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学报主编孙周兴:大学学报不能为学术添乱 要求作者安排引用无耻至极

2017-01-20 孙周兴 学术之路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致作者信及相关评论文章!

本文转自募格学术!

本文转自安斯本文化 作者:孙周兴

2017年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


最新的2017-2018版的C刊正版来源期刊由533种增加为554种,扩展版由189种增加至200种,来源集刊由145种增加至189种,总体呈增加趋势。


这之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出人意料”的从CSSCI来源期刊变成了CSSCI扩展版。对此,有网友贴出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发布的致作者信: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致作者信(图片出处见水印)


同济学报主编孙周兴教授也第一时间回应道:“四年前我就预感到同济学报将被剔出CSSCI目录,因为我们坚持不参与影响因子造假勾当。我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现在我只是要感谢编辑部同仁对我的坚持的理解,此外无他!”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孙周兴教授四年前的主编致辞。



大学学报不能为学术添乱
—2013年同济学报主编新年致辞


记得三年前,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一篇短文,标题就是一个问题:“大学学报应该怎么办?”我的基本想法是:我们不需要多至千种以上的基本类同的大学文科学报,我们需要的是一些特色化的、具有真正专业学术品质的大学学报,量不在多,几百种即可;我们尤其不需要那些专门为我们可怜的研究生们提供收费论文服务的文科学报,认为那纯属浪费森林资源,更是毒害青年和祸害学术的骗局。


记得刚刚过去的2012年夏天,在复旦大学邓正来教授主持的一个学报主编会议上,我重申了上面的呼吁,而且更指向大学学报体制内的腐败:为了提高刊物的“影响因子”,眼下一些地方的一些学报居然串通起来相互引用,或者干脆要求作者本人安排引用,实在无耻至极。当时我的说法是:拜托了!我们的学术已经够乱的了,作为学术阵地的大学学报就不要乱中添乱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纷乱不堪让人无法采信的时代里,而学术应该为我们提供辨识的能力;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无深度和无质感而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浮飘荡,这时候,学术理当给我们提供稳重的元素和力量。如若学报以及一般学术期刊不能为此做出一点点贡献,它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曾经有人说:社会可以溃烂,但大学和法院不能烂掉。如今学报之烂,当然只是大学乱象的一个反映——大学已成为中国社会里欠改革的少数几个重要领域之一。我想接着说一句:大学和法院是社会良知和公正的底线守护,所以不能崩溃,不能烂掉。

       

去冬以来,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内政治清明之风劲吹,在具有草根民主性质的网络的积极推动下,国内正兴起一场“政治反腐”风暴。我猜,我希望,“学术反腐”也已为时不远。到这时候,作为大学学术阵地的学报能不积极跟进吗?

孙周兴

2013年1月1日于绍兴

 

围绕新年伊始部分学报被挤出C刊核心这一“猝不及防”的事实,部分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李春TelQuel:我只知道某学校的学报,让该校老师们引用学报上的文章,引用一次给300,年末拿文章去领钱。


@黄晓磊HXL:“如今学报之烂,当然只是大学乱象的一个反映——大学已成为中国社会里欠改革的少数几个重要领域之一。我想接着说一句:大学和法院是社会良知和公正的底线守护,所以不能崩溃,不能烂掉。”


@兔八哥你大叔:大学病和国企病是一样的,任何行业,一旦沦为大锅饭,就没人对它负责任,更多人想的都是如何掏空它,而不是做实它!


@蚁吁-稻草: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学术……

@方流芳:断崖式崩塌,挡都挡不住。

@悟空105年:学报应该整合为华北,华中,华南,华西,华东五大期刊,投稿和审稿编辑隔离,投稿到第三方平台,第三方把姓名地址隐去,然后投稿中心根据作者意愿把稿件送五大期刊之一。审稿结果原件扫描返回到第三方平台。

@空如上人_字飯香:哎!理工科那套硬夹在人文社科头上,做法本身就不合适、不理性。


@白話青年:上次开会我就说了一句现在发文章很多靠关系,引来教授们一篇批判


@冈瓦纳: 多半以上学报校外发行量是零,  校外发行量超过10本的就可以进入前20%. 这是我五年前知道的数据。

@寥若晨星_17旗舰版:不是说门外就有多好,但这就是关起门来自嗨,外加骗经费(不合理地使用经费),纳税人表示抗议。


@我是风啊1888_80g:学问好的不一定能弄好一个杂志,做杂志好的不一定真的学问很好。你在自己的领域里是一流,但不一定办杂志也是一流。南大的是根据一套数据的,到不一定要有多少水平。


@柯岚-教书的人:我还真听有人这么说过,要让学生引,不引不让毕业。不过他们学校好像没采纳。


@书虫脉望:孙教授说的对,但是这帮可怜的研究生为了混一张可怜的文凭,为学校逼迫必须要发一篇论文方能答辩。很有甚者,某湖南某985高校硕士想毕业必须一篇C刊,陕西某普通高校硕士毕业必须一篇C刊,如何处理?


@兰台北辰:哎……想想鄙单位的C刊,金字招牌被生生玩成小作坊,却依然可以跻身名录,还挺靠前的,真心脸红……


@jiaguwen1899:说文史哲作者写论文时不爱引用期刊,导致该期刊被引成绩不理想,这个思路很奇怪,没听说谁引文章还要看你是不是期刊的,关键是你发的文史哲论文质量高不高。如果你发的都是裘锡圭《战国货币考》那样的,何愁不洛阳纸贵。


@天地古今惟一啸:武大学报态度不错……之前投某综合类社科c刊,外审通过之后就被编辑亲切告知最好能引用一篇本刊此前发表过的文章。另外发过一篇准备冲c的高校期刊,后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引了,收到期刊奖金,年底还收到期刊慰问信,里面讲了他们这一年排名上升情况…… 战战兢兢也是不容易。


@天心月远00:考核制度的漏洞,给投机者创造了机。

@夏之千_:量化考察大潮来袭,学术量产指日可待。

    @卢威:C刊评审固然局限很大,但把评不上C刊基本上都归结于“本刊洁身自好”也是很偏颇的,一些杂志的反映过于敏感了。如果你真的不认同C刊评审,认为它不科学、不公正,可以拒绝参评,而不是在评不上以后大发牢骚,把自己表现得很正直。我们在检讨评审制度的同时,奉劝很多期刊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过去到底发过没发过人情搞关系稿金钱稿,存在不存在以人取文的情况,还有哪些工作的做的不到位,这才是谦虚谨慎的态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