的肯定和国内同行的认可,还促进了一批青年刑法学者脱颖而出。

在刑法学稿件的选取上,付立庆对刑法名家与年轻作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做了比较好的探索,既能够组织名家大腕参与、支撑的专题性文章,同时又能够充分注重挖掘、提携年轻作者。一方面,付立庆对处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投稿,文章虽未达到期刊发文标准但有可取之处的,甚至包括硕士生的投稿,在退稿时他都尽可能给予认真回复,不仅为对方指出文章的不足,也能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们继续坚持学术的信心,同时会详细点明文章应当如何修改,适合另投何种刊物。此举深受投稿硕士生、博士生的感念,更被视为莫大的鼓舞。另一方面,如果一些年轻教师、学者的投稿达到了期刊的基本发表标准,他通常会多次、反复地与作者沟通、打磨、完善,这些文章的定稿与初稿相比往往会有很大的改观和提升。也正因这样的“甘为他人做嫁”,诸多青年学者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逐渐为学界所认识、欣赏。

译者——中日交流,构筑桥梁

2004年10月付立庆获得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访问研修两年的机会,并接受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山口厚教授的指导。两年的留学经历使他系统地学习了日本刑法理论,并对中日刑法的比较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回首往事,他写道:“那两年日本学习的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抹绿,一丝甜,一个梦……”

留日归来后,付立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萌生了翻译山口教授著作的想法。在获得认可后,作为第一译者与刘隽博士一起翻译完成《从新判例看刑法》,接着在山口先生的充分信任之下,又独立完成了山口教授《刑法总论》的翻译工作。译事之艰难,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一二。打开厚重的日文辞典及各类专著,经过比较研究,对个别字词反复推敲琢磨,往往做到深夜才收工。疑惑时也总是虚心求教于同事,积极与学生交流,直到自己对译文满意为止。平日里的点滴积累,聚沙成塔,而他也一点点完成了自我突破。

在付立庆看来,“对日本刑法发展史百余年历程的描述和梳理,不但具有立法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刑法发展而言,亦可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素材。”作为中日刑法学界进行交流互动的积极参与者,付立庆力求不断扩宽中国刑法的研究视野并改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他会在中日刑法交流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付立庆以自己的学识和言行,在推动刑法理论深入探讨、促进司法实践进步、中日刑法学术交流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刑法的舞台上,付立庆拥有多重身份,学者、师者、检察官、编辑、译者,但变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角色背后他始终用一颗真心来承担每个角色的重担,勤勤恳恳而无怨无悔。熟悉他的人都会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真实感:为学孜孜以求,毫无懈怠;交友三分侠气,待人素心以诚。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位年轻刑法学者始终不变本色、坚持和追求。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往者犹荣,来者可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