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侯欣一教授:治理雾霾还需上升为国家战略
关注两会
侯欣一,天津财经大学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两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他坚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讲真话”,十年间,他发挥自己的法学专业优势,伴随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努力践行一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侯欣一委员建议将治理雾霾上升为国家战略。今日,跟随广播君一起来了解侯欣一委员的履职之路。
一副眼镜、朴素干净的衣着,案几前摆满的法学书籍和资料,眼前的侯欣一符合大众对学者的一贯想象。侯欣一今年刚满57岁,是全国著名法律史学者,专注近现代司法史研究,曾在南开大学法学院执教多年,后来到天津财经大学任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素以敢讲真话、语言犀利而著称。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侯欣一像你我一样,为不断遭遇雾霾而苦不堪言。他总在思考,一个法学专家可以为治霾做点什么。他认为,治霾从技术层面可以由专业人员负责,而从社会管理包括法制管理上讲,法学家可以为顶层设计来建言。
侯欣一表示,最近几年经过政府的努力,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到目前为止雾霾的治理效果与人民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为了增强治霾机制,提升治理成效,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侯欣一认为,可以考虑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下设立治理雾霾的专门机构,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担任组长,全面统筹与领导治理雾霾工作。
“尽快拿出治理雾霾的方案,提出阶段性的治理目标,增强民众对战胜雾霾的信心。”侯欣一认为,应该以负责任的精神,加大对雾霾危害的宣传和普及,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同时,提高全民对雾霾危害的认知,推动形成全社会对治理雾霾紧迫性的共识。
这就需要加大投入,尽快弄清雾霾形成的真正根源,以便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治理对策。
侯欣一还建议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制定区域性的治理雾霾的法律法规。现有法律法规,或是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或是各省市人大制定,只能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实施的地方法规或规章,缺少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法律法规。
但是,最近几年雾霾爆发的流行图表明,雾霾的区域性特点极为明显,因而,有必要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制定一些区域性的治理雾霾的专门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法律法规供给不足的问题。
治理雾霾须多管齐下,侯欣一表示,当前应梳理和归纳法律法规执行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将一些地方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全国人大授权将执法权限上提国务院,加强执法力度,树立法律的权威,最大限度减少地方保护。“公开明确中央政府是治理雾霾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顶层机制以及强化立法执法等环节,还应加强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保证独立客观,避免地方政府“自说自话”。比如,在监督环节,侯欣一建议可以考虑发挥监察委的作用。
侯欣一建议,在雾霾未能根治之前,应该鼓励企业研制生产更多、更好的防护产品投放市场,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向那一些长期在户外工作的农民工,以及生活贫困者发放必备的防雾霾口罩等用品,尽可能地减少雾霾的危害。
“治理雾霾,尽快让人民呼吸到清新干净的空气可以说是当下中国的最大公约数。”侯欣一说。
侯欣一在骨子里有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同时,出于法学家理性思辨的天性,他自知要履行好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要使自己的提案有价值,就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说话,“不懂的坚决不说,该说的则必须要说”。
从2008年开始,侯欣一就提出关于设立“国家宪法节”的提案,他认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基础,而现实中,公民包括一些公职机关的工作人员宪法观念、尊重宪法的意识与依法治国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设立宪法节,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心,也对社会普法、养成尊重宪法的习惯,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提,他连续提了7年,终于到2014年,国家把每年的12月4号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侯欣一清晰地记得,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全国各地的机场、车站、主干道、公交车候车厅等公共场所,都悬挂起宣传条幅,社区、楼宇广泛张贴宪法宣传海报,法官、检察官庄严地向宪法宣誓,农民工学习法律维权知识,中小学生诵读宪法……全社会都在宣传宪法。而这一天注定也将载入史册。
侯欣一写提案有一个特点,只要他认准了,时常一个提案会连续提交多年,直到获得采纳或部分落实。梳理近年来侯欣一提交的提案,基本上都是涉及司法改革或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制度变革不会像解决具体问题那么简单,如果有一些真实的问题认准了,把他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对他的讨论,逐渐完善,最终推动这件事的解决,在我任职这几年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侯欣一说。
侯欣一很珍惜做全国政协委员的这十年,虽然工作忙碌,但绝不做“会议委员”。日常,他时刻留心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话题,有价值就记录下来,充分论证调研再与建言献策相衔接。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连续出台相关决定,法治在中国的发展动力空前加大,公众对法治的期待和参与更高。作为一名法学专家,侯欣一感慨,“这五年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公民对社会问题参与度的热情在提高,表达的欲望在提高。这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就是法治对大家的引导。”
今年,是侯欣一两届十年全国政协委员的最后一年,他坦言,正因为始终把每一年都当做是最后一年,才让他在回望整个履职之路时,无所辜负。
“因为只有把每一年都当做是任职的最后一年,你才可能有紧迫感,去把想说的事尽量地说,在我任职期间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社会,把该说的话说出来,提醒大家重视讨论,朝着形成共识那个方向去努力。”
记者 | 万福念
编辑 | 雅楠
天津广播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欢迎分享转发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津广播(ID:audiotj)