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2017-01-31 学术之路

本文综合自求学·考研、科学网、付昱、陈临溪、李东风等,由募格学术整理

这两天,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正在陆续公布,接下来分数线、面试等一系列事情接踵而至。而对于考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就是选导师了。其实许多同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还是非常盲目的,选择不同的导师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正确合适的导师会使你的研究生生活成绩斐然,但如果选择不当……就呵呵了。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导师也一样。那么这件事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流程步骤怎样?除了成绩外导师还关心哪些方面?选择时有哪些禁忌?让我们来看下这篇攻略吧。




选导师先了解四件事



(作者:付昱,在东北大学理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1、了解导师是否有足够的经费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做科研也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经费是十分痛苦的,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工作。钱并不是越多越好,但选取一个有足够财力的老师是必要的。现代的科研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从实验试剂仪器到结果分析测试,都需要花费。资金充裕可以保证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到更多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试手段,这对以后的工作科研都有很大的帮助。




2、了解导师的课题内容




许多同学很关心课题内容,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的课题,通常只是看了看题目觉得很炫,就直接选了,这样带来的往往都是失望。开个玩笑,比如一个题目"基于天然高分子原料的多孔材料",看上去不错,可是实际上它的本质有可能就是做冻豆腐的,因此题目是靠不住的,"标题党"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的。


了解导师的课题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要搞清楚导师做的课题是偏理科还是偏工科。同样课题题目或研究方向,从工科角度入手和从理学方面研究是截然不同的。选择工科还是理科对个人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通常工科注重效果效益,与工厂、公司、军队等联系紧密,而理科注重创新独特,发表文章多是理科的优点。理科和工科是各有所长,单从就业角度上看,两者倒是区别不大。


(2)其次要尽量选择一个研究水平高的课题。导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在一名高水平导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平时的耳濡目染,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很多的提升。衡量研究水平的高低其实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大家可以简单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是导师发表文章的档次和数量,比如发表文章的SCI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特别是偏理的导师,文章是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偏工的导师可以用发表专利的情况来判断。

二是导师获得的资助情况。比如,国家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863项目,国家面上项目,省级市级基金,军工项目,企业的横向课题等。拥有的基金档次越高通常说明导师的工作水平和意义越高。项目的档次基本与基金发放部门的级别和资助金额的多少相一致的。比如国家级项目要优于市级项目,而几百万的大项目要优于几十万的普通项目。




(3)再次了解这个课题可以学习到得知识。几乎没有一个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会与你的后的工作内容完全相符,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主要是方法手段。哪个题目对学生的训练多,哪个题目应该越好。有的题目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到了实验阶段,工作中接触的实验内容简单,测试方法手段单一,这样的题目就不利于以后的发展。相反课题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广,实验表征手段丰富,实验操作复杂,有些甚至是独门绝技,可以成为看家本领,那这就是较好的课题。




3、了解导师的指导风格




读一个研究生少则两年三年,多则五年六年,而且是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谁也不想在不愉快中渡过。因此在你选择进入导师的研究小组之前,最好从各个渠道了解一下导师的风格和这个科研小组的氛围是否与你合拍。


我把导师大致分为两个类型:"放养"型和"圈养"型。前者是指导师给学生的只有科研课题和方向而没有具体研究方案,导师会定期或在关键时刻给学生指导意见。相反"圈养"型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比较细致具体,从方案设计到实验方法都予以安排辅导。"放养"型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极大地锻炼,而"圈养"的同学会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更多的试验技巧。从研究小组的氛围讲,有的组像大家庭,平等合作,有的组像私企,竞争气氛浓厚。无论是指导风格还是组内氛围,都各有千秋,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在于个人的把握。


在选择导师时,切忌导师腕儿越大越好。大的导师指导的学生多,宏观指导为主,而具体指导方式也会各有不同,有的是指定替他老师,有的是开组会定期沟通等等。大家选择知名导师时,一定先了解清楚这些情况。有些同学进入科研小组后发现指导工作的不是报考的导师而是其他老师,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者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其实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是正常的,只是大家在报考前一定要了解相关的情况,以免不必要的烦恼。在一些情况下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些有水平的年轻的导师,他们精力旺盛,工作欲望强,实验中也亲力亲为,而且学生少,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也大,这些对研究生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4、了解导师的毕业生去向




这是一个终极标准。现在毕业生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不完全是但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毕业生的去向在一个稳定成熟的研究小组里是比较有传统的。比如我当初的导师的学生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里任教的就比较多,而我的理想也一直是想搞科研工作,这样的导师就恰好适合我。又比如我知道一名老师,他与宝洁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选送毕业生到宝洁去,如果你的理想是进外企工作,那么显然这样的导师是再合适不过了。


要了解以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浏览老师主页,与师兄师姐,老乡等交谈,参观导师实验室,与一些老师长辈甚者导师本人交流等许多手段获得。每种方式都会有有帮助,不能偏信某种方式,综合在一起考虑才是上策。我发现许多同学就是找老乡聊聊然后就定了,要知道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见解是片面的,如果你只有找老乡的渠道,至少也要多找几个。如果有条件,在暑期或课余时间到感兴趣的导师那里去实习工作一段时间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我当初就是暑假在导师那里做实验,最后留下来的。现在回头看起来,这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如何联系导师



(综合自互联网)




1、了解导师个人信息




(1)双网站。一是该校的研究生院的网站,二是该校该学院的网站,两个网站可以搜的八九不离十。研究生院网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可以通过该网站看到当年的招生简章,指定用书,专业的招生人数,保送人数等一系列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信息。该学院的网站可以看作是对研究生院网站的有效补充,老师的联系方式研究生院搜不到的时候,往往可以从这里找到。


(2)借助搜索引擎,直接输入老师的姓名,如果是个名师,他的个人简介,发表论文的情况会一一罗列出来。假如老师的姓名大众化,可以输入:老师的姓名+大学的全称。




2、联系导师的方式



(1)发E-mail。发邮件是联系导师的第一步,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使导师更加全面的了解你,同时表达出对导师的敬仰之情。但这不是拉近与导师关系的最好切入点,询问有关的专业问题才是一种更好的切入方式。这种询问,容易引起导师的注意,引发彼此的交流,且不落俗套地为进一步交流留下余地。


(2)直接打电话。其实我们并不赞成这种方式,假如我们收到陌生人的电话,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尤其当自己还很忙的时候,换位思考,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3)通过熟人引荐(比如学姐、学长、导师同事等)联系老师。学姐学长们相对你更容易把握导师的习惯、作息等,而且他们和导师接触的机会会更多,通过熟人的引荐也不失为一种给导师留下好印象的方式。


(4) 旁听导师授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旁听导师的课程或者去实验室参观,既能对导师有个立体的了解,如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个人的一些原则等等。还可以在课余闲暇时间和导师进行简单的沟通。这是最直接地了解导师的好方法,关于课程信息的获取你可以去学校的公告栏、研究生院网站看相关讲座通知。




4、联系导师的时间



千万要选择正确的时间联系导师。一般,4月到5月期间不要联系导师。因为很多研究生毕业答辩都发生在这个时候。导师是相当相当忙的。3月也不行。因为这个时候是研究生复试前关键阶段。有些导师是避免与学生过多接触的。那么,基本上,其他时间都是可以与导师联系的。一般,如果是打电话的话,最好选在导师在办公室的时候。比如9,10点,下午3,4点区间内。当然,如果,你非要晚上打也不是不行。不过,最好在9点左右。要清楚,导师的作息时间和一般的讲师是不太一样的。当然,如果亲自去见导师,那就非要赶在白天去办公室了。




5、联系导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很多人不知道联系导师时该说些什么,其实很简单,联系他的目的就是让他去了解你,并且喜欢上你,所以应该在通话是言简意赅的介绍自己,突出重点和个性,抓住他的心,如果是见面,那就准备一份前面所说的简历,简单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自己,比如邮件里介绍自己的一般情况以及写过的文章,并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最好准备一份英文简历,以备需要。


在与导师谈话时应注意与导师谈话的方式,同样的问题,不太恰当的表达可能会带来歧异,影响导师对你的看法,并且如果没有对导师充分的了解,就不要说话太随便。比如,有很多同学都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报考了自己导师。在询问这个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有的人这么问:老师,今年有没有人报你的研究生啊?有的导师会误认为你询问的目的是在探视他的水平,他的名气怎么样,有没有人想读他的研究生。你可以这样问:“今年有挺多同学报您的研究生吧,我在他们当中有多少优势啊?”


(2)注意对导师的尊重。从气质、衣着、谈吐方面要注意,尽量要和导师的习惯一致。


(3)联系导师不能太过频繁,但也不能联系过一次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应该每过一段时间就主动联系一下。每次联系的内容不要重复太多,争取每次都能提供一些帮助他了解你的新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什么话题就不要盲目打电话联系。比如第一联系导师是做自我介绍,第二次是介绍自己的科研论文,最后一次是和他约见面时间。这样就几乎没有重复过话题。在每次打电话前最好先短信联系一下,看导师是否方便接电话。


(4)肯定有人会考虑送礼的问题,见导师时可以送点特产或水果或者小礼物,但千万不要太贵重了,争取多送一些,不仅仅送给导师本人,还要给他的同事或学生,让他有一种成功感。




除了成绩导师还关注什么?



(作者:科学网 陈临溪,药物药理研究所,教授)


老师根据成绩来选学生不一定能够选到最满意的学生,即使还有面试,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面试几十个学生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是考试成绩显示不出来而导师又十分关注希望了解的呢?




1、个性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内向性格、外向性格;好强的,无所谓的;好动的,好静的;突击性的,长时间坚持的;沟通能力强的,话语少的;学生个性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对学生将来几年的学习影响巨大,导师希望能够尽早尽多了解,但考试成绩是难以体现出来的。



2、兴趣



每个人的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导师的研究方向多数是基本确定的,研究内容可能是多变的,创新点可能是非常窄的,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是很难的,可能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真正的兴趣与导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但多数是没有这么幸运的,如果招了一个对导师研究的东西没有兴趣的学生,无论对学生和导师都不是一件好事,除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了兴趣或导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兴趣这样的特性在考试成绩里面是显示不出来的。



3、毅力



研究生的未来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工作,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历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能否自己爬起来,有没有坚忍的毅力可能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成功,半途而废,一蹶不振,是不能够到达科学顶峰的,毅力是考试成绩考不出来的。



4、主动性



师傅领进门,成功靠个人,老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主动性就显得很重要了,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主动帮助,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解难,主动吃亏,等等,主动性也是积极性的体现,没有导师喜欢鼓一样的学生,甚至是敲了鼓也不响,那真是痛苦的事情,但考试成绩能够考出学生的主动性吗?显然是体现不出来的。



5、团结性



小到一个导师下的学生群体,大到一个学科的学生团队和班级,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斤斤计较,争争吵吵,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和谐和团结,没有活跃的气氛和快乐的环境,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还要老师来擦屁股,学习和研究生活都难以正常,一个团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是不幸的,但团结性也是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



6、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能够混毕业就行了,与差学生比,与落后分子比,自信满满,提点要求就逃避,树点目标就跳楼,多安排点工作就埋怨,恨不得今天入学明天就毕业,有没有高远的目标,考试成绩是无法考出来的。



7、动力



有动力才能够前行,有强劲的动力才能够远行,能够坚持才能够有持久的动力,懒懒散散,疲疲沓沓,畏畏缩缩,啥事都不想做,啥事都不能够做,啥事都难以负责任的做,没有动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成功的,有没有学习动力也是考试成绩考不出的。



8、创造力



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试老师的法宝,太多的死东西的考试已经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考高分就是学生的一切追求,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特别需要创造力的,创新应该成为师生的最大追求,也是一生的追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来工作都需要更强的创造力的时代,考试成绩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解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9、抗压力



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即是工作也是职责,更是人生追求,学习有压力,研究有压力,生活有压力,经济又压力,婚姻有压力,压力无处不在,老师不给压力说是放羊,给点压力就说是剥削压榨,本是培养训练,没有压力能够学好?悠哉悠哉哪是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抗压能力,没有压力承受能力,能够做出成绩?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辛酸故事铺就的,包括导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考试成绩能够说出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吗?显然不行。



10、与导师的默契度



师生关系源远流长,也是永远的关系,即是普通关系,也是特殊关系,导师了解学生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学生了解导师吗?更不是见一次面、谈几句话、网上的几句简介就能够说明白的,夫妻都要磨合,何况师生关系呢?师生的默契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做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是指东打西,老师是不知所云,没有默契,没有合作,没有协调,学习无法推进,研究无法开展,论文无法完成,默契度是无法考试出来的。




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合格的导师



(作者:科学网 李东风药物药理研究所,教授

1、爱岗敬业,性格温和,态度和蔼,以生为本,爱生如子。一切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感受父母一般的温暖。


2、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基础,并能亲力亲为示范。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有充足的经费和研究条件,有在一流杂志发文章的经历,总是站在学科前沿。学生在实验室里自由翱翔,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学什么学什么。充分让学生的理想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3、有熟练的英语水平,最好留洋读过学位,读写听说样样精通。为学生改文章,写文章,解除一切论文发表后顾之忧。学生能做的,只是出数据。学生万一做不出来,可以挂名发文毕业,绝不会出现不能如期毕业的情况。即使不得不延期,也要做好安抚工作。


4、生活上关心学生,每月发给生活补贴。每年组织学生参会,春游,生日,毕业会餐等。毕业就业能为学生找出路最好。


5、为人处世做楷模,最好有个学术或行政头衔什么的(做个“成功”人士,纯书生学生是看不起的)。每周,至少半月与学生在一起组会,在宽松和谐氛围下讨论问题,总是在学生困惑时拨云见日,雪中送炭,令学生感动和钦佩。总能高屋建瓴,站在国际前沿,思维敏捷,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令学生茅塞顿开。总是给学生正面鼓励。批评不满总是委婉含蓄表达,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读到最后,想必你应该对如何选导师有所了解了吧?祝各位好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